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劍,張晨曦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環境的舒適度,但是結果卻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逐漸被破壞,人們生存環境存在各種各樣的污染。現實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如何能夠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相互制約;雙贏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一直是眾多專家學者攻克的兩難問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環境保護亦是重中之重。現實表明經濟發展在不斷地造成環境污染,而在解決環境污染的過程中會無形的限制了經濟發展,因此解決這個問題迫在眉睫。
環境是指人們生存所在的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和。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由于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于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后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努力實現二者之間的雙贏至關重要。
1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
經濟發展需要資源,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不斷地向自然索取資源,各種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都被利用過度,地球資源呈現出無法滿足人們需求的現狀。結果是人口劇增,資源銳減,如森林面積越來越小,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嚴重,能夠飲用的水越來越少,空氣污濁不堪。人們生存的環境變得不再舒適,這與經濟發展最終想要達到的和諧生活完全不相符合。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制約了經濟增長,以及影響了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的質量。
當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后,國家及企業還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治理環境即環境保護,這就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成本,甚至會使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15%,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程度還在增長。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不少是因為水質污染引起的。中國人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
治理環境污染陷入兩難之說,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要占到3%以上。而在過去的多年里,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只有1%多點。環保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環境保護還處于較為不樂觀的狀態。
2 環境保護的法律與素質
在早期社會發展中,人們一味的追求經濟的發展,而造成了各種駭人聽聞的環境污染,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如八大污染公害事件。這樣的持續發展下,人們漸漸的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到現在為止,環境保護雖然在大力展開,但是結果是仍然很不理想。這種現象與法律制度以及人類的環境保護的意識有很大的關聯。
現在全球不斷的完善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制度不斷的明朗化,這對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國,還有各種各樣的污染事件,都是因為各種工廠生產的不合理后期處理造成,這種現象數見不鮮,原因在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廠家若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來處理污染,對他們的收入會造成影響,于是他們寧愿被罰款,也要不合理處理,這是法律懲處的不夠嚴厲導致的,因此加強法律懲治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雖然現在全球都在說環境保護,但是人們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升的,這需要加強對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得環境保護可以作為一種行為準則。
3 影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因素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一直存在不能完美共存的問題,其實有一定的原因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1 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
現在中國還處于以工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工業發展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污染,如化工業等總是產生污染,而且污染物質產生的量較為大,對污染物質的處理會影響到工業發展的進程,而且污染處理的費用昂貴,這都導致了環境保護不能夠很好的進行。
3.2 資源問題
個地方的資源分配不合理,導致了各地的經濟發展會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性會產生資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4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4.1 積極推行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規律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從根本上來說,循環經濟考慮的是如何在既定資源容量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增加經濟增長的數量。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促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它是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實施可持續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證。
4.2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市場化運作制度的構建
環境保護應該出了是經濟發展的成本之外,還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標準。將環境保護納入市場競爭的范疇,理順各種資源的市場價格,通過競爭方式實現環境保護下各種資源的合理。政府部門應將環境列入發展中,確保企業在環境保護投入資產能夠得到回報,這樣可以鼓勵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并把它作為發展中的必不可收的成分。
4.3 清潔生產,保護環境
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清潔生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生產過程與產品采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4.4 提高經濟發展的門檻
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濟政策、建設項目等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堅持“四個不批、三個嚴格”。各類不被允許建設,不符合標準的項目堅決不批準,污染嚴重、高能耗的項目堅決不批等要嚴格執行,若是發現嚴格懲治,以提高經濟發展的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熊鵬.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評波特假說與傳統新古典經濟學之爭. 當代經濟管理2005
[2]鄭曉玲.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2009
[3]趙友杰 岳華英. 關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探討與研究 2009
作者簡介
高劍,男,漢族,河南鄭州人,鄭州大學環境工程2010級本科生。
張晨曦,男,漢族,河南周口人,鄭州大學環境工程2011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