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俊英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商標與商號之間的權利沖突現象愈演愈烈,有關的案例層出不窮,既包括在后的企業商號侵犯在先商標權,也包括在后的企業商標侵犯在先商號權,既有因兩者固有的相似性而引起的善意沖突,也有惡意的“傍名牌”、“搭便車”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如何對此類沖突進行有效的侵權判定以及司法救濟成為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有感于此,筆者試圖分析此類沖突的類型、產生原因,并提出解決沖突的立法建議及現有法律環境下企業的應對建議。
1 商標與商號的相關概念
1.1 商標與商標權
商標,是指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或服務的提供者為了標明自己,區別他人,而在自己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的標志。
商標權是指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的專用權,屬知識產權范疇,受《中國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全國范圍內,在已核定使用的商品限度內不被侵犯。
1.2 商號與商號權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7條:“企業名稱應當由以下部分依次組成:字號(或者商號,下同)、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可以看出在企業名稱中起著首要識別作用的部分就是“商號”。商號,是商業主體在經營活動中為了與其他商業主體相區別而使用的特定名稱,是企業名稱的核心部分。
商號權是商號所有人的權利,兼具人身權和財產權雙重屬性,既體現為一種有地域性的名稱專有權利,同時又可通過轉讓繼承等方式獲得收益。在我國現有法律法規體系中,商號權并沒有獨立法律地位,只是附和于“企業名稱”中受到有限的保護。除對馳名商號的跨行政區域跨行業保護以外,一般商號僅在其企業登記的范圍內排除同行業的登記與使用,不同區域或不同行業仍可使用該商號。
1.3 商標與商號的異同分析
商標與商號關系非常緊密,經常同時出現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上,甚至有時候企業的商號就是其商標或重要組成部分。在兩者的作用及性質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1)從作用上看,商標與商號都是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所使用的識別性標識,且起著承載企業商譽的功能。但商標以區別商品和服務為核心,必須依附于特定商品和服務而存在。商號則以區別商業主體為核心,與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或經營者相聯系。一個企業只能擁有一個商號,但往往同時擁有很多商標。例如:達能集團擁有“達能”商號以及“依云”、“碧悠”、“脈動”等多個商標。一般而言,對消費者選擇來說,商標的功能更為明顯。但在實際中,也存在著商號超過商標,對商品品質起到主要彰顯作用的情況。例如:多數消費者認同索尼(SONY)公司的電子數碼產品品質精良技術先進,而對該公司經營的具體商品上的商標(如個人電腦使用的“VAIO”商標,液晶電視使用的“BRAVIA”商標,游戲產品使用的“PlayStation”商標”等)認知程度相對較弱。
(2)從形式上看,商標與商號都可以用文字來表現,但是商標還可以使用圖形、數字、字母、三維標識和顏色組合等構成要素,商號則不可以。這其中,商號與文字商標以及組合商標中的文字部分都有可能重合或類似。例如:達能集團的“達能”商號與“達能”商標。
(3)從產生依據和保護范圍來看,商號作為企業名稱的“特取部分”,自企業作為商業主體誕生之日起產生,對其的保護范圍具有地域性,僅在注冊的行政區劃內,在注冊的特定行業內受到保護。也就是說,在不同區域、或在同一區域的不同行業的企業仍可使用該商號。而企業既可以沒有商標,也可以擁有一個或者多個商標,自申請獲準之日起獲得全國范圍內的保護,排斥任何相同或類似商標在相同或類似的商品和服務上使用,對馳名商標還有跨類保護。
(4)從適用法律來看,商標保護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商標法適用條例》,規定了各種侵犯商標權的行為及救濟方式,使商標權能夠得到較全面的保護。商號則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進行保護,尚未制定統一的、效力等級較高的專門法律法規予以保護,所以對其的保護效果低于商標。
因商標與商號在形式上、作用上類同,取得方式和注冊程序隔離,適用法律及法律效力范圍差異是兩者發生權利沖突的客觀原因。
2 商標與商號的權利沖突類型
所謂的商標權與商號權的權利沖突,是指“不同的民事主體基于相同的客體依法定程序取得商標權和商號權之間發生的權利沖突”1,也就是說分別屬于不同主體的商標與商號在各自的注冊管理體系中都處于合法狀態,但實際使用中卻存在相互矛盾或抵觸的現象。在實踐中既有善意的沖突,由知識產權本身的性質所導致的;也有惡意的沖突,以合法形式實施侵權行為。鑒于糾紛與訴訟主要是由后者引起的,所以也成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此類權利沖突的表現形式概括為以下兩種形式:
2.1 商號與在先商標的沖突
“商號與在先商標的沖突”是指以與他人在先注冊的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為其企業名稱的一部分(商號)登記使用從而產生的與在先商標的權利沖突,即以商號搶注行為實現不正當競爭,也就是俗稱的“搭便車”、“傍名牌”行為。這是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
有的商號搶注行為表現較為直接,比如原告霍尼韋爾國際公司已于1979年在中國申請注冊“Honeywell”商標,在國際分類第1、7、9、11、41和42類分別注冊。而被告沈陽霍尼威爾散熱器有限公司的企業名稱的核心部分使用了“Honeywell”商標的音譯,并在其公司標牌、生產車間、工作服、名片等企業標記上突出使用“Honeywell”和“霍尼威爾”的字樣。很可能造成消費者的誤認。本案經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立即停止使用“霍尼威爾”商號及“Honeywell”和“霍尼威爾”商業標識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
經過發展,商號搶注行為方式也在不斷翻新,包括利用他人的知名商標作為商號在境外注冊公司,爾后在境內從事經濟活動時主要突出其商號,以起到造成消費者混淆,實現不正當競爭的目的。比如美國·科勒公司(KOHLER CO.)是著名的“KOHLER"、“科勒”以及“THE BOLD LOOK OF KOHLER”系列商標的合法注冊人和權利人。而自然人蘇廣彬于2004年5月21日在香港注冊設立科勒衛浴國際集團(日本)實業有限公司,銷售衛生陶瓷等產品。3又比如筆者在所居住的小區門口見到“香港益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設攤銷售木糖醇口香糖,宣傳海報上著重突出“益達”二字,而“益達”是美國箭牌公司的注冊商標。“香港益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行為明顯是利用他人商標的知名度謀取不正當利益。
2.2 商標與在先商號的沖突
“商標與在先商號的沖突”是指將與他人商號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為商標或商標的主要部分予以注冊而產生的與在先商號的權利沖突。比如鐘表眼鏡銷售業的老字號“大光明”,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在消費者群體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01年,杭州大光明眼鏡公司陸續注冊“大光明”、“大光明眼鏡”商標,并以商標侵權為由,訴請其他已使用“大光明”商號的公司立即停止使用。
2.3 兩權交叉沖突
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沖突類型,表現為將他人的商標注冊為自己的商號,而將他人的商號注冊為自己的商標,對于消費者的誤導作用更加明顯。比如上海惠工縫紉機三廠訴上海海菱縫紉機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將前者的商號“惠工”注冊為后者的商標,而將前者的商標“海菱”注冊為后者的商號,并進行相同產品生產與銷售的不正當競爭。
3 沖突解決方案
權利沖突的背后是權利人的利益沖突,如何保護合法的在先權利,有效解決權利沖突爭議糾紛,引導商業主體誠實守信、規范經營,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亟待尋求具體的、可操作的解決途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有益的嘗試:
3.1 形成統一的法律保護體系
從現有的法律法規狀況看,涉及商標、商號以及兩者沖突解決的規定,散見于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以及級別更低的文件,不僅內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或空白,甚至還有相互矛盾之處。我國法律對于“商號權”沒有作具體規定,而是采用了“企業名稱權”來作相應規定,比如《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中的規定:“企業應當依法選擇自己的名稱,并申請登記注冊。企業自成立之日起享有名稱權”。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也有規定:“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享有名稱權”。由此可見,我國立法是把企業的名稱權作為民事權利中的人身權來保護的,而沒有將其劃入知識產權的范疇,其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樣規定實質上掩蓋了其本身所蘊含的財產權性質,也因此商號權相較于商標權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
2002年,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號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屬于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給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側重于商標權保護。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將商號權列入“在先權利”的范疇,確實體現了訴訟法意義上的進步,但對于沖突解決而言并沒有提供具體的幫助。
縱觀國際,法國《民法典》、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國際公約都將“商號權”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可以作為在先權利排除在后的權利侵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則將商號權劃入商標法統一保護。
有鑒于此,我國也應考慮清理現有法律法規,實現更高層次的、執行力強的統一法律規范體系。包括:
(1)明確“商號權”的知識產權法律地位;
(2)修改現行《商標法》,擴大外延,使之成為既調整商標關系,又調整包括商號在內的其他商業標記關系的法律,同時應確立“產生混淆的可能”的商業標記沖突的認定標準。
(3)現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商號權的保護僅是一筆帶過,建議應增加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并明確規定構成不正當競爭之后的民事責任承擔。
3.2 企業名稱管理制度改革
我國目前采用的企業名稱分級登記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注冊登記的企業名稱只在登記機關轄區范圍內得到一定的保護,與在后商標甚至是其他轄區登記的后商號均無法對抗,而商業主體的經濟活動范圍顯然不可能僅限于行政區劃內??梢娺@種帶有明顯計劃經濟色彩的管理體制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經濟實際了。
筆者認為應建立企業名稱查詢系統,把企業名稱登記業務逐步收歸省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省級行政區域內實現同類競爭行業內的商號唯一性。除全國性企業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準登記外,其他企業均由所在地省級工商局核準登記,并增加事前公告程序,預防沖突的發生。
3.3 上市公司商標、商號的特殊保護
上市公司除了與一般公司一樣追求利潤以外,還要對不特定的廣大股東承擔法律責任,保護其合法權益。因此當上市公司的商標、商號受到侵權,不僅可能造成上市公司失去商業優勢、融資優勢,增加運營成本,甚至動搖經營根基,說到底其實質是損害了平常股民的合法權益。因此筆者認為基于保護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應當對上市公司商標、商號予以類似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
4 現有法律環境下企業對商標商號的保護措施
法律訴訟是解決權利沖突問題的最后救濟手段,為了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最大限度的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事先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現有法律環境之下,筆者認為企業應對知識產權價值有足夠的認識,充分樹立起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控制理念,盡量實現商標和商號的一體化,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商號作為商標注冊,或把自己的商標登記為商號。商標與商號的一體化不僅可以統一企業形象,還可以獲得法律的雙重保護,有效防范他人的惡意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