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婚姻法下夫妻離婚時房屋歸屬認定類型、認定原則出發進行夫妻離婚時房屋歸屬問題分析,并參考英美德三國的相關法律,以期給我國帶來借鑒。
關鍵字:婚姻法;夫妻離婚;房屋歸屬
1 婚姻法下夫妻離婚時房屋歸屬認定類型
1.1 夫妻一方于婚前購買房屋并付清全款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18條,夫妻一方于婚前購買房屋付清全款并于婚前拿到房產證明,則此房產歸屬為付款方,不因時間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其次,在夫妻一方于婚前購買的房屋在婚后才去的相應的房產證明,此類房產也不會因為婚后兩人共享而房產共享,房產還是屬于婚前購買方,因為雖然房產證是婚后取得,但是作為買房的一方已經完成了買房中的重要一項義務,那就是付款,一旦是夫妻一方進行付款,那么房產的歸屬就與房產證的取得時間沒有任何關系,如果僅僅因為結婚就把動之百萬的房產進行歸屬轉移,這對于買房一方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房產的認定來說,不管是結婚前取得房產證明還是結婚后取得房產證明,最重要的都是要保護購買方的經濟利益。
1.2 夫妻一方于婚前首付,婚后共同還貸,產權登記于首付款方名下
這種情形是現實生活過程中出現糾紛最多的一種房屋歸屬問題,因為婚前只有夫妻一方進行了首付,但是婚后兩人一起生活又是夫妻雙方共同進行還貸工作,所以整個房產的歸屬就顯得有些復雜,如果法院判給夫妻中的付首付的一方,則婚后兩人共同還貸的另一方利益就得不等到保障,如果法院把房產同時判給雙方,那么付首付的一方就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應得大部分的利益,所以這對于法院的判定來說是極為左右為難的。但是縱觀之前的類似案件,法院的判定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沒有詳細的判定標準,總是根據現實的實際情況進行判定,隨意性大,對雙方來說也實現不可最大程度上的公平,所以從整體來說總存在一些缺陷。
而在新的婚姻法下,因為首付方承擔的經濟壓力較大,及時兩人婚后共同承擔還貸任務,但是相對首付方來說,整體的經濟付出還是遠遠比另一方大很多,所以把房產仍然判給首付房產的一方。從房屋所有的夫妻雙方義務和性質進行分析來看,因為首付款方為房屋付出了很多的辛勞,而夫妻雙方的還貸行為屬于債權性質的行為,這并不能對房屋產權的歸屬有實質性的影響,對于此類案件的判決,從追求公平的角度來說,不能因為結婚而改變相對付出較多者的房屋無權歸屬轉,所以對于婚前一方首付,婚后雙方共同還貸的現象來說,還應該充分考慮首付款者的利益,把房產的歸屬認定為屬于夫妻中首付款方。除此之外,對于夫妻中的另一方也不是沒有任何的關懷,在基于上述的判定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婚姻法中的離婚經濟幫助制度對離婚后沒有固定居住地的一方予以適當的幫助,但是比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對于房屋歸屬的判決必須要以首付款方為準,不能因為對于離婚后另一方的憐憫而轉變房屋的歸屬性質。
1.3 父母參與出資購買的房屋
(1)結婚前夫妻一方的父母進行購買,并把房產登記在自己子女的名下
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第22條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根據這個條款可以得知在雙方結婚之前,如果是夫妻其中一方所出資購置的房產,并且在結婚前就把房產登記在自己的子女名下,那么子女離婚時此房產應歸屬出資購置房產的父母的子女一方,配偶方無權對此進行干涉。
(2)是結婚后夫妻一方的父母進行購買,并把房產登記在自己子女的名下
對于這種情況,婚后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贈與,很多相關的學者認為由于買房一般都是耗至百萬的大型消費,這些錢對于父母來說往往是他們大半輩子的心血,所以對于夫妻雙方離婚后的財產分割來說應該考慮到其中的人性因素,不能因為僅僅結婚了而把如此重要的一個房產證明就輕易的進行均分,應該考慮到購買方的父母為此付出的艱辛,所以出于對父母利益的考慮,在離婚后房屋財產視為購房父母子女方的財產比較合適,更能凸顯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
(3)結婚后雙方夫妻父母共同按比例來購買
對于這種情況,最新的婚姻法下是以“雙方按各自父母的出資額度按份共有”,對于這種按份額持有的規定,我們從單純的情理上很難表示理解,雖然有法律條款對此明確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在《物權法》中,對于共同財產的規定又是共同持有,這就與婚姻法中的按份持有產生的了一定的矛盾。對于結婚后雙方夫妻父母共同按比例來購買這種情況,離婚后對于房產的歸屬到底是共同持有和按份持有的問題,在現實的判定中就存在一定的判斷誤區和漏洞,在實踐中也有一定的困難。婚姻法中對于不動產的持有認為是應該按出資份享有的,但是在現實中,對于出資額沒有辦法確定的案例來說,新的婚姻法又認為“對于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種不能確定具體出資額的情況占了多數,所以從整體上看就相當于把整個對離婚房屋的歸屬都歸類為了不能確定具體出資額的情況,這就與物權法中的規定相一致,但是對于新婚姻法下按出資比例享有房屋份額的規定顯得執行力度不夠,這也使得新的婚姻法在現實的社會中任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問題。
2 婚姻法下夫妻離婚時房屋歸屬分割基本原則
2.1 男女平等原則
在夫妻離婚的房屋歸屬問題上,要堅持男女平等的原則,不能因為社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在判定時偏向對方,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從整體來看,男方的工資水平普遍高于女方,這就會出現因為金錢的優勢而對有金錢弱勢的一方有明顯的控制和管理,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也會延伸到離婚房屋財產的糾紛上來,為保護雙方共同的利益,尤其是被受害人的利益,應給予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對房屋共有財產進行公平的分割,不能因為一方收入過高或者過低而對房屋分割劃分為多分或者少分,要切實保護好婦女的利益,從男女平等的角度對整個離婚財產的分割進行科學公平的劃分。
2.2 照顧無過錯方原則
新《婚姻法》規定有過錯方須為自己的重大過錯行為在支付離婚代價的同時,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項新規定符合法律的激勵功能,有利于矯正人們的行為,并對具體社會行為加以調控,同時有利于在新形式下保護當事人,特別是婦女的合法權益,更有利于進一步維護每一個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及社會的整體穩定。而對于無過錯方,新的婚姻法規定:“一方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這樣的規定是從保護無過錯方的利益出發而考慮的,切實保護了無過錯方的利益,也體現了現代法律的人性化的特點,保護弱者,對案件基于事實基礎上進行考慮,而僅僅在利益金錢財產多少的問題上盡心考慮,充分保護了絕大多數女性的利益,讓這個一直處在婚姻生活中的弱勢群體能夠從心智上和法律上得到社會的幫助和認可。
2.3 公平原則
任何事件的處理都必須是基于公平原則的基礎之上的,對于離婚案件中的房屋財產分割也是如此。由于婚姻生活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的付出而組成的,但是根據我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女性更多的是處在一種相夫教子的角色之上的,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比較普遍,所以從整個對家庭生活付出的角度來說,女性往往付出的都比男性要多很多,而離婚時財產分割如果只按照平均原則盡心分割的話,女性的婚姻中付出的所有辛苦就沒有任何回報,這是對女性弱勢群體的一種歧視也是不公平的現象。除此之外,對于一些患有嚴重疾病的一方,在夫妻離婚時,也應該從人性的角度進行具體分析,充分考慮到離婚以后患有疾病的對方的生活質量水平等。在新婚姻法下,夫妻之間的離婚房屋財產分割應該綜合各個方面,從利益均等的角度進行分割,而不是從平均的角度進行分割。
2.4 照顧子女和女方原則
對于夫妻雙方的離婚來說,最受傷害的莫過于離婚顧子女的照顧,子女的成長和教育都牽涉到經濟問題,而根據我國目前的普遍情形,一般都是男性的收入高于女性,所以在產的分割上應該充分考慮到孩子和女性的利益,要保證自己的子女生活水平不能應為離婚而下降很多,要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盡量減少離婚帶給他們的不利影響,從財產上考慮他們的利益應得,保護女兒兒童這些弱勢群體的利益,以照顧子女和女方的原則進行房屋財產的分割歸屬判定。
2.5 財產約定先于法定原則
這個原則是婚姻法中自制原則的反映,公民有權利不按相關法律的規定僅僅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處分自己的合法財產,尤其是對于現今市場條件下的種種現象,個人的意識明顯增強,對于自有財產的處理也有自己的安排和想法,財產約定優先與法定原則使得法律在極大的程讀上保護了公民的選擇權利,也更能滿足各種新情況出現的需要。
綜合來說,針對離婚房屋歸屬問題,我國從法律的層面制定一些細節規則,針對出現事件中的各種問題糾紛制定了相應的法律處理參考。從2001年我國的婚姻法修訂以來,在短短的十年之內,我國相繼頒布了三個有關實用婚姻法的司法解釋。婚姻法下的房屋歸屬處理程序和判定標準逐漸明朗,但是我們還應該從他國的先進法律體系中找出不足,進行改進,讓法律更合乎實際、更合乎情理。
參考文獻
[1] 萬偉偉.《《婚姻法》解釋三》形勢下夫妻離婚時的房屋歸屬初探[J]. 《法制與社會》 2011年第13期
[2] 郭輝. 夫妻離婚時房屋產權歸屬規定評析——以婚姻法解釋三為視角[J] .《保定學院學報》. 2012年第6期
[3] 張靜. 離婚時房產分割問題探究[J].《學理論》 .2012年第30期
作者簡介
閔娜(1981—),女,漢族,浙江寧波人,太原理工大學畢業,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專業方向:法學(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