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婭,葉志強
摘 要:時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藏在英、俄等列強的侵略與爭奪下,西藏局勢愈發岌岌可危。封建地主階級最高代表的清中央政府及作為封建農奴制代表的十三世達賴喇嘛,為了抵制帝國主義對西藏的進一步入侵、鞏固其在西藏的統治以及維護中國主權,故而分別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新政改革運動。筆者擬從兩次新政改革的社會背景、內容措施及失敗的主客觀原因來進行分析比較研究,以期給今人一些啟示。
關鍵詞:清末西藏新政;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比較研究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俄帝國主義對西藏愈演愈烈的爭奪使得西藏原本動蕩不安的局勢更加岌岌可危。為了挽救并鞏固其在西藏的統治,1906年4月清政府派張蔭棠等人進藏查辦蔵事開始推行新政改革。歷經千辛回到拉薩后的西藏地方最高統治者宗教首領十三世達賴喇嘛,在兩次逃亡過程中切身體會到外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從1912年開始推行新政改革措施。
1 兩次新政改革的社會背景
首先,從國際國內大環境來看兩次新政改革的社會背景,帝國主義列強對西藏的入侵及各種陰謀活動是促使清政府及十三世達賴喇嘛進行大規模新政改革、固疆域領土主權的最主要原因。十三世達賴喇嘛從兩次西藏僧俗軍民團結一致地奮力抗擊英軍的入侵而仍以失敗告終的結果中看清了一個事實:腐朽沒落、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已經無力應對帝國主義入侵的行為,使其明白了民族自強自救的重要性。
其次,從思想層面來看兩次新政改革的背景,均受到資產階級改良派先進思想影響,尤其是受到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和國內維新變法思想的擴散影響。代表清政府在西藏推行西藏新政的兩個主要官員張蔭棠和聯豫都有過相當長時間的留洋海外的經歷,理解并吸收了國外資產階級的思想,屬于維新派的一員,極力推崇資產階級改革。盡管十三世達賴喇嘛是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代表,但在他兩次出走期間,所到之處無不受到資產階級思想和現代化的影響。
2 兩次新政的諸多相似之處
首先,政治改革是兩次新政的重點,從其各自的階級利益需求出發整頓吏治,改革那些不合時宜、有礙其統治的制度,強調直接統治權的重要性。聯豫排斥西藏強大的宗教勢力,由中央駐藏大臣直接管理全藏事務,強化中央對西藏的直接統治權;十三世達賴喇嘛則是尋機消除異己勢力,削弱噶倫勢力,將宗教及世俗大權完全集于一身。
其次,這兩次新政都十分重視軍事改革和發展經濟。經歷過兩次英國藏入侵戰爭的切身體會,兩次新政的實施者都清醒地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及“固我防邊”的重要性,同時都接觸到新式武器裝備的優良性。二者對于西藏需要一支強有力的作戰部隊防守固邊這個問題有著基本一致的認識,分別將軍事改革放在新政改革的重要位置。
再者,兩次新政實施者都相當地重視教育發展和人才的選拔培養。聯豫對西藏民眾普及教育,是其有更多機會擴展視野;十三世達賴喇嘛從現實所需的角度大量選拔人才出國留學深造,并鼓勵將所學知識運用實際致力于西藏的建設。
3 兩次新政的失敗原因
不管是無果而終的清末西藏新政改革還是半途而廢的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改革,誘因不同,但都以相同的結局即以失敗收場。清末西藏新政改革的失敗原因學術界從主客觀著手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客觀原因:首當其沖的是險惡的自然地理環境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西藏新政實施及進一步推進,且使得西藏社會一度長期處于一種與世隔絕或半隔絕狀態,先進社會思想和發達生產力都很難以傳入其中。其次,政教合一制度對社會變革的限制,遏制新政改革措施進一步推進,嚴重地阻礙了西藏的發展。第三,從經濟財政支持層面上說,西藏新政改革在實際過程中舉步維艱很大程度上受清中央政府財政困難的限制。
(二)主觀原因:此次清末西藏新政改革以“收回政權”為主要目標,加強清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理主權。其次,此次新政施行過程中施政者抱有的這種統治民族的優越心理及大民族主義心態,對各種不同本民族傳統的異質性文化的淺薄認識,所以制定出來的改革措施很難為藏族各個階層接受,因而不可能有好結果。第三,清政府官員在西藏新政改革過程中為了政策的順利推行而不切實際地采取了某些高壓手段,進一步激化了原本就問題嚴重的民族矛盾。
關于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改革失敗的原因又為何樣?
這場由十三世達賴喇嘛領導的新政改革,其最終目的仍舊是為了維護以他為首的宗教統治集團及維護三大領主現有的切身利益,并沒有從改善西藏廣大底層民眾的生活現狀這個角度考慮施政主旨。其次,西藏地方特殊的社會形式及極為復雜的階級性也決定了十三世達賴喇嘛此次照搬西方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的新政改革的不徹底性及失敗的必然性。第三,西藏地方政府腐朽的政治制度,一直滯后不前的經濟基礎及舊的傳統觀念對新政措施百般阻撓,使新政改革無法順利實施。
通過對兩次新政改革失敗原因的對比分析,兩次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都是為了維護和加強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而施行的改良措施,沒有從根本上惠顧群眾的根本需求。得不到絕大多數群眾支持和參與的新政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即此可以說明有絕大多數群眾參與的革命和僅只是施政改良的新政相比較而言,成功率更高的原因。文中的這兩次新政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沒有深入到底層群眾中去,僅屬統治階層精英人物發起的改良運動,沒有群眾基礎只代表統治階級等少數人利益的運動甚比空中樓閣,曇花一現之后絢爛即逝。
4 結語
綜上所述,從清末西藏新政及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兩次對西藏改革的社會背景及施政措施等方面來看,盡管兩個不同的集團有著各自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為主導原則出發,但在帝國主義列強步步緊逼侵略的國際社會背景下,兩個集團內的有識之士或多或少地經歷或見證過國外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及改良派的思想的潤浸。故而在改革措施上有著諸如在政治、軍事及教育衛生等方面相似性,都將政治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加強自己的統治權力;由經濟統領并起決定作用的思想意思也在兩次改革施政者心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固軍防邊”的重要性經過帝國主義列強的各種侵略方式后,兩次新政施政者都認為軍事改革乃新政的重中之重。當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支持和人才培養,兩次新政都十分重視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選拔培養。最后兩次改革都以失敗告終,兩次改革的施政都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盡管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我們后來者不應以現當代的眼光來苛求前人,且歷史的經驗教訓不管成功失敗與否,都能給我們今人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吳豐培.清代藏事奏版[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1308.
[2] 格桑達吉,喜饒尼瑪.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J].中國藏學,1996,(02).
[3] 羅布.清末西藏新政失敗原因探[J].西藏研究,2003,(04).
[4] 史云峰.20世紀初西藏新政改革失敗原因的制度分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作者簡介
楊婭(1985-)女,重慶開縣人,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藏族歷史與文化。
葉志強,(1988-)男,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南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