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知識產權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而我國現行的知識產權審判模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缺陷。我國要充分借鑒并吸收美德日等國的先進經驗,同時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知識產權相關法規,并建立起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
關鍵詞: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法院;審判模式;技術專家制度
1 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法院的必要性
首先,能顯著提升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嚴謹性和專業性。知識產權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一直以來被視為最復雜、最抽象的部門法之一,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正常開展需要工作人員具備極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尤其針對技術秘密案件、壟斷、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以及專利等案件,法官在對案件進行判決時,不僅要掌握專業的知識產權法律知識,還要深入研究學科技術問題。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有利于案件的集中審理和判決,而且法院可以根據案件性質進行更為細化的分類,此外法官還能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和能力長期鉆研同一類知識產權的審判工作,在長期積累和探索的基礎上,切實提高自身的實踐技能和專業素養,保證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嚴謹性和專業性。
其次,能實現審判資源的優化配置,切實提升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實效性。長期以來,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程序的繁雜是阻礙權利人維權的重要障礙。特別是針對專利侵權訴訟法來說,我國《專利法》曾明確指出,假如要走完所有程序,專利侵權訴訟案件需要經歷以下五個階段,也就是民事一審、專利復審委員會無效審、行政一審、行政二審以及民事二審。每個程序所需時間大約為幾個月或者更長,所有程序完成,專利侵權案件可能延遲至幾年以后才結案。此外,有的地方受地區條件限制,法院主管知識產權的法官數量十分有限,而且其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為了提高效率,他們對知識產權案件進行嚴格的數量控制,最終造成有些知識產權案件得不到有效處理。建立專業的知識產權法院,能從職級晉升、人員調配、組織制度等方面改善知識產權審判人員隊伍素質,切實提高法官的審判能力和專業素養,進一步優化審判資源配置,從而切實提升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有效性,維護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最后,能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以創新推動國家發展。黨中央國務院于2012年7月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首次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入黨的報告中。這說明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國家依靠經濟推動發展的目標和決心,它為國家經濟發展指明了道路。要切實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實現,就要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視,為科技成果轉移創造良好的法律氛圍。自改革開放實施以來,我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相比于我國科技創新的現實需要,我國仍需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相關規定。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能切實提高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效率和專業性,保證審判的公正,切實維護好社會公眾、使用者以及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形成創新的良好氛圍,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1]。
2 我國知識產權法院設立的相關構想
國際律師協會對“知識產權法院”作出了科學的定義,即法律所賦予的具有獨立司法權力的永久性組織,成員為一個以上法官,主要負責知識產權糾紛和案件的審理工作。知識產權法院與一般性法院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在我國,知識產權法院有著獨具特色的審理模式和構架特征,獨立于普通人民法院。
2.1 知識產權法院在我國設立的基本原則
2.1.1按照知識產權案的件密集程度設立一審法院并設立知識產權上訴法院
從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和各地區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來看,這類案件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西部較大城市。要合理確定知識產權法院的密集程度,就要從知識產權案件多發區的情況確定,,在規模和數量上不要求一視同仁,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重慶等大城市可以首先建立起知識產權的一審法院,然后以此為中心覆蓋周邊地區。對于一審法院裁判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訴,請求知識產權上訴法院進行審理(可以選擇北京或者某地為知識產權上訴法院所在地)。隨著形勢的變化,可以在審慎思考的前提下設立更多的知識產權一審法院,以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2.1.2在審級選擇上可以以三級終審為最終模式
具體來說,地方上設置的知識產權初審法院的級別相當于中級人民法院,這種模式與海事法院有著相同之處;知識產權上訴法院的級別與高級人民法院相當,主要受理各地區知識產權上訴案件。之所以這樣設立,主要是為了保持與《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定保持一致。當事人假如對知識產權上訴法院的相關裁決表示不滿或者異議,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訴請求,但是必須嚴格按規定行事。這種審級模式與美國大致相仿。在美國,對聯邦法院所審理的知識產權一審案件不滿的,可以向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提出訴訟申請,而對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審判結果仍不服的,可以向聯邦最高法院提出訴訟申請。但是實際情況是,巡回上訴法院已基本解決了知識產權案件,聯邦最高法院幾乎沒有受理過此類案件。這樣能對知識產權案件的判案制度及標準作出規定,提高審判的準確性和實效性,還能切實減輕聯邦最高法院的工作負擔。
2.1.3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要綜合審理
知識產權法院要加強對知識產權行政、民事以及刑事案件的集中管轄和綜合審理。假如知識產權法院仍沿襲傳統的模式,將所有涉及知識產權的案件集中起來,然后根據案件性質進行分開管轄和審理,那么取得的長效不會太明顯;同樣,假如只是簡單的將原來的弊端進行集中,那么也就難以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法院的作用。目前,我國在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時,不能有效銜接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主要著眼于被控侵權人是否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而刑事案件著眼于是否追究被控侵權人的刑事責任,兩者有不同的處理思路,所以最終得到的訴訟結果也不盡相同。就我國而言,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對權利人的救濟方面稍顯不足,主要精力集中于對被侵權人的懲處;行政機關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往往以凍結賬戶、扣押被控侵權物等方式進行案件處理,在具體的案件審理過程中被控侵權物最終變賣上交國庫,對權利人極為不利。而在行政程序和民事程序的審判方面,例如在商標侵權或者專利等案件中,被告方往往啟動商標異議或者專利無效程序,最終導致商標或者專利處于無效狀態,所以導致等待相關行政案件終審或者民事案件中止以后在恢復審理的情況屢次發生。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對案件審限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大規模的案件中止審理對審判工作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最終導致案件審判效率的下降。在建立知識產權法院以后,刑事庭、行政庭、民事庭不再有以前嚴格的限制和區分,知識產權法院可以根據分工需要設置審判庭,各審判庭之間沒有刑事、行政以及民事性質案件的明確分工,每個單獨的審判庭既可以審判性質單一的刑事、行政或者民事案件,又可以審判同時具備三種程序的相關案件。盡管知識產權案件進行了綜合審理,但是判決書可以單獨制作,假如一個案件同時涉及了刑事、行政和民事審理程序,那么判決書可以根據需要制作三份[2]。
2.2 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法院技術專家制度
2.2.1知識產權案件的專業性決定了要確立技術專家制度
商標法、專利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有著極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特征,所以要求法官在對知識產權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中,要科學判斷該發明專利是否具有創新性、新穎性以及實用性等要求,還要判定被控侵權人是否構成了侵權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發明創造的種類正呈不斷擴大的趨勢發展,甚至連人類自身都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人體的功能、基因結構等都是現代生物技術專利保護中的一部分。所以,法官在審批知識產權案件時普遍面臨這些純技術性內容的有效判定等問題。法官不可能既全面了解法律知識,又同時掌握十分豐富的技術知識,但是在實際的案件審理過程中確實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所以必須建立起技術專家制度,有效解決責任主體由誰承擔以及責任人在法院中所處的位置等問題。
2.2.2我國應該選擇的知識產權法院技術專家制度
我國在具體的知識產權司法實踐過程中,經常需要鑒定部門出具鑒定意見然后才能解決相應的技術問題,這樣的做法顯然不能發揮知識產權法院的重要作用。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頒布并實施了《民事訴訟法》,它提出的專家輔助人制度,這和日本的專門委員會極為相似,但是我國并沒有推動專家輔助人制度的良好運行,專家輔助人更多的是一種“證人化”制度。就我國國情而言,美國模式需要先進的教育水平作為支撐,我國暫時難以借鑒,德國模式又存在協調上的問題,所以,我國要確立知識產權技術專家制度就應該借鑒并吸收日本專門委員會模式的優勢,并在此模式的指引下不斷完善我國的專家輔助人制度,確保我國技術專家制度的順利實施[3]。
參考文獻
[1]葉同友.論我國知識產權法院之構建[D].華中科技大學,2011.
[2]胡淑珠.試論知識產權法院(法庭)的建立——對我國知識產權審判體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知識產權,2010,20(4):37-42.
[3]倪必勇.構建我國知識產權法院的若干設想[J].法制與社會,2008,(3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