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龍
1 新中國已經走過60多個年頭的歷程了。總結60多年的歷史經驗,得出一個看法,我們再不能搞以往那種單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須實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特別要重視以民為主體的經濟的發展
(1)所有制是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結構如何,不僅關系到什么樣的經濟制度,而且與經濟體制有直接關聯,還直接影響生產力的發展。
(2)所有制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質;二是所有制結構,即一個社會究竟由些什么樣的所有制構成,它們之間的比重如何,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3)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是五種經濟成分并存,它們是:國有經濟,合作社經濟,勞動者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4)從1953年起,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黨的總路線變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業化。“三改”則是要消滅私有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5)所以,對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認識。對“三年困難”也可以重新認識。說現在允許私有經濟發展是對的,那時消滅私有制也是對的,是一種缺乏邏輯的思維。我認為用生產力標準來判斷,只能說搞錯了。中國如果不采取那樣的步驟,不搞極左路線,讓多種經濟共同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肯定比現在要好。其實,毛主席在1945年就說過,“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這話符合馬克思主義,是絕對正確的。可惜他后來沒有這樣做。
(6)直到改革開放,貫徹鄧小平理論,實行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才使中國經濟開始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改革開放的最大特點,一是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二是由單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7)我們現在的結論,就是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把包括私有經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是認識上的提高,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因為馬克思確實說過,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私有制,我們現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中了。當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歷史的,多種所有制的內涵會有變化。但多種所有制是一個互補的關系,這一條不會變。
2 民營經濟就是以民為主體的經濟,老百姓辦的經濟。民營不是所有制概念,但這個概念是科學的
(1)民營是相對于國有國營說的,因此,凡不是國有國營,就是民營,不是官辦,就是民辦。
(2)民營不等于非公有。民營也不等同于私營。民營比私營還要寬。民營大體上相當非國有國營。 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現實中只有三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
現在許多私營企業家愿意用民營,不愿意用私營,這可以理解,是長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營并不錯。這沒有什么可指責的。其實,私營也沒有什么不好。
(3)近些年來有人指責民營,不讓用民營,是錯誤的,沒有道理的。民營有什么不好?它突出了民間、民主、以民為本、以民為主體等含義,突出了經營,淡化了一點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3 民營經濟應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是我國經濟的活力源。我們要從戰略的高度來看民營經濟的發展
(1)發展民營經濟決不是權宜之計。它在我國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讓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誰反對也反對不了。為什么?因為它能發展生產力,它有群眾基礎,受到群眾的擁護,只有它才能解決群眾改善生活的愿望。
(2)從戰略的觀點來看民營經濟的發展,有四個意思:一是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保證;二是民營經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營經濟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內容;四是民營經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只要中國實行市場經濟,就不能沒有民營經濟。
4 民營經濟是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選擇
(1)發展民營經濟是改變地方面貌,增強地方實力,改善地方財政狀況的主要途徑。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靠國家投資是不現實的,只能依靠民間的投資,民間的力量,民間的積極性。
(2)現在中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確有差距,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場發育程度的差距和民營經濟發展上有差距。
(3)民私營經濟的優越性在于它們:產權關系清晰,靈活經營,面向市場,動力機制特別強,有自我約束力,沒有“大鍋飯”、“鐵飯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
(4)中國不是民私營經濟多了,而是發展還很不夠。總起來說,中國民私營經濟是在夾縫中發展起來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引起社會和人們的關注。它的健康發展,還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發展就能發展起來的。
5 今后民營經濟的發展,既要重視數量,更要重視素質。許多民營企業面臨二次創業的形勢
(1)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已經沒有民營經濟了,現在的民營經濟都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重新發展起來的,總的說它們還比較嫩、弱。
(2)現在私營經濟的數量,已經大大地超過了對資改造前。發展迅速、積累規模迅速。但由于時間短等,素質普遍不高。多數還是作坊性質或者是以作坊式的管理在運營企業。但它代表了一種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強。私營也好,民營也罷,素質不高的表現是:技術設備落后,經營規模偏小,產品有待開發更新,技術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為家族式的。
(3)對于家族式管理,現在有不同看法。我認為,家族式企業與家庭式管理是兩個有聯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別是小企業,初辦的私營企業,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沒有磨擦,內部信得過,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當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終究是一種落后的管理方式。企業大了,最好實行兩權分離,過渡到科學管理。業主不妨只當董事長、資本家,掌握大權;而把經理、廠長的職能職務讓渡給經營者、企業家來行使。
(4)為了提高民營企業的素質,經營者、業主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理論,學習政治,學習管理,學習文化知識。
(5)中國加入WTO后,對于民營企業機遇表現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的科學管理,象會計制度,財務制度,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們在企業制度方面與國際接軌,如股權結構的改善,治理結構的完善等等,這對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是有長遠意義的。
三是了解國外市場的變化,信息,動向,了解外面的需求,這對我們自己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特別是有利于外向型企業的發展。 四是有利于我們平等地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發揮我們的優勢,走向世界,增強實力。
(6)中國民私營企業面對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的機遇和挑戰,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強競爭的勇氣、毅力,為國爭光,為民族經濟爭氣,這很重要。
二是在技術創新方面要增強后勁,把精力用在技術進步上。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注意開發新產品。要創名牌、保名牌。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盡快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是加強企業管理,挖掘潛力,很好地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不斷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場,重視營銷。
五是要重視聯合。
7 政府繼續創造一個寬松的投資環境,加強宏觀管理,真正落實公有、私有一視同仁、平等競爭的政策,完善法規,非常重要
(1)總的來說,在修改憲法后,發展民私營經濟的環境條件越來越好。但由于認識上的原因和特殊的歷史背景,加上我們還處在轉軌時期,改善環境條件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2)好的投資環境條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軟件。好的軟環境條件,包括輿論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如融資貸款)、政策環境,特別是市場意識環境,民俗民風。
(3)我總認為,保護人民的私有財產,應當寫在憲法中。因為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不寫在憲法中,投資者就會有顧慮。現在個體、私營業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繼續投資,擴大經營規模,就是怕共產黨的政策變,甚至怕戴資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亂收費、亂攤派的現象非常嚴重。不明確保護私有財產,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4)改善投資環境,既是社會各界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