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
在眾的多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在觀摩課和比武課上,老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視聽效應,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教學的誤區——作秀。語文課堂成了一場演出,一種作秀的表演。老師全身心投入,時間把握得分秒不差;學生密切配合,整堂課“天衣無縫”:問題答得正確標準,課文讀得流利感人,動作演得精彩到位……其實這是一場不知演了多少遍的戲罷了。整堂課表面上欣欣向榮,可學生只在感官上得到了快樂,所學的知識如過眼煙云,更談不上什么能力的培養了。這樣的作秀課是一種假課、空課和虛課,這樣的作秀是對學生和聽課老師們的欺騙行為!
從教十幾年來,我曾聽過很多語文同行的公開教學課,感慨頗多。獲益匪淺之處暫且不論,這里,我只想就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類似表演性質的“作秀”現象妄加一番評論,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現象一:學生跟著教師走。例如,根據事先設計好的教案,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如果某一學生回答的不理想,則馬上叫起另一位;如果學生答對,教師則高興地表揚肯定后,立即進行下一教學環節。
現象二:講問不止。一節課教師講的滔滔不絕,講的時間超過多半(有的直接是一講到底);或者教師設計很多問題,以問代講,問題問完,一節課也就完了,還美其名曰“新式教學法”。學生不是被動地聽就是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聽不到學生的讀書聲,看不到其他形式的訓練。
現象三:學生沒有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在提問過程中,如果學生的回答受阻,教師或者不斷地重復問題,或者是迫不及待地啟發暗示,有的由于時間緊迫,就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訴給學生。學生為了應付教師的不斷提問,便匆忙尋找片言只語作答。表面上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實則是走進了繁瑣、膚淺、類似舞臺表演(一問一答式)的怪圈里。
現象四:課堂教學是在“演繹教案”。聽課前,每位教師都發有一份授課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教案,課堂上,教師就依照教案設計好的環節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生成了“知識接受器”。孰不知學生的思維是變化的,課堂的實際情形也應該是變化的,怎么可能“以不變應萬變”呢?
現象五:課堂教學上是授課教師和少數尖子學生在“唱雙簧”,大多數學生只是陪聽者。有個別教師在正式授課前,還要先在本班教室進行“試講”,類似文藝節目的“彩排”,這不是作秀么?
如何才能徹底消除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這些種種高耗低能的“作秀”現象呢?筆者認為,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而備課不僅僅是備大綱、備教材、備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教師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行教材的課文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講可學的知識相當多:從學習字、詞、句、篇到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從訓練閱讀理解到指導寫作方法;從語言文字的揣摩到情感、品德的熏陶……如此繁雜的教學內容,假如都能像于永正先生所概括的“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那樣來理解和教學,我們的語文教學就簡約了。
最簡約的往往就是最為基本的,就語文學科而言,它指的是語文本身應該承載的東西,諸如識字、寫字、讀書、背誦、作文等等;最簡約的往往又是最為有效的,教師的教應力求用最簡單的手段拉動學生最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學應該力求用最短少的時間讀出“簡單”背后的深刻;最簡約的往往也是最為和諧的,課堂上不是教師的一相情愿,而是更加追求教學的情趣和靈動,課堂上不是刻意的精雕細琢,而是更加追求教學的自然和樸實。
簡約是走捷徑,是直達目標。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才能做到簡約呢?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學理念是簡約。教學中,要牢記鄭板橋的“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蘇格拉底的“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陶行知的“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等至理名言,以及諸如上述張志公、于永正等踐行者的心得體會。
2、教學目標要簡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目前在教學目標設定和表述上存在著內容復雜化的傾向,一些教師惟恐顧此失彼,結果一堂課結束哪個目標也沒有很好落實。“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堂課要徹底解決一兩個教學中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教材值得探究的問題,這比面面俱到的蜻蜓點水式的教學要有效得多。在宏觀上,要加強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要把知識和能力的基礎、核心的目標實現,看成是其他兩個目標得以實現的依托;在微觀上,要使教學目標落實在每個教學環節及每個學生身上。
簡約的教學目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大目標要精簡,認識常用字,寫好常用字,學會閱讀文章,學會用口頭和書面語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只要將這四件事情做好了,語文也就學好了;其二是學習一篇課文的目標要精簡,面對一篇課文,很多老師不知道要教點什么,看這也應教,看那也應教,于是教學目標就多而雜。要做到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簡約,教者心中就要有明確的語文教學的大目標和賴以支撐的應該落實在每節課中的小目標,在每篇文章以及各個學段的教學中都不忘循序漸進地緊扣識字、寫字、閱讀、作文這四大塊,緊緊圍繞“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等核心要素,根據文本的表達形式和人文意蘊來確立相對集中的,切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目標。
3、教學內容要簡約。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簡約不是簡單、機械地減少教學內容,減少教學的知識容量,而是要求教師認真地鉆研、解讀教材,對文章進行科學、合理的整體把握,在深入解讀教材上下工夫,在淺出教學內容上做文章。教師要大膽地處理教材,科學地補充教材,依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等選擇能讓學生終生受用的“核心內容”進行教學。在確定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克服教學內容的“泛化”現象,做到該教的就教,不該教的就不教。
4、教學過程要簡約。語文是最宜于自學的學科,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應該是簡約的作用與反作用的“心靈發酵”的過程。教師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的學習環節,搞得那么復雜;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的問題障礙和陷阱讓學生去鉆,搞得那么玄、那么深奧。簡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話中產生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要學生能說出鮮明的感悟和獨到的見解,就不必要再去“探究”,若一味的追根究底,只能給學生造成“深不可測”的恐懼,使之漸漸喪失本應具有的探究熱情。
簡化教學過程,要注意教學的預設的流程不能是“線性”的,因為線性程序難以包容課堂教學的復雜多變的種種狀況。一問只有一答,一項任務只有一種努力的方向,且哪個問題先問,哪個問題后問,都做了“精確”的設計,和流水線操作沒有兩樣。這樣的設計,從客觀上抑制了課堂“生成”的可能。非“線性” 預設應該是教師心中首先要有個簡約的教學目標,然后則是精心設計如何圍繞目標去組織學生讀、寫、練,并善于在學生的學習中發現問題,及時予以指導。這種簡約的“大環節、大板塊” 式的教學流程設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吃透教材,還要敦厚自己的教育教學的知識基礎,從而做到“左右逢源”。
5、教學方法和手段要簡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學習狀況、需求以及教學的內容、目標選擇恰當、簡約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為學生提供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條件,同時要把組織形式、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主體整合起來,以最簡約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展。
投影儀、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已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上公開課,幾乎成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大展臺。聲、光、電齊上,圖、文、像兼備。似乎不用現代化的設備,該教師就落后,這節語文課就陳舊。其實,語文的學習是要靠“讀”去“悟”的,要使教學資源不浪費,課堂教學不作秀,簡約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誦讀文本、感悟文本。要強化實施課堂上的“精講多練”與“精講精煉”。通過生動、扎實的語文實踐活動,把握文本言語的內在精神,使學生文本語言與接受人文熏陶融為一體。
6、作業要簡約。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要從簡約作業設計,簡約作業布置開始。要力爭使課外預習及練習走進課堂,要下決心壓縮課外作業量,要力求初中語文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20分鐘,高中語文每天不超過30分鐘,作業要實施“公示制”,即每天要將當天所留作業內容張貼或寫在各辦公室的公示欄上,以便檢查、監督。力求斷絕“課內損失課外補”的僥幸心理,徹底拆除“課內平庸偷懶,課外用功補習”的平臺,讓課堂成為既演又練的場所,逼迫師生在課堂上下功夫。
將課外預習及練習納入課堂,不是課外就沒有了家庭作業,也不是課內對課外就失去了指導、檢查、評比等的調節和控制。而是變以往的單一的課本知識的預習、鞏固練習為課內布置指導、檢查評比的課外進行的參觀、調查、訪問、寫生等更廣闊的社會實踐活動;變以往的單一的課本知識的預習、鞏固練習為課內布置指導、檢查評比的到課外實施的寫作、天文、地理、歷史、科學等興趣小組活動;變以往的單一的課本知識的預習、鞏固練習為由課內向課外的擴展性閱讀——“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新課標的精神;變單純的應試教育為多彩的素質教育等。
簡約教語文, 不是簡陋膚淺教語文,而是從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都刪繁就簡、不蔓不枝、干干凈凈的以約馭博;是經過復雜的工作而提煉形成的精約簡省,是要盡量排除一切形式化的、不必要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簡約教語文,是一種課堂感受,一種精湛設計,一種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