李國泰
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雙邊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聯系的活動方式,是教師發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是實現預期教學目標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導和激發學生有效學習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和作用。教學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具有相對性。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語文教學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絕對好的方法或絕對壞的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的: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都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其二,具有針對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針對不同對象和特點,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態度,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說來,教師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較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對教學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適合特定情況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學設備的多樣化、現代化也為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綜合性。教學方法,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綜合體。教師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啟發、訓練和輔導;學生學的方法,在于觀察、仿效、運用和創造。其四,具有多樣性。正因為語文教學內容、目的呈現出多樣性,所以,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諸如: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研究法、觀察法、練習法、復習法、獨立作業法、電化教學法、欣賞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成功教學法等。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語文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單一的教學方法只能遏制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學方法使用的原則應是:
第一,堅持啟發式。啟發式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激發其思維活動,主動探求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啟發式不是具體的教學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原則。教學方式方法千變萬化,種類繁多,但其本質都應是具有“啟發性”的。堅持啟發式原則的關鍵在于既要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性;既要尊重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師要特別注意在啟發學生“內在動力”上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堅持最佳組合。現代教學方法一般認為教學任務包括三個方面:傳授和學習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道德品質。這種高度概括的教學任務對選擇教學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義。語文教學方法的特征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和內容所決定的,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充分顧及到具體教學目標的規定。對教學方法的優選和組合應注意它的針對性和啟發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實踐性和遷移性。
第三,堅持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第一,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系統。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努力培養學生樂于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
1、討論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學形式,進行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常用教法。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民主教學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學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一種有效教法。它突破了傳統教法重教輕學的局限,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的轉變。
第二,教、學兼重的教學方法系統。
1、問答法。這是在語文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教法。主要通過教師提問,學生答問,或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解疑辯難的對話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理論指導下創新的教學方法。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掘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于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形成主觀情思和客觀景物相統一的審美境界,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操,進而使學生思維水平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大體經過三個過程:首先,導其入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氣象萬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融合,這里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對美的強烈感受和盡情想象,不能領略作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情懷。教師可以借助電化設備,提供與課文有關的視聽形象導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詩意或是描摹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發現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多以情感人,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的內容,無論是優美還是壯美,必將激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作家在寫作時灌注了濃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飽含深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情感交流,產生共鳴。教師也只有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和內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潛心體味,并用精心錘煉的優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喚起學生的共鳴。最后,領其評價。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提高審美鑒賞力,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情境教學法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審美特性,強調了教學中要以美去激發愛,以美感染人,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優化了語文教學效果。
上述中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究竟如何運用,要視學生、課文等具體情況而定,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掘其潛在能力,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一般說來,對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要向學生示范的方向發展,把這些方法最終變為學生的學習方法。對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要注意發揮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學生掌握得純熟而有成效。對教、學兼重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教與學相結合的教學威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