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雯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湖南張家界天門山一帶早寒武世早期牛蹄塘組底部地層巖石及礦層巖石中所含化石,結合前人研究來探討牛蹄塘組底部生物群組合及特征,研究其所代表的沉積環境,展開對該地區生物成礦作用的討論。
關鍵詞:天門山;牛蹄塘組;生物組合;生物成礦
1 地質背景
本文研究區域涉及的 5個剖面位于湖南天門山地區,該研究區屬于湘西北地區,該地區位于揚子準地臺大地構造單元的東南緣,上揚子臺褶帶和江南地軸結合部位,與華南造山帶相鄰。區域構造主要為古丈復背斜北西翼上的次級天門山復向斜。沉積建造的走向分布受NEE向深大斷裂控制。
2 生物化石組合
文中所用巖石樣品采自湖南張家界天門山云盤鄉(ZJJYP)、后坪(ZJJHPP、ZJJHPP2)、大坪(ZJJDPP)和三岔(HZSN)等地區牛蹄塘組的5條剖面。經切片,制成巖石薄片和光薄片22個,在生物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及反光顯微鏡下觀察并取照片。經過挑選,得到化石標本碎片數個,在立體顯微鏡下觀察并取照片。通過觀察發現在礦層樣品及礦層樣品下部巖層中發現有大量的孤立分散的海綿骨針和管狀化石,而藻類化石分布較均勻。
2.1 海綿骨針化石
研究薄片樣品和立體標本時發現,在礦層及下層地層中均含有大量的針狀硅質體,其切面呈圓形,殼體為雙層結構,特征與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組黑色頁巖中發現的海綿骨針化石類似(趙元龍,2006)。薄片樣品中可見:骨針的橫切面和縱切面,縱切面形狀可見細長十字、粗短十字和長軸狀,形狀較完整,最長1mm左右。橫切面多為圓形,還可見其他切面,呈橢圓形。立體標本可見大量破碎的海綿骨針化石,化石呈黑色圓柱形、圓錐形,直徑粗的達到0.2mm,中空,通過立體標本與薄片標本中化石對比研究,發現研究地層中海綿骨針類型多樣,主要有:四射二軸針、四射三軸針(圖2-2-2)、三射兩軸針、單軸雙射針和單軸單射(圖2-2-1)海綿骨針等幾類,未出現復雜結構骨針類型。
薄片及標本中所有海綿骨針化石均為硅質,沒有出現黃鐵礦化的殼體,出現在薄片HZSN2和ZJJHPP-5中,標本出現在ZJJDPP-4中,即出現在在礦層及礦層下部層位中,而在其他地層中未發現蹤跡。
2.2 管狀化石
在薄片與標本中發現一些管狀化石,與海綿骨針化石的特征不同,薄片中觀察可見這類化石橫切面為圓形,比海綿骨針截面直徑小,斜切面為橢圓形,縱切面為長方形;標本中可見化石碎片為圓柱狀,兩端未收縮,中心中空,殼體為三層(圖2-2-3),外層和內層為灰黑色,中層為黑色,一些橫切面顯示由雙殼管組成,殼管具有雙層殼壁結構,殼管由磷質組成,一部分殼管內為黃鐵礦質充填,可以認為與海綿骨針化石不同,不是海綿骨針化石。薄片中,管狀化石中心為空心,充填周圍膠質物,為橢圓形,標本中,在樣品ZJJHPP2-5可見大量化石碎片(如圖2-2-4),大的直徑在0.2mm左右,小的直徑小于0.1mm。由于管狀化石標本多為碎片,無法進行屬種的鑒定,只能將之歸類與小殼化石。以前報道現代熱水生物群中管狀生物非常發育,例如管狀蠕蟲,從結構上分析,這類管狀化石與管狀蠕蟲結構很相似(趙元龍等,2006;施春華等,2013;范振剛,2007;魏懷瑞,2008)。
本文發現的管狀化石有硅質和磷質兩種類型,少量管狀化石黃鐵礦化,在薄片HZSN2和ZJJHPP-5中多見,ZJJDPP2-5樣品中,含有管狀化石標本。與海綿骨針化石出現的層位一致,均為含礦層和礦層下部地層。
圖2-2 湖南天門山牛蹄塘組底部生物化石標本
1立體顯微鏡×5,層ZJJDPP-4中產出,單軸海綿骨針化石,細棒狀;2透光×10,薄片HZSN2,礦層,含藻類、海綿骨針四射三軸針;3立體顯微鏡×5,層ZJJHPP2-5產出,管狀化石很切面,可見三層殼壁結構,中空;4立體顯微鏡×5,層ZJJHPP2-5產出,細管狀、粗圓柱狀管狀化石碎片;照片中比例尺均為1mm
2.3 藻類化石
薄片中藻類化石多以團粒和與微細粒黃鐵礦顆粒形成草莓狀黃鐵礦的形態存在,一些藻類黃鐵礦化,形成藻紋層結構。在團粒中心,藻類為球狀,外部不斷增長,形成結核,也有大量藻團粒聚集形成大片不規則團塊。如圖所見藻類,沒有根系,應為浮游藻類。草莓
狀黃鐵礦中的藻類特殊(吳朝東等,1999),缺氧環境下,現代大洋中脊存在的黑煙囪周圍,藻類和細菌共生,不進行有氧呼吸,因細菌為厭氧細菌,直接吸收硫化物為自身供給,而吸收硫化物同時,直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金屬物質,形成多金屬礦床(楊瑞東等,2005)。牛蹄塘組樣品薄片的鏡下觀察可見草莓狀黃鐵礦層與重晶石互層的結構,推測為熱水間接性噴發,所產生的紋層。因此推測牛蹄塘組底部形成期間藻類生物群異常繁盛。在黃鐵礦富集樣品中,藻類化石也非常富集。
同海綿骨針相似在薄片HZSN2和ZJJHPP-5中含有大量未黃鐵礦化藻類化石,這類藻化石在偏光鏡和反光偏光鏡下均為不透明的黑色團狀物,推測含有機質含量極高。
3 生物與元素富集
一些研究者曾在湖南西北部地區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巖系中發現大量的“微古植物”化石、放射蟲、海綿骨針化石等多種微體化石,地層中還出現有豐富小殼化石,藻類等低等海相低等生物碎片,這些化石的存在都說明在牛蹄塘組沉積物中菌、藻類得到了大量的繁殖,至化石堆積,保存較多(羅衛,2010)。而研究表明,菌藻類生物對于富集鎳、鉬、釩、鈾多種金屬元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菌藻類沉積,鎳、鉬釩等多種金屬元素常呈緊密薄層覆蓋于寒武系底部磷質巖、磷塊巖之上,與現代大洋錳結殼的賦存方式相類似。一些磷質結核中心為碎屑狀礦石成分,有時結核中心為硅質化石碎屑(圖3-1-1),而其部圈環繞著隱晶硅質層,黃鐵礦層及極薄的鐵鎳硫化物層。
經過研究發現,湖南天門山地區含礦地層與含礦地層下部地層中出現大量分散的海綿骨針結構、管狀化石結構、一些微小的細菌結構、似細菌結構和分散的浮游藻類礦化結構(3-1-3),這些都說明在成礦過程中有微生物的直接參與。在該地區地層碳質頁巖中還可以見到少量的瀝青斑點(圖3-1-2)及富含有機質等,通過這些證據都證明了生物在富集鎳鉬多金屬元素及磷等非金屬元素過程中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認為,海生微生物在使海底沉積物中金屬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富集成礦的作用中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主導因素,是各種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
圖3-1 生物礦化結構
1 單偏光×10,中心為碎屑的結核; 2 正交偏光×4,瀝青斑點; 3 反光×10,晶粒狀的黃鐵礦
通過研究和對比還發現,湖南天門山下寒武統底部牛蹄塘組生物群中的海綿骨針化石和管狀化石分布于礦層、礦層之下的巖層中,出現在樣品HZSN2、ZJJHPP-5、ZJJHPP2-5和ZJJDPP-4中。團塊型的藻類在各剖面的礦層中分布,而黃鐵礦化的藻類在礦層及礦層下層均有廣泛分布。分布在礦層中的海綿骨針化石和一些藻類化石基本保持了原本生物體礦物成分,未黃鐵礦化,推測這些海綿骨針和藻類為快速生長堆積并快速沉積成巖,并未遭到后期的改造。而其他黃鐵礦化的管狀化石和藻類有可能在沉積過程中就開始吸收海水中的礦物陽離子,并與自身結合,形成薄片中所見黃鐵礦化。
4 結論
通過對牛蹄塘組底部實測剖面研究,結合巖石薄片與生物標本化石的觀測,與現有資料進行對比,本文對湖南天門山地區牛蹄塘組地層、生物組成以及該地區礦床的生物成礦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研究湖南天門山牛蹄塘組底部巖石樣品及樣品薄片,發現礦層巖石的硅質海綿骨針化石、管狀化石及藻類化石的組合,黃鐵礦化藻類分布于各地層中,而海綿骨針、管狀化石和部分未礦化的藻類存在于礦層及礦層下層地層中。湖南天門山地區的生物群僅含有海綿骨針、管狀化石和藻類化石,未出現“松林生物群”中所含生物特征,推測該生物群并不屬于已發現的“松林生物群”,僅可能是小殼動物群出現后,松林生物群之前的一次小規模的生物事件。
2.經過研究還發現,湖南天門山地區含礦地層與含礦地層下部地層中出現大量分散的海綿骨針結構、一些微小的細菌結構、似細菌結構和分散的浮游藻類礦化結構,這些都說明在成礦過程中有微生物的直接參與。在該地區地層碳質頁巖中還可以見到少量的瀝青斑點,且地層中富含有機質,通過這些證據都證明了生物在富集鎳鉬多金屬元素及非金屬元素過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范振剛.海底熱液口與生命起源[J],生命世界,2007,212(6):88-95.
[2]羅衛,繆遠興,唐攀科. 湘西北下寒武統黑色巖系中含貴金屬鎳鉬礦礦床成因探討[C]. 全國成礦理論與深部找礦新方法及勘查開發關鍵技術交流研討會,2010.
[3]施春華,曹劍,胡凱等.黑色巖系礦床成因及其海水熱水與生物有機成礦作用[J].地學前緣.2013,20(1):19-31.
[4]魏懷瑞.貴州早寒武世黑色巖系熱(液)水沉積特征及熱水生物群研究[D].貴州:貴州大學,2008:1-30.
[5]吳朝東,陳其英,雷家錦.湘西震旦-寒武紀黑色巖系的有機巖石學特征及其形成條件[J].巖石學報,1999,15(1):453-461.
[6]楊瑞東,趙元龍,郭慶軍.貴州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頁巖中藻類化石及古環境意義[J].古生物學報,1999,38(增刊):145-156.
[7]趙元龍,楊榮軍,楊興蓮等.貴州松林下寒武統牛蹄塘生物群中的球狀海綿化石[J].高校地質學報.2006,12(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