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日根
1 羊藍舌病
1.癥狀:潛伏期為3~8天。病初體溫升高達40.5℃~41.5℃,稽留2~3天。在體溫升高后不久,表現厭食,精神沉郁,落群。上唇腫脹、水腫可延至面耳部,口流涎,口腔黏膜充血、呈青紫色,隨即可顯示唇、齒齦、頰、舌黏膜糜爛,致使吞咽困難。口腔黏膜受潰瘍損傷,局部滲出血液,唾液呈紅色。繼發感染后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口腔惡臭。鼻流膿性分泌物,結痂后阻塞空氣流通,可致辭呼吸困難和鼻鼾聲。蹄冠和蹄葉發炎,出現跛行、膝行、臥地不動。病羊消瘦、衰弱、便秘或腹瀉,有時下痢帶血。早期出現白細胞減少癥。病程一般為6~14天,至6~8周后蹄部病變可恢復。發病率30%~40%,病死率2%~30%,高者達90%,多并發肺炎和胃腸炎而死亡。懷孕4~8周母羊,如用活疫苗或免疫感染,其分娩的羔羊中約有20%發育畸形,如腦積水、小腦發育不足、腦回過多等。
2.防治:①做好牧場的排水和滅蠓工作,堅持羊群藥浴、驅蟲。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②在該病流行區,每年接種疫苗。③對病羊可用磺胺類藥或抗毒素治療。
2 羊痘
1.首先應加強護理,注意衛生,給予軟嫩而容易消化的飼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風,最好在天晴時放牧,讓病羊能曬曬太陽。特別是在發疹期,要加強保溫。鋪上墊草,供給溫水。
2.病初可注射免疫血清,體重大者應多加注射,但血清較貴,不太劃算,故宜用于貴重的種羊和幼羔。
3.皮下注射0.1%麝香酒精溶液。將麝香1克研碎,加無菌蒸餾水1000毫升,為促進溶解,可稍微加溫。將此溶液靜置1周后再行過濾。濾得的溶液呈棕紅色,清朗透明,有特殊氣味。也可將麝香溶于生理鹽水或60度的白酒中,濃度同前。皮下注射1毫升。必要時重復注射1~2次。
4.局部治療。對皮膚上的痘瘡,涂以碘酊或紫藥水;水泡或膿皰破裂后,應先用3%來蘇兒或石炭酸洗滌,然后涂藥;對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錳酸鉀洗滌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藥水。
5.為了防止繼發癥,或發現有繼發感染時,可以使用磺胺類藥物或青霉素、四環素等。四環素每次劑量為50萬國際單位,溶于糖鹽水50毫升內靜注,每日1次。
3 羊心水病
羊心水病是一種非接觸性傳染病,在羊群中經常發生。該病一般因感冒高燒后引起。病羊心包內蓄積著大量黃色含血的液體,致使大腦皮質和腎小球的血管內皮細胞中立克次氏病原體附著在紅血球上,因蜱的吸血傳播擴散而使健康羊發病。
急性羊心水病體溫高達42℃以上,呼吸急促,脈搏短快,拒食,伴發磨牙,舌頭外伸,行走不穩,轉圈亂步,倒地抽搐,頭向后仰,驚厥而死亡。剖檢可見心內外膜出血,心包和胸、腹腔大量積液,咽、喉和氣管充滿液體,黏膜充血。胃和腸道均有類似病變,其他器官有充血和腫大。
做好羊心水病的防治,首先要對羊加強管理,預防感冒發燒。其次要在疫區做好羊的藥浴殺蟬,滅蠅。病羊發熱初期,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治療有效,亦可用土霉素配安乃近靜脈注射,療效更佳。
4 羊腦包蟲病
羊多頭蚴病又稱羊腦包蟲病,由多頭帶絳蟲寄生于羊腦和脊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害羊,特別是2歲以內的羊,終末宿主是犬、狼等肉食動物。2002年5月7日,我校門診部接到原平子干鄉王四送來羊一只,經戶主介紹此羊是從外地買入的種公羊,最近食欲下降,反應遲鈍,不斷地作圓圈運動,長時間的沉郁不動,經過我們的初步診斷,認為是羊的一種寄生蟲病即羊多頭蚴病(又叫羊腦包蟲病)。于是我們進行了手術治療,具體介紹如下:
1.病原因羊多頭蚴(羊腦包蟲)為雞蛋大的囊泡,泡內充滿透明的液體,囊壁薄,囊內膜有100~200個頭節,呈白色粟粒大結節狀。羊吃到多頭帶絳蟲卵而感染,隨著血液到達腦及脊髓,經2~3個月發育成多頭蚴而感染羊。
2.斷方法經臨床檢查羊不斷地向左側作圓圈運動,圈很大,說明蟲卵體不大,并且斷定寄生時間不長,僅10~14天左右,同時發現對側眼睛模糊或消失,我們斷定羊腦包蟲寄生于左側大腦顳頂區,用手觸摸左側頂骨骨質變薄,皮膚稍隆起,能壓感到骨質變軟,于是我們進行了手術治療。
3.術部位的確定開口應在頂骨上,大腦顳頂葉部位,因為此羊是有角羊,在角根后緣方約1厘米的部位,距中線3毫米的頂骨上進行。
4.術方法手術部位剪毛,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在骨質變軟的部位作U字形切口,切透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皮瓣將它翻過用線加以固定,但不切破骨膜,(增加愈合)。切口長寬均為2厘米(注意切口應在低處,及時止血),用圓鋸在骨質上開一小孔,用力均勻,使腦膜暴露(同時助手保定好家畜)。確定包囊位置后,用注射針頭避開血管刺入腦膜,發現有液體向外流出,然后連接注射器后抽動活塞,盡量吸取囊泡,直至吸盡為止。如果抽不出時,在腦內注入95%酒精7~8毫升,即可殺死蟲體。取出包囊后,用止血紗布擦試手術部,滴入少量青霉素,把骨膜拉平,遮蓋圓鋸孔,然后用結節縫合法縫合皮膚,縫完以后涂磺胺軟膏,最后用碘酒消毒。手術后由專人保護羊的頭部以免發生振動。
5 羊猝擊
羊猝擊是由C型魏氏梭茵引起的一種毒血癥,臨床上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潰瘍性腸炎為特征。
1.病原。魏氏梭菌又稱為“產氣莢膜桿菌”,分類上屬于梭菌屬。本菌革蘭氏染色陽性,在動物體內可形成莢膜,芽胞位于菌體中央。本菌可產生α、β、ε、ι等多種外毒素,依據毒素-抗毒素中和試驗可將魏氏梭菌分為a,b,C,D,E 5個毒素型。羊猝擊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
2.流行特點。本病發生于成年綿羊,以1~2歲的綿羊發病較多,常流行于低洼、潮濕地區和冬春季節,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呈地方性流行。
3.臨床癥狀。C型魏氏梭菌隨污染的飼料或飲水進入羊只消化道,在小腸特別是十二指腸和空腸內繁殖,主要產生β毒素,引起羊只發病。病程短促,多未及見到癥狀即突然死亡。有時發現病羊掉群、臥地,表現不安,衰弱或痙攣,于數小時內死亡。
4.病理變化。剖檢可見十二指腸和空腸粘膜嚴重充血糜爛,個別區段可見大小不等的潰瘍灶。體腔多有積液,暴露于空氣易形成纖維素絮塊。漿膜上有小點出血。死后8小時,骨髂肌肌間積聚有血樣液體,肌肉出血,有氣性裂孔,這種變化與黑腿病的病變十分相似。
5.實驗診斷。采集體腔滲出液、脾舷等病料進行細菌學檢查;取小腸內容物進行毒素檢驗以確定菌型。
6.類癥鑒別。本病應與羊快疫類其他疾病、炭疽、巴氏桿菌病等類似疾病相鑒別。主要通過病原學的檢查和毒素檢驗進行區別。
7.防治措施。常發病地區,每年定期接種“羊快疫、腸毒血癥、猝擊三聯苗”或“羊快疫、腸毒血癥、猝擊、羔羊痢疾、黑疫五聯苗”,羊不論大小,一律皮下或肌內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產生免疫力,保護期達半年;加強飼養管理,防止嚴寒襲擊。有霜期早晨出牧不要過早,避免采食霜凍飼草;發病時及肘隔離病羊,并將羊群轉移至高燥牧地或草場,可收到減少或停止發病的效果;本病病程短促,往往來不及治療。病程稍拖長者,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萬~100萬單位,1日2次,連用2~3日;內服磺胺嘧啶,1次5.6克,連服3~4次;也可內服10%~20%石灰乳500~1000毫升,連服1~2次。必要時可將10%安鈉咖10毫升加于500~1000毫升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