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彥,劉嬌(等)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自然生態環境卻受到了破壞,特別是近幾年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大眾的社會生活,也給公眾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了解公民對霧霾現象的了解,公民的環保態度和環保行為現狀,本文通過對南京市城市居民(市民)的問卷調查分析了市民對霧霾現象的認知,市民對政府應對政策的態度,以及市民的環保意愿,以期為未來政府制定或改進應對霧霾等極端氣象災害的政策措施提供實證性支持。
關鍵詞:城市居民;霧霾天氣;公眾態度;政策應對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N1885013109,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12ZZA001),中國氣象局軟科學基金項目(sk20110151)。
1 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也受到了破壞。特別是近幾年在全國多個城市出現的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不僅給人們的出行、生產和工作帶來了不便,還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
保護環境不僅需要政府做好應對措施市民也要為保護環境做出相應貢獻,正如新聞中提倡的“既然同呼吸,就應該共責任”[1]。賀愛忠等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環保行為意向、環保知識對環保行為的影響顯著[2]。環保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在環保意識支配下積極主動地采取的有助于緩解或消除環境污染、降低環境負荷的行為[2]。保護環境僅靠政府行為是不夠的,如果市民不認真執行環保政策或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采取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環保就不能很好的實現;另外如果市民不了解環保知識和不具有內心自覺的環保意愿,那么要市民接受和執行政府的環保政策并且在生活中采取親環保行為也是比較困難的[2]。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公眾對霧霾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公眾對政府應對政策的態度,以證明公民的環保態度對環保行為的影響和公民的環保行為對環保成效的重要性,從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2 以南京市為案例的實證分析
2.1 問卷設計、發放與回收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南京市市內和郊區采用偶遇抽樣法,共發放問卷210份,剔除有關鍵項遺漏和答題缺失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問卷率為95.24%。
通過SPSS軟件分析數據得到基本信息如下:在被訪問的群體中男性為39.5%,女性為60.5%,由于訪問為個人偶遇抽樣,所以男女比例有所偏差。樣本平均年齡在26-27之間,職業分布為:生產、運輸工人和有關人員占12%,黨政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占2.5%,黨政企事業單位一般工作人員占12.5% ,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18.5%,商業人員占5%,服務業人員占13%,個體經營人員占3.5%,離退休人員占6.5%,學生占0.5%,農民占1%,無業占8.5%。在這些被訪者中沒有私家車的占60%,有私家車的占37%,最近兩年準備買的占1.5%,以后會計劃買車的占1.5%,即近兩年城市私家車擁有率將達到40%,可見目前我國大城市中私家車的擁有率還是比較高的。
2.2 公眾對霧霾天氣的認知
通過問卷分析可以看出,42.5%的市民聽說過霧霾,很了解相關內容;47.0%的市民聽說過,不過具體內容不太了解;8.5%的沒有聽說過,也不了解;而2.0%的市民表示對此不感興趣,不想了解。由此可見,雖然大多數市民自稱了解霧霾,但是大都是不了解具體內容。對于霧霾引起的危害,39.9%的市民認為霧霾會引發呼吸道疾病,17.2%的市民認為會導致癌癥,11.2%的市民認為會誘發心血管病,15.9%的市民認為會誘發心理抑郁,14.8%的市民認為霧霾會引發交通事故(身體受到傷害等),1.1%的市民認為還會造成其他的影響。而對于造成霧霾的原因,37.0%的市民認為是工業污染,31.3%的市民認為是汽車尾氣,18.1%認為是秸稈燃燒,12.9%認為是煙花爆竹,而認為是其他原因的占0.7%。
由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市民能從自身健康角度意識到霧霾的危害,同時一半以上的市民認為霧霾的成因是與個體行為密切相關的,比如汽車尾氣的排放,燃燒秸稈和放煙花等。
2.3 公民的環保態度
由表一可見,在解決霧霾問題方面:大約57%的市民認為解決環境問題重點在政府,而且62%的市民也同意可以采取經濟和法律的手段來保護環境。半數以上的市民對政府控制霧霾充滿信心,政府同時還要嚴加控制工業和企業對環境的污染,這些都再次強調了政府在治理企業污染、保護環境方面的重要性,以及企業在環境問題中應負的責任。但是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只有12%的市民認為保護環境是個人的責任,由此可見大部分市民都忽略了自己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雖然有一半以上的市民認識到霧霾現象的產生是與個人行為相關的(汽車尾氣,煙花爆竹等),但是最后卻把責任大都推卸到政府和企業身上。在個人環保意愿的選項上有77.5%的市民選擇“積極參與,主動為環保做貢獻”,因此基于市民較高的環保意愿政府可以制定相應激勵政策去充分調動市民的環保態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市民的環保行為。這些政策主要包括經濟上的鼓勵和制度上的規范作用。
2、4 市民的環保行為及政府環保政策應對
由表二可以看出,在環保行為中愿意綠色出行(“綠色出行”是指乘坐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車,環保駕車、文明駕車,或者步行、騎自行車等努力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的市民占到約有一半(43.6%)。市民在愿意綠色出行的原因中“打車方便”26(6.8%),“公交系統變得更好”144(37.9%),“政府嚴格控制私家車出行”41(10.8%),“私家車費用無法承擔”6(1.6%),“公共交通不用花錢”32(8.4%),“為了減少環境污染”76(20.0%),“為了個人健康”50(13.2%),“其他”5(1.3%)。市民在不愿意綠色出行的原因中“打車不方便”66(16.1%),“公共交通太擁擠”125(30.6%),“出門距離遠公共交通不方便”88(21.5%),“公共交通不安全”12(2.9%),“家里人口多,老人/孩子有私家車更方便”39(9.5%),“開車出去有面子”4(1.0%),“工作需要”37(9.0%),“保護環境是政府和企業的事,個人無需做什么”3(0.7%),“大家都沒有節省能源,我一個人做也沒有效果”18(4.4%),“全球氣候惡化對健康的影響離我太遙遠了,我現在不會關心”5(1.2%);“其他”12(2.9%)。由上可見,大約有20%的市民表示愿意綠色出行的原因是希望借此減少環境污染,而且44.7%的市民表示只要在公交系統變好、打車方便的情況下自己是愿意綠色出行的。由此可見,目前公共交通存在的一些不足是阻礙公民綠色出行的主要原因,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市民有綠色出行的意識,但是相應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還有所欠缺。
在環保行為上,52.5%的市民表示知道燃放煙花爆竹會造成環境污染但是過節時候依然會燃放,另外市民更愿意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節約能源的方式(例如:綠色出行、在家里盡量節能減排)為治理環境出一份力。這就需要政府做出相應的激勵措施以促進公民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環保行為,同時政府還要在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出相應的保障。
3 結論和建議
由本文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市民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態度對市民的環保行為是有一定影響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之處。例如,市民對于環保知識認知方面存在不同層面的欠缺,針對此現象政府應該改善以往一刀切的宣傳模式,應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的方法宣傳關于霧霾等環保方面的相關知識,充分考慮到公民的文化程度、生活環境等對宣傳效果造成的影響,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提高市民對霧霾現象的認識,而只有在認知充分的條件下公民才會主動采取環保行為。
根據統計數據反映出來的市民在環保行為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也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1)政府要多途徑的改善市民的環保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市民在知道放煙花會污染環境的情況下仍然會在節日中燃放,可能的原因包括市民沒有真正了解燃放煙花的直接或間接的有害影響,僅知道“燃放煙花會環境污染”的口號,對具體問題卻缺乏深入的思考,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具體的危害,會危害自身的哪些方面,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等。而現有的媒體也只是從最簡單最直白的宣傳口號出發,不能真正把上述問題普及到市民生活中去。而政府需要解決的則是更深層次的問題,即深度分析阻礙公民環保行為的原因,通過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各方面來提高公民的環保意愿。比如對于煙花爆竹的生產和汽車的購買也要進行嚴格控制,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制作紀錄片、公益廣告等方法進行環保宣傳,但宣傳的內容要更具體易懂,宣傳方式要生動活潑易于接受。(2)通過獎懲措施促進市民的環保行從被動轉為主動。調查顯示,市民只有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愿意為環保出力。在此前提下政府的積極號召和激勵可以促進市民更愿意主動參與環保,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獎勵措施來鼓勵群眾的參與熱情和實際參與度,以期調動市民的積極性,提高市民的環保行為。(3)重視法律的規范和保障作用。根據統計結果可以清楚的看到市民對法律的信任程度較高,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我國法律擁有較強的監督和規范作用。正如學者李杰所說,我們要充分調動法律法規等各種各樣的手段,努力創造條件,不斷增進公眾的環保行為,推動環保意識向環保行為的轉化,讓公眾具有環保未來之眼光,積極主動參與環保工作。
同時還要改善經濟生產結構,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主要的政策建議有:(1)規范行政,加強監督,貫徹政府問責。本文根據統計分析發現市民把環保責任主要歸咎于政府,這說明政府缺乏公信力,對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等缺乏嚴格的執行,在發展上存在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環境保護的錯誤觀念,并且在監督工業污染等方面也存在監管不力現象。(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目前詬病較多的公共交通建設。從市民現有的綠色出行意愿可反映出市民有為改善環境做出貢獻的意愿,但是由于公共交通存在的各種問題而使綠色出行的意愿無法完全實現,政府如果能夠加大力度改善目前公共交通存在的問題,則可以更大程度實現市民的綠色出行,因此政府加強公共交通基礎建設不僅是滿足市民的生活需求更是環境保護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 煙農,霧霾圍城-預警之外還需要公共行為[N],新華每日電訊,2013,1.
[2] 賀愛忠,唐宇,戴志利.城市居民環保行為的內在機理[J].城市問題,2012,1:53-60.
作者簡介
袁守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
劉嬌,徐文會,徐晨晨,倪鴻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
[通訊作者] 趙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