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尼拔是著名的軍事戰略家,羅馬人稱他為“戰略之父”。他大膽遠征,對意大利的整個作戰過程體現著戰略的過人之處,本文對其做了闡述,但同樣分析了戰略的不合理之處,這也是漢尼拔失敗的原因。
關鍵詞:漢尼拔;戰略;意大利
在古代世界軍事史上,迦太基著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著名史學家吳于廑教授稱“漢尼拔是一位在世界古代軍事史上可以與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和古羅馬的凱撒并駕齊驅的軍事統帥”。目前國內外漢尼拔的研究較豐富,如杜普伊所著的《漢尼拔》。但單就其意大利作戰戰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所以筆者希望能給廣大學者提供一點參考。
漢尼拔大軍出征,與意大利作戰的過程將其戰略戰術能力和思想表現地完美至極。有學者曾總結其戰略特點是“善于正確判斷軍事政治情況并利用敵人營壘中的矛盾,分化敵人···”里面很多觀點與我不謀而合,但在探討漢尼拔在意大利作戰戰略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評價既要強調其戰略優點,但也應不忘揭露它的弊端,反思其中的問題。
1 戰略的過人之處
1.1 大軍出征
為了維護本土的安定和本國人民的安全,漢尼拔想盡一切辦法把戰爭導向羅馬本土。其次,漢尼拔熟練掌握多種語言,減少交流障礙,有助于帶領部隊。
利用敵人的弱點使得原本優秀的敵人陷入不知所措的盲目,正是一位優秀軍事家的過人之處。漢尼拔出征意大利的戰略及路線充分利用了羅馬人固步自封的弱點。如漢尼拔在過高盧的過程當中,西庇阿在得知漢尼拔越過比利牛斯山后便上岸,“扎營于馬西利亞和羅納河口之間,他顯然不知道漢尼拔已近在咫尺”。1很顯然,羅馬的軍官有時對漢尼拔的真正目標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無所知,處于一種盲目狀態。
漢尼拔大軍出征意大利不失為一次壯舉,是軍事史上的一次富有勇氣的冒險行為。
1.2 實戰戰略
善于利用天時地利的戰略特點在漢尼拔領導的各種戰役中表現地非常充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漢尼拔曾充分運用天時的作戰戰略讓羅馬軍官曾望塵莫及。在卡內地區,漢尼拔與羅馬軍隊作戰。當地正值風季,而且常有強勁的東南風沿海襲來,漢尼拔隨機應變,決定以智取勝,借助風勢作戰,最終獲得勝利。
特拉西米尼戰役無疑彰顯了漢尼拔高超的作戰才能,他在已有的地理優勢的基礎之上,充分顯示了他善用伏擊戰的特點。他隨機應變的能力令人折服,“漢尼拔憑借其軍事天才和靈活的戰略戰術,適時擂捉戰機,選擇有利戰場,以少勝多。這次戰役,是西方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伏擊戰”。
同時,漢尼拔充分利用自身的騎兵優勢,不斷擊潰敵人從而獲取勝利,坎尼大戰是最好地證明。霍爾沃德曾說這是“漢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時機選擇上的無比精確,騎、步兵戰術的高度協調,表現出它是古代戰爭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軍事藝術典范。”
1.3 戰略信息與“間諜”
在整個作戰的過程當中,間諜功不可沒。間諜提供的情報和軍事信息,使漢尼拔爐火純青的軍事指揮藝術錦上添花,他的戰略充分體現了信息的獲取和間諜的應用。
漢尼拔充分運用間諜的目的就在于摸清敵方的軍情,他安排的間諜涵蓋多個地方。漢尼拔還制定了一系列組織規則,工作十分嚴密。在正式開戰前,就秘密對羅馬派出了大量的間諜以打探地方的信息。同時,大量的信使被派出去尋找戰略盟國。
鑒于間諜提供的信息,漢尼拔在南征之前就對羅馬執政官的內部軍情和計劃有較充分的了解。因為間諜的關鍵作用,了解了一些陌生和隱秘道路的信息,漢尼拔在意大利的進軍路線始終讓羅馬人摸不著頭腦,處于一種盲目狀態。同時,間諜的功能不僅僅在于刺探軍情,而且通過散布言論以及建立一些秘密組織等來離間羅馬人和羅馬同盟的關系。通過離間它們之間的關系,減少了漢尼拔作戰時的很多障礙。
1.4 演說策略
雖然很多軍事指揮家都會進行演說,但從漢尼拔的演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演說確實給將士們注入了不少力量,并且始終堅定攻打羅馬的決心。“如果你們戰勝,你們就能得到即使從永生眾神那兒都不敢指望得到的最大報酬”、“在眾神的庇護下,趕快拿起武器去贏得這筆豐厚的報酬吧”、“如果我們畏縮怯戰,它們將使我們受到最嚴厲的折磨”。當然,我不可能在這里一一列舉漢尼拔的演說,但是就從這些簡短的話語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演說給將士的力量是巨大的。演說策略在漢尼拔的軍事生涯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戰略的不妥之處
2.1 輕敵與高估
在我看來,漢尼拔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迦太基總體國家戰略的失策。漢尼拔的確是一個功勛卓著的軍事戰略家和實干家,但他的政治能力與軍事能力是不相匹配的。漢尼拔作為迦太基的一名優秀將士,他或許還很難準確把控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差異,比如它的真正的政治意圖、同盟政策等。漢尼拔對羅馬的一些細節沒有正確把握,存在輕敵現象。漢尼拔也沒有精確計算羅馬人的民族精神,他以迦太基人的眼光和角度估算了羅馬的民族精神,這無疑是他最后失敗的原因之一。
再則,漢尼拔雖然是精明的軍事統帥,但是迦太基統治者內部一直矛盾重重,無法在國家對外戰略中達成一致。他的某些作戰計劃缺少大局觀,時常演變為孤立的局部性行動,無法得到國內強有力的支持。相反,我們來分析意大利的局勢,很多盟國和羅馬都曾發生過戰事,以聯盟體制為根基的羅馬霸權固若金湯,“大多數盟邦之沒有脫離羅馬,是因為他們對于羅馬還抱有希望,他們還在觀望”。但漢尼拔的兵力一日得不到補充,這些本來的盟邦就越來越有背叛他的可能性。而事實也就像我們所想的這樣如期發生了。
另外,他對突發狀況考慮不周,也存在高估形勢的現象。一次,漢尼拔想休整部隊,“幸運的是他們走出阿爾卑斯山所來到的是山南高盧的一個地區,那里的部落人對他們持友好的態度”。3這種情況其實有很大的偶然性。倘若部落人對他們的態度惡劣,恐怕漢尼拔很可能會遇到一場巨大的災難。
2.2 心理打擊
漢尼拔憑借其超人的軍事才能在短時間內確實撼動了羅馬的根基,使羅馬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但漢尼拔的勝利更多的在于對敵人心理的威懾和征服,而并非對其實力的打擊。
戰爭初期,羅馬人之所以陷入不利的地位主要在于其對漢尼拔進攻意大利未做好準備,且戰術運用失誤,加之對漢尼拔個人本身存在較嚴重的畏懼。漢尼拔在初期對羅馬的軍事打擊遠遠達不到致命的境地。之后,當心理逐漸穩定以后,羅馬人便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摸清對方的狀況,進行絕地反擊。羅馬對漢尼拔采取牽制限制的手段,不斷提高對漢尼拔的兵力,從而奪取西班牙并進入非洲,將漢尼拔在意大利的一切戰略計劃全部推翻。
另外,坎尼戰爭反而使羅馬人使用費邊戰略,狠狠地拖住漢尼拔繼續戰爭的趨勢。漢尼拔對羅馬人打擊主要集中在心理層面,并且對羅馬人的真實心理判斷失誤,他在意大利南部建立了基地地區,他原計劃改變羅馬人的意圖,通過談判實現一定程度的和平。但羅馬人仍然堅定信念,不斷斗爭。“而且西庇阿已經居于強勢,是否要給予漢尼拔最后的談判機會,掌握在西庇阿的手中”。這都迫使漢尼拔不得不在意大利又停留了13年,造成嚴重損失。
2.3 缺乏后備軍思想
后備軍是軍事隊伍的補充力量,有時會扮演關鍵的角色。但不難看出漢尼拔有時缺乏后備軍思想。在我看來,他可以在安排總體軍隊時,保存一部分軍隊比如老兵們,用來應對臨時的危機及其他突發情況。趁與羅馬進行正式激戰的時候,想方法從側面夾擊羅馬軍,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削減和縮短羅馬軍隊的總體陣線,同時也可以減輕正面的壓力。另外,漢尼拔也可以充分發揮戰象的作用,將其充當后備力量,在正面激戰的時候突襲羅馬軍以給其出乎意料的打擊。
3 結語
縱觀漢尼拔的整個作戰計劃,漢尼拔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的軍事戰略家,他的很多作戰方式和思想對后世的意義非常重大,他的某些戰略戰術“至今仍被軍事家們所效法。”4任何人都會受到當時所處環境的限制,漢尼拔也不意外,他的最終失敗能證明這一點,當然他的戰略也會存在不恰當之處,最終飲下自己釀成的苦酒。
參考文獻
1 吳于廑:《古代的希臘和羅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第102頁。
2 趙寶華、楊喜蘭:《外國名將事》,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6頁。
3 [美]特·內·杜普伊著:《漢尼拔》,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27頁。
4 張曉校:《戰略之父—漢尼拔》,《軍事歷史》1992年第5期 ,第34頁。
5 B.L.Hallward: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56.
6 http://www.douban.com/note/210732217/,2014年3月3日。
7 王鉆忠、王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試敘—試敘戰略之父漢尼拔在進軍亞平寧前的戰略思考》,《現代兵器》2009年第9期,第63頁。
8 同5。
9 [美]賽格·蘭斯著:《漢尼拔—偉大的戰略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5頁。
10 拉爾夫:《世界文明史》,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297頁。
作者簡介
熊世豪(1992-),男,土家族,湖北宜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世界歷史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