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蕓,管慶江,潘玉銀
摘 要:科技創新能力要求較高、科研競賽項目較多、科研成果較易呈現是理工類院系的主要特點,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風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院學生的發展。但現實中存在方法不當、效果不明顯的現象。本文根據理工科學院的專業特點、學生特點,試圖以科研創新工作為抓手,建立常效激勵機制,從而為理工科院系實現科研能力整合和提升、促進學院學風建設提供新舉措。
關鍵詞:常效激勵;理工科;學風建設
1 問題的提出
世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科技創新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江澤民同志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沒有創新精神和成果的大學,也難稱之為一流大學。
大學生是科學技術的掌握者、運用者和創造者,其素質是民族素質的集中表現。隨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競賽等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如何發揮理工類院系獨特的專業優勢,引導更多的學生投身到科研創新活動中來,如何強化學院科技創新孵化功能,開展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活動,如何激勵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成為高校理工類院系抓好學風建設的重要方法之一。
2 高校理工科院系科研創新工作現狀
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到1989年下半年,在團中央的支持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1所高校聯合舉辦了第一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成果展覽暨技術交流會,這標志著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邁向比較系統的軌道。1999年,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首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這標志著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參加高校283個,從祖國大陸延伸到港澳臺甚至國外大學生團體,已經形成了全國、省(市)、學校三級賽事。同時,也涌現出其它形式的創新科技活動。比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都設有資助本科生科研訓練的項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簡稱“SRTP”計劃。浙江大學每年投入SRTP項目的經費高達20萬~50萬元,每年立項1000個左右;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逐步把科研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本科生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即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間必須取得科研訓練的學分才能畢業。
這些活動成為評估高校人才培養方面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推動全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高校不斷重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并在教學環節上不斷進行局部調整,以達到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發展、培養科研人才的效果。但在事實中,我們也越來越發現,培養理工科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并以此促進學生整體學風的建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經采用的一些方法效果并不明顯。本論文針對理工科院系的專業特點、理工科學生的特點,通過建立常效激勵機制,推動學生科研創新工作的開展,從而帶動學院學風建設,試圖為理工科院系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借鑒。
3 措施與辦法
針對理工類院系科技創新能力要求較高、科研競賽項目較多、科研成果較易呈現等現實要求,建立一個以統一的管理組織、統一的科技實驗平臺、統一有序的科技訓練體系成為當前各高校增強科研工作的新平臺,也成為理工類院系實現科研能力整合和提升、促進學院學風建設的新舉措。
其中,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輔導員作為學生最直接的施教者之一,只有掌握激勵學生的方法,使激勵“常效化”,引導學生熱愛科研、保持對科研的動力,才能指引學生在老師的激勵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好、創新意識強的最終目標。
實施“常效激勵”的具體措施如下:
(一)學院制定相關政策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健康發展。學院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學生科研助理,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工作,并通過評估學生擔任科研助理過程中的工作情況,給予評獎評優的優先權。如在綜合測評中,統一加能力分,考核優秀的學生科研助理可以較其他學生多加10分。若連續兩年考核優秀者,學院酌情給予獎勵,并授予“優秀學生科研之星”的榮譽稱號。
(二)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導師制,把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教師評優的一個指標等。學院設立科研導師,明確科研導師職責,并根據導師的實際工作情況,從科研態度、科研工作量、科研績效等三個方面進行評議并作出鑒定,對優秀者給予工作量、獎金等獎勵,并授予“優秀科研導師”榮譽稱號。
(三)日常交流中激勵機制的創建。輔導員要在與學生的溝通中,通過教師的體態、手勢、表情、語言等,向學生傳遞參加科研項目的優勢。尤其要重視的是教師面對隨時出現的新情況所作出的應激反應,教師對生成性問題的把握與處理。善于抓住細節是激勵教育的起點。
(四)制訂相關的表揚制度。對表現優秀、進步明顯的學生,采取月月評的方法。激勵學生每月保持進取的動力。
4 創意與成效
本文從理工科學院科研課題項目多、專業性強和擁有相關專業實驗室支撐等實際出發,提出學生科研激勵“常效化”,將激發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激勵大學生主動從事科研工作與輔導員的日常工作聯系起來,與學院教師的科研工作結合起來,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培養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濃厚興趣和提升理工類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水平和質量的目標。此方法與理工科學院特點相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也易于組建以指導老師參加和多名學生為主的科技創新團隊,極大的保障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出成績和可持續發展,對促進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發展,促進理工類學院的學風建設,提供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鳴.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生科研平臺的建設[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13/06.
[2] 韓濤.加快高校學生工作科研化進程的思考[J]科技信息·265.
[3] 王海燕.科研能力的培養應從本科生抓起[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科教論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