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秦
摘 要:西方發達國家比較重視對國家宏觀經濟的管理,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宏觀經濟管理模式,它們成功的經驗對于中國市場經濟的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選取發達國家中市場發育最成熟的典型國家為對象,對以美國、日本和德國為代表的三種市場經濟模式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的目標、手段以及操作方法進行理論概括,試圖從不同模式的背后把握一般規律性,探討建立我國市場經濟宏觀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宏觀經濟調控模式;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1 美國宏觀經濟調控以間接形式為主
1.1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范圍小、力度弱
美國政府干預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農業、科技和對外貿易等。據統計,美國通過各種形式給予美國農民的補貼占美國農民收入的25%。近年來,美國又制定了新的農業法,對農民的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另外,美國政府還幫助農民開拓市場。美國政府對于經濟直接干預的領域在科技方面表現得很突出。近年來,對于科技的發展,政府非常重視。美國政府直接干預的第三個領域是對外貿易。美國政府通過外交渠道來一方面為本國產品開辟國外市場,制定很多政策和規定限制外國產品的大規模進入。
1.2 政府宏觀調控需求管理為側重點
羅斯福1933年上臺構建了美國宏觀調控體系,對總需求進行主動調節,將結構的平衡交給市場,通過價格機制來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近年來,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起來以后,美國對結構問題也進行了一些調整,但是美國的傳統是對結構問題不必干預,它依據凱恩斯的主張來實施宏觀管理,對總供求調控著眼于需求總量。要解決生產過剩問題,必須擴大需求,需求難以擴大時,政府就擴大支出來求得總供求的平衡,為生產的發展提供需求的空間。
1.3 美國宏觀調控相對重視財政政策的運用
雖然美國頻繁地運用貨幣政策手段穩定經濟,其貨幣政策的效果也非常明顯,但從美國傳統看,與其它國家相比,相對重視財政政策。從目前來看,美國財政政策手段主要有三個。一個是稅收,美國通過稅率的改變來調整經濟運行。布什上臺以后,主要政策就是減稅,通過減稅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效果也體現出來了。另外一個手段就是折舊,這也是美國政府影響經濟的重要財政政策,通過加速折舊促進企業更快地更新機器設備,開拓國際市場。第三個措施就是政府采購,美國軍費開支非常龐大。
2 日本宏觀經濟調控突出政府主導
2.1 突出政府調控的主導作用,強調計劃管理
日本宏觀經濟管理更多地強調計劃管理,其計劃形式完備、機構健全。它有專門的計劃機構。如日本戰后經濟發展計劃、產業性計劃、中長期計劃、年度計劃,還有專項計劃,構成了一個計劃體系。日本政府的計劃具有預測性、靈活性,它把信息提供給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告訴企業哪些要優先發展,哪些要限制;而且計劃會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的動態及時調整,成為企業決策的重要文獻;日本計劃會對市場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對企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政府計劃對公共產品的約束力相對較高。
2.2 日本宏觀調控注重行政手段的運用
市場經濟宏觀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但并不排斥行政手段。在行政手段運用方面比較成功的典型國家是日本,這與日本的文化傳統有關。日本的行政手段就是政府發布指令,除此之外還有其特殊性,叫“軟”行政手段,日本稱之為“窗口指令”,即政府通過“打招呼”的形式將政府意圖傳達給企業財團。日本政府的作用很強,叫做強勢政府。如果不與政府配合,最后政府也有辦法整治企業;如果與政府合作,政府將對企業給予幫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潛規則,其行政手段的運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法,非常有特色。
2.3 日本宏觀經濟管理注重官民協調的決策體制
日本的宏觀經濟決策與其它國家一樣,由政府來制定。但日本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會吸收產業界的一些領導人、學術界的權威專家參與進來。日本重大的經濟政策的出臺和重大計劃的制定,都要在官廳主導之下吸收大的財團、專家討論形成。政府以吸收專家的建議為基礎,同時充分傾聽企業界大財團的呼聲和要求,經過溝通磨合而形成結論,符合企業的要求,同時符合經濟規律,由政府推動容易產生效果,構成了日本宏觀調控的重要特色。
3 德國宏觀經濟調控重視從長遠利益進行政府干預
3.1 追求自由、強調秩序
德國經濟學家認為,自由和競爭是經濟繁榮之源。沒有競爭和自由就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資源就不能得到最優化配置,經濟發展必須以自由競爭為基礎。德國前總理艾哈德也是一位經濟學家,寫了一本書叫《來自競爭的繁榮》,認為凡是沒有競爭的地方就沒有進步,久而久之就會陷入呆滯狀態。這一觀點反映了德國宏觀經濟的基本特征。同時,自由與競爭如果是無規則,國家經濟就不健康,因此競爭需要秩序,是有秩序的自由和競爭,否則就是混亂。德國政府主張政府干預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競爭的秩序,形成有秩序的競爭。
3.2 追求效率、兼顧公正
德國經濟學家認為,搞市場經濟不強調效率,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但如果沒有公正,就不會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政府主要通過再分配把效率與公正結合起來。德國收入的再分配對于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非常重要。德國政府非常強調地區之間收入的大致公正并以一定的制度為保證。政府明確規定,富州要向窮州進行水平轉移支付,使窮州收入必須達到全國人均財政收入的90%以上。各層次政府之間還有垂直轉移支付,以此來平衡社會經濟關系。
3.3 宏觀調控手段偏重貨幣政策
各國中央銀行都有四大目標,即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與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目標一致。德國明確規定,德國中央銀行以保持幣值穩定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具有獨立于政府之外的職能。德國中央銀行不是政府的附庸,銀行行長直接向議會負責,其任期與總統的任期錯開,保證了銀行獨立于政府,并形成了一種制衡,使德國的宏觀管理在不同的目標之間有一個平衡。
4 啟示
4.1 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借鑒西方國家宏觀經濟管理中反映一般規律性的東西,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管理模式,并不是照搬照抄。既使證明在西方國家非常實用、非常管用的做法,在我國并不一定有效,也必須考慮到差異性加以改造,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管理模式。
4.2 宏觀經濟管理必須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我國過去否定市場的作用,完全通過計劃來配置資源,這種道路已經行不通,所以選擇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這是不是說明不要計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并不是不要計劃,而是對過去的計劃體制實行改造,目的是把政府的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起來,把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起來,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
4.3 宏觀經濟管理必須聯系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
國家歷史是影響一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模式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是個移民國家,蔑視權威與規則,強調個人自由的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排斥政府干預。這樣的歷史傳統,形成了美國政府干預范圍小、力度弱、間接化的宏觀經濟管理模式。日本是東方民族,講秩序,政府的勸導和權威也就體現出來。德國歷來嚴謹,講規則,又崇尚自由和民主,強調在一種規則的約束下自由民主。傳統與歷史決定了德國既強調自由競爭又強調秩序,既強調公平又強調效率,構建了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形成了自己的宏觀經濟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傅紅春,《中美宏觀經濟指標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靳曉黎,《外國宏觀經濟管理概述》,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年版
[3]李立華,《中美宏觀經濟管理比較分析》,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
[4]勃朗森[美],《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