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軍,廖銀花
摘 要:本文對銀行授信風險展開了一番初步探討: 首先分析了授信風險的內涵,并指出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幾種主要的授信風險類別;然后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對授信風險的成因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授信風險管理的幾大原則.
關鍵詞:授信風險;形成原因;原則
1 授信風險的涵義
授信是指商業銀行向非金融機構客戶直接提供的資金,或者對客戶在有關經濟活動中可能產生的賠償、支付責任做出的保證。短期授信指一年以內(含一年)的授信,中長期授信指一年以上的授信。銀行在其業務經營管理的過程中,使銀行的授信資金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從而使銀行有遭受收益損失的可能①。這種客戶不能按期還款導致銀行遭受授信資金及收益損失的可能性就是授信風險。
2 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授信風險種類
2.1 信貸業務風險
從傳統意義上看,信貸業務風險又被稱作信用業務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本付息而給貸款人造成損失的風險。因為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業務風險主要來自于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由于貸款的流動性差,銀行大多數情況下依據歷史成本而不是采用盯市的辦法來衡量貸款資產的價值,只有當損失實際發生之后才在資產負債表上進行相應的調整,而在此之前,銀行資產的價值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可能性并無顯著聯系。而現代意義上,信貸業務風險則包括由交易對手直接違約和交易對手違約可能性發生變化而給銀行資產造成損失的風險。可以說,現代信貸業務風險概念既包括了傳統的信貸風險,同時又涵蓋了因交易對手履約能力、信用水平的變化而造成的資產損失風險。
2.2 信用卡業務風險
信用卡在在現在的經濟社會中為商品和服務的便利流通發揮的作用著越來越大,諸如取現、存款、轉移資金、購物等功能極大方便了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它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其發行數量還不足三十萬張,而現在,據統計各銀行類金融機構已發放各類信用卡總計已超過五億張,銀行通過提供這種授信業務獲取收益的同時,也面臨該種業務所帶來的風險,其中最大隱患之一便是信用卡惡意透支,某些不法之徒,利用時差逃避授權限制,在某一時期反復多次在授權限額內透支現金消費,導致事實上的超權限,由此造成銀行巨大的損失。
2.3 擔保風險
擔保業務是是指銀行應某一交易中一方的申請,允諾當申請人不能履約時由銀行承擔對另一方的全部義務的行為。銀行可能在履行這種義務時卻得不到相應的權利及足夠的補償,由此所產生的損失可能性就是擔保風險.
3 我國商業銀行授信風險形成原因分析
3.1 政治因素變化引起的授信風險
政治因素,因政治因素造成銀行授信風險。它一方面指因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而形成的授信風險,即國家政府為了實現某一前期規劃戰略發展方針政策,或是為了刺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強令銀行發放貸款所形成的風險;國家政策前后期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而導致的授信風險,如國家對某一產業政策先是保護政策之后卻是限制政策,這就可能導致企業所處的外在環境前后截然不同,從而導致企業盈利狀況發生很大變化,使某些借款人經營虧損或破產從而給銀行帶來利息和授信資產等經濟上的損失。
3.2 由企業狀況變化所引起的授信風險
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是造成銀行授信風險的主要的客觀原因:
1、 借款企業經營風險
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給企業,事前要對其經營情況進行分析調查,評估貸款風險大小,要仔細審查貸款的用途是否合法、有盈利前景、回收資本的風險、獲取利息的厚薄等等各方面情況,但是,放貸以后,由于內外部種種無法預期的因素的變化,借款人所面臨的經營情況與貸款時候相比有很大不同,以致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的安全。如市場開拓失誤、管理效益低下等與企業經營有關的市場因素的變化造成企業經營虧損甚至倒閉從而使授信資產預期收益面臨損失。還有,原材料價格上升,導致產品成本提高、利潤空間大大縮小;其它同類企業的性能或質量更優越的替代品投入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都會造成企業經營虧損或破產,使使企業無能力按期履約還本付息,都會給貸款帶來風險和形成風險損失。
2、借款人不守信用造成違約風險。如債務到期,借款方不能或不愿完全歸還貸款,貸款形成壞賬,導致銀行授信資產的損失。再如欺詐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或是道德風險,企業蓄意騙取貸款,用途沒有遵守合約,或從事一些違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經營活動,甚至攜款潛逃,這些違約行徑給銀行帶來損失,形成銀行貸款的違約風險。鑒于我國缺乏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市場文化中誠信道德理念意識很薄弱,因此可以說信用風險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大風險。
3、自然因素變化造成的授信風險
地震、海嘯、水災、泥石流給企業本身造成巨大損失,使企業無力還貸付息。像這類企業自身行為無力抵抗、但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的非經濟因素都可以歸入這一類自然因素中來。
3.3 銀行自身因素導致的授信風險
商業銀行由于自身的工作失誤、管理不善等各種因素導致貸款不能如期收回,例如在調查、發放和管理等環節發生失誤導致授信資金損失,就這種主觀人為因素具體而言,如決策人員風險偏好的取向,風險意識不足;信貸人員素質差,不能有效的準確的執行信貸操作流程規定的步驟和規定的內容,此外對貸款調查、審查和檢查這幾步關鍵的工作做得不夠認真、仔細、到位;貸款政策的制定或決策不切實際;高層職位領導不顧銀行規章制度,不遵循授信的科學的管理規律,而僅根據個人喜好,在授信決策中感情用事等等。當然這些人禍的背后有其客觀必然性,具體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1、承襲舊的組織結構和經營管理體制
依據職能或產品為中心來進行部門職責條塊分割管理,同時嚴格區分各專業自身屬性,這是我國銀行中極為常見的組織結構方面的特點。在這種組織結構中銀行不同業務的考核各自以所屬部門為單位,依據部門所屬專業履職的需要進行考核。各部門各自履行自己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按照銀行最高決策層分配的長短期任務去行動辦事,不過問不關心其他部門的履職與需求等各方面的情況,部門與部門之間發生人為隔離,導致人力、信息等各方面資源不能相互資助和共享,造成資源浪費。在這種組織結構下,銀行開展一項工作如果牽涉多個部門的資源、利益的話,客觀上就要求有一領頭組織部門,以便將各方面的力量進行最優的搭配以謀求整體最大的效益。而要實現這一目標,該領頭部門就應取得相應的權利,甚至可以是凌駕于各部門之上的權利。我國各家銀行現在基本設立了類似的部門,如業務拓展部門,但形同虛設,缺乏領頭組織的組織協調各部門的權利和資源,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這就使得拓展部門之類的領頭組織不能有效組織協調其他部門共同開展需要多部門合作的業務,部門之間推卸責任、甚至掣肘的現象嚴重,造成延誤業務的拓展等的不利結果。
2、銀行業風險管理科學性和系統性不足
高水平的風險管理是適應靈活、豐富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的社會需求所必須的。我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方面最需要加強的地方在于進行風險管理所應用的科技手段較為缺乏,且成效不足,因為作為一個系統的風險管理,不僅要求具備有效率的監督制約機制、合理的內控機制,而且在抗拒不利因素的損害、對交易數計提供安全保障方面有著更嚴格的要求,這些是提升客戶對金融產品的信心所需,也是準確識別客戶身份、防備假冒者入侵所造成的損失風險所必須的。一些利用銀行卡對他人的資產進行不法侵占之舉,就表明我國銀行業對自身和客戶的利益的安全保障措施還有待完善,內地不少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中這種科學手段及其系統性都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4 商業銀行授信風險管理的主要原則
(一)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和金融管理能力、信貸資金占用和使用情況、金融風險狀況等因素,實行區別授信。
(二)應根據不同客戶的經營管理水平、資產負債比例情況,貸款償還能力等因素,確定不同的授信額度。
(三)應根據各地區的金融風險和客戶的信用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對各地區和客戶的授信額度。
(四)應在確定的授信額度內,根據當地及客戶的實際資金需要、還款能力、信貸政策和銀行提供貸款的能力,具體確定每筆貸款的額度和實際貸款總額。授信額度不是計劃貸款額度,也不是分配的貸款規模,而是商業銀行為控制地區和客戶風險所實施的內部控制貸款額度。
(五)加強商業銀行內部監督管理。制定授信制度應與其他內部管理制度相協調,形成權責一致、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內部控制制度。
參考文獻
[1]江其務.銀行信貸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聶小軍,男,江西樟樹人,江西渝州科技職業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師,工商管理碩士。
廖銀花,江西樟樹人,江西渝州科技職業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