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鄭顯春,張立群
1 引言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開設的施工系列課程有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施工組織、項目管理、質量與安全管理、概預算、建設法規、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七門課,另外施工組織課程設計、生產實習是緊密圍繞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開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主要涉及施工技術方面(如土方工程、樁基礎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裝飾工程等)和施工組織方面(如流水施工原理、施工網絡計劃技術、施工組織設計以及工程項目管理等)的內容。施工組織課程設計是針對施工組織方面為學生設立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目標是通過實踐使學生掌握流水施工原理、施工網絡計劃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一般開設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理論教學后,時間為1周。生產實習是圍繞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對學生進行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重要教學環節,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鞏固所學理論,培養勞動觀點,增長獨立工作能力,一般開設在施工組織課程設計后,時間為4周。從中不難看出:三個教學環節均是圍繞土木工程施工工地進行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因此具有相關性,但長期以來很多學校均單獨進行各教學環節,存在很多弊端。
2 施工系列課程在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環節獨立運行存在的問題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中,由于所講述內容與工程實際密切相關,倘若只按書本上的章節來講述,即使付出再多努力,學生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因此教學效果較差。比如對建筑機械的介紹、腳手架的搭設、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安裝工程的操作等,學生在施工現場就能一目了然。但如果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制作多媒體課件或帶學生到工地上去現場講解,不僅會增加備課工作量,也不方便組織,還與生產實習的內容發生沖突,這是問題一。
在生產實習中,教學大綱雖然規定了學生到工地上要學習的內容,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還是顯得空泛。從時間上講,一個工程從開始施工到竣工要幾個月甚至一、二年時間,而生產實習只有4周,學生只能看到個別施工環節,無法全方位地了解施工生產;從內容上講,考慮到安全問題,工地負責人根本不允許學生參加現場勞動,只允許旁觀。由于短時間里學生沒有需要具體完成的任務,只能看到重復的工序,興趣不大,以致部分學生經常出現“曠工”現象,對所要完成的任務也是一抄了之,沒有達到實習要求和教學目的。此外,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施工組織課程設計中有很多具體內容需要在實踐中解決,但學生又很少能去工地,只能“紙上談兵”,這是問題二。
在施工組織課程設計中,設計內容與要求由教師具體布置,但設計選題往往是已使用多年的陳舊題目,基本上與生產實際沒關系,學生也如對待一般作業一樣,根據題目及教師授意進行設計,很少有創意的發揮,設計成果千篇一律。此外,課程設計大多集中安排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后,時間為2周,由于學生對設計內容不熟,欲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課程設計內容就顯得力不從心,抄襲現象較普遍,這是問題三。
3 土木工程施工系列課程立體教學模式操作過程
立體教學模式是基于施工系列課程的特點與教學要求提出來的,就是將施工系列課程統籌起來,使課程之間相互交錯、有機結合。利用系統論的觀點,從宏觀上加強認識施工系列課程的框架,使學生對施工有個宏觀把握,微觀上掌握各個跌斷、各個方向施工方面的知識。操作過程如下:
(1)根據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原教學計劃的安排,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中間是生產實習,教學之后是施工組織、項目管理、概預算、建設法規、質量與安全管理課程教學,最后是施工組織課程設計(2周)。新的教學模式將設置施工課程導師,從大二起開始輔導施工系列課程的學習,把生產實習安排在施工組織課程結束后,將課程教學與實際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做法是:統一規劃安排,課內結合課外,將2周的施工組織課程設計內容擴大至施工系列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讓學生將施工組織設計題目帶到生產實習中去與實際工程有機結合起來,面向實際工程,向工程技術人員學習,不斷完善設計方案,最終形成一份較切合實際的、有一定質量的施工組織課程設計方案。
(2)根據三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教學要求,事先在學校附近選擇合適的施工工地。工地要具有代表性,如主體為框架結構、磚混結構的建筑,樁基礎、條形基礎等基礎型式建筑。將學生分成小組分配到各工地上去,并結合每個學生所在工地的不同,擬定施工組織課程設計題目、確定生產實習的內容,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以實際工程為依托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同時與施工單位的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工藝相對比,找出其中的差別和原因。選擇的工地要能滿足教學要求,并能反映出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又能使學生運用已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并從中得到能力的鍛煉。
(3)重視過程控制,過程控制的關鍵在于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徹底改變課程教學“滿堂灌”的做法,將工地上學生能接觸到的簡單問題(如建筑機械、砌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等)一帶而過或要求學生自學,將學生無法看到的內容(如土方調配、施工組織設計等)多花時間講述,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在規定的工地實習時間指導教師還要到工地去檢查,批閑學生的實習報告(日記),確保實習質量。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中,主講教師根據學生的工地實習情況提出一些具體問題要求學生解決,并與實際施工進行對比。例如,基坑開挖降水時降水方案的選擇,基坑支護的設計,模板與腳手架的選擇與設計等等問題,要求學生自己選擇方案并能說明原因,不給過多限制,只要求設計技術可行、切合實際,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施展的空間。學生從熟悉圖紙、擬訂方案到具體計算、撰寫報告、繪圖裝幀,一一自己操作,使他們在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等方面得到顯著的鍛煉。實踐證明,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可操作性較強,學生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其工作能力明顯提高。
(4)為達到教學目的,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三個教學環節根據內容和要求分別考核,嚴把質量關。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部分要采取筆試考核,對于施工組織課程設計成果和生產實習報告由指導教師按事先制定好的標準評閱,評閱后采取綜合答辯的方式最終確定學生的成績,如此可以避免學生的抄襲行為,增強學生表達能力和工程認知能力的鍛煉。實踐證明,學生非常重視綜合答辯這一關,因為,他們不僅要回答指導教師給自己提出的問題,同時在指導教師給其他學生提問和學生回答中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學生通過立體教學模式的訓練,不僅扎實掌握了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知識,而且對本專業的其他課程知識也加深了解,部分學生還結合實習確定了畢業設計題目。
4 結論
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中采用立體教學方式,為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證,有效地解決了課時不足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和知識的滲透,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與自由發揮的空間以及走出校園融進社會的機會,為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施工組織課程設計及生產實習增添了活力,對土木工程專業其他課程也有可借鑒之處。
參考文獻
[1]郭新超.環境工程專業三類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5,(4):66—69.
[2]鄒昀,馮小平,王偉.土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4,(3):82—84.
[3]杜國鋒,趙彥.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質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5,(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