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我國用25年普及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從根本上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問題,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區域、城鄉、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對于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意義深遠。
1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涵義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指在國家法定的義務教育接受年限,國家有義務為適齡兒童提供均衡發展的受教育條件,并以法律手段保證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均衡性,促使地域之間、學校之間、受教育群體之間獲得成功與發展的機會均等,使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穩步發展,使教育在公平、公正、均衡狀態下促進受教育者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本質來說,義務教育均衡主要是指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由此,義務教育發展水平主要從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經費投入、教育發展規模等四個方面體現出來。
2 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的問題
2.1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地五十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雖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與我國教育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嚴重制約著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2.2 資源配置不合理
我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而重點學校制度也同時導致了學校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近年來,國家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但是,重點學校本身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人們形成的固有觀念很難改變,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的擇校熱,在加大了家長的經濟負擔的同時,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兩極分化的局面。
2.3 教師隊伍建設與新形勢不適應
從數量差異的角度看,部分學校教師相對偏少,教師工作負擔較重,而部分學校存在超編情況,人浮于事,出現兩極分化的不平衡現象。無論是教師缺編還是超編都直接影響了教育質量。特別是農村學校工作條件差,教師外出進修或學習機會少,待遇遠不如城市,致使農村骨干教師大量流入城市,師范院校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造成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
3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
3.1 加大教育投入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積極采取措施,調整支出結構,增加教育經費預算,保證財政教育支出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新增財力要著力向教育傾斜,優先保障教育支出。提高預算內基建投資用于教育的比重,把支持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公共投資的重點,不斷健全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
3.2 優化資源配置
積極引進有志于教育事業的優秀青年人到教育隊伍,并讓他們迅速成熟起來,成為教育事業的生力軍。構建開放靈活的農村教師教育體系,不斷提高廣大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建立骨干教師柔性流動機制,制度性地推動優質師資向相對薄弱學校流動,逐步實現區域師資的有機融合和均衡配置,鼓勵教師跨校兼課、兼職,促進高水平教師資源共享。加強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大力開展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核心的教師培訓工作,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組織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師德修養和業務能力。
3.3 縮小差距
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鼓勵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加大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和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力度,積極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制定有效措施,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和志愿者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工資、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重點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培養和補充緊缺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