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芳
摘 要: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承擔人類對于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也迫使人們對物流中的環境問題進行反思。這就要求物流產業法必須與環境法相融合,進而形成一個新的子部門法——綠色物流法。筆者結合環境法,對建立綠色物流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綠色物流; 物流法
隨著作為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后的“第三利潤源”的物流產業在我國逐漸興起,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環境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在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的21世紀,在我國物流業起步之初,倡導綠色物流,從環境保護角度對物流體系進行建設,使物流系統建立在維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形成一個環境友好型的物流系統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綠色物流沿著法制軌道發展,這就要求物流產業法必須與環境法相融合,進而形成一個新的子部門法——綠色物流法。這既是對物流法律體系的完整,又是對環境法的進一步發展。
1 物流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物流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體現在物流活動的非綠色因素上。具體表現在運輸、儲藏、流通加工、包裝以及裝卸搬運等物流活動中。
(一)運輸中的非綠色因素
運輸中的非綠色原因主要表現在交通工具本身產生的環境污染。如:造成的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土壤和水體污染等
(二)倉儲中的非綠色因素
倉儲中的非綠色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 商品倉儲必須借助一些化學方法養護,不慎使用將導致周邊生態環境的污染;還有,一些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倉儲方法不當,將造成爆炸或泄露使周邊環境污染或破壞。
(三)流通加工中的非綠色因素
流通加工的非綠色因素表現為加工中資源的浪費或過度消耗,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物都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
(四)包裝中的非綠色因素
包裝中的非綠色因素主要表現在:
1. 包裝材料的環境污染。如塑料袋、鋁制易拉罐等包裝會給自然界留下長久污染。
2. 使用一次性包裝不僅造成資源污染,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無益于生態經濟效益。
3. 過度包裝,過度包裝既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又造成了有限資源的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月餅包裝為例,企業每生產10萬盒月餅,包裝耗材就等于砍伐4-6棵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木。全國每年生產1億多盒月餅,也就是說要“吃掉”6000多棵樹。按媒體報道,北京市每年因月餅過度包裝造成的浪費就高達2億多元。中秋節一過,這些高成本的包裝就全部變成令人心煩的垃圾。
(五)裝卸搬運中的非綠色因素
裝卸過程中的非綠色因素表現在裝卸搬運時的野蠻操作,發生貨損,造成資源浪費和廢棄,而這又易造成空氣、水、土壤污染。
2 綠色物流的理論基礎
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可見,綠色物流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的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其實質是追求環境與人類和諧和發展。
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綠色物流包含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和生態倫理學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年國際環境與開發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有的未來》研究報告提出,當代對資源的發展,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我們的自然環境。
從理論上講,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可見,可持續發展既不是單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不是單指生態持續,而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可持續。在這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組成的三維復合系統中,是以生態可持續為基礎、經濟可持續為主導、社會可持續為根本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可持續發展理論同樣適用與物流活動。常規物流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盈利,滿足顧客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這些目標均是為了實現個體的經濟利益。綠色物流是在上述經濟利益之外,還要追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是既具經濟屬性、又具社會屬性的目標。綠色物流正是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物流與環境之間相輔相成的推動和制約關系,在物流過程中在創造商品的時間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注重按生態環境的需求,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和保護自然資源,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盡管從宏觀角度和長遠利益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經濟利益的目標是一致的,但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個體而言卻是矛盾的。物流企業作為利益的主體,一般只站在微觀角度上以本企業獲取最大利潤為目標,在進行物流活動過程中很少主動顧及對周圍環境和景觀的影響,為此應制定有效的綠色物流法規鼓勵物流企業發展綠色物流,加強對物流活動的監控,以保證綠色物流的實現。
(二)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理論是指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流循環、能量循環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物流過程中不僅有物質循環利用、能量轉化,而且有價值的實現。因此,物流涉及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是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之間聯系的橋梁。經濟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關的利益,環境利益則關系更宏觀和長遠的利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是對立統一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礎和物質源泉,前者是后者的經濟表現形式。
綠色物流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流中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及規律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生態與經濟的最佳結合。
常規物流活動沒有處理好上述二者的關系,過多地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導致社會整體效益下降。綠色物流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物流流動、能量流動建立起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通過經濟目標和環境目標之間的平衡,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真正實現這種目標的平衡必須通過國家宏觀調控法規才能得到落實。
(三)生態倫理學理論
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承擔人類對于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這就促使生態倫理學產生與發展。生態倫理學是從道德角度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交叉學科,它根據生態提示的自然與人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以道德為手段,從整體上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生態倫理迫使人們對物流中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從而產生一種強列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為了子孫后代的切身利益,為了人類更安全和健康的生存與發展,人類應當維護生態平衡。
生態倫理學也使人們對物流環境中的環境問題進行反思,傳統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消耗能源和資源,產生環境污染。這促使人們產生一種強列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為了子孫后代的切身利益,應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綠色物流從生態倫理學中得到了道義上的支持。為了控制物流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綠色物流必須采取各種措施維護生態環境。因此,綠色物流不僅是企業和消費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更是政府宏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最有效的辦法是實行立法,用強制性手段對物流活動進行管理。
總之,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和生態倫理學理論在物流領域的到有效的運用需要法律保障做后盾。
3 我國物流法律中環保體系的缺失
綠色物流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迅速培育、發展綠色物流事業、除了采取相關知識普及、專家型管理者引入等手段外,還必須通過制定適宜的綠色物流產業政策法規,完善綠色物流法制,加強執法力度,推動我國綠色物流產業發展。
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于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規,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如《清潔生產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這些法規對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但針對物流領域的環境立法還遠遠不夠,造成物流法律中環保體系的缺失。主要體現在:
1. 綠色物流立法滯后,物流環節無法可依的現象時有發生,與綠色物流建設不適應。
2. 運用到物流領域的環境法多是義務性規范,缺乏權力性規范,難以調動物流企業進行物流活動的積極性。
3. 綠色物流立法質量不高,政策性、原則性強,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差。
4.法規之間欠協調。體制分割致使我國物流立法分割甚至矛盾。各級政府在制定物流規劃時只考慮本轄區的利益,忽略了全局效益;只考慮短期利益,忽略了長期效益,導致物流行業無序發展,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對環境的嚴重污染。
由此看出,我國綠色物流法律建設薄弱,致使企業目光只是盯著常規物流。為了企業實施綠色物流,必須將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及各項制度融入物流法律建設中,并加快綠色物流相關法規的制定。
4 建立綠色物流的法律建議
隨著綠色物流的推進,物流產業盡快結合本行業具體情況,將環境法基本原則合理引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物流法律制度迫在眉睫。建立綠色物流法律建議如下:
(一)限制過度包裝
包裝技術是發展綠色物流的重點。由于包裝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采用綠色包裝技術,應成為成功企業必須遵循的原則。
應抓緊制定物流包裝法,首先,通過立法宣傳使過度包裝應成為各生產企業的共識。其次,規定過度包裝屬于違法行為,并且為了落實物體包裝比率和層數限制,應對商品的包裝要進行檢查,獎勵精簡包裝,過度包裝的商品要罰款等制度。
(二)規范廢棄物的回收
過度包裝用的塑料制品需要200年以上再能被土壤吸收,這些化學垃圾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可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中,沒有得到回收利用的價值達500多億元。
利用環境資源的單位或個人必須承擔經濟補償責任。它們是從對自然資源的使用中獲得企業利益的,就必須對自然資源進行經濟補償,以恢復其價值。所以應以立法形式要求制造商、進口商和零售商負起將包裝材料回收利用與再制造的責任。
(三)開征綠色稅
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人們對環境資源的利用、消耗,以及對環境資源的污染,必將折損其價值。因此,環境資源的利用者和污染破壞者必須付出相應代價,承擔經濟責任,補償環境資源的損失。其補償方式可以是繳納綠色稅。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做好“綠色稅”的立法工作,建立和規范“綠色稅”和“綠色費”的收繳制度。
其次,加大宣傳力度。讓消費者明確“綠色稅”的意義,做到自覺繳付,并倡導消費者盡量使用綠色環保產品及運輸方式。
(四)明確政府的環保責任
要做到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相協調,首先要求在宏觀、長遠規劃中協調好三者的關系,在物流領域就是通過合理規劃物流產業園區布局、合理分配人力、財力、物力才能實現。只有國家及各級人民政府才能承擔這一責任。因此,《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在物流領域,政府環保責任主要表現在:制定符合環保要求的物流產業政策,合理調整物流產業結構,搞好綠色物流規劃,加強物流領域環境監督管理,協調環境工作,協助物流企業控制污染,落實物流環保設施建設,組織環境綜合整治等。
在我國,物流法律體系完善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綠色物流法的研究人們關注的更少,隨著物流綠色化政策和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綠色物流法制建設必將健全,不僅環境法的基本原則會在物流法規中得到充分貫徹,各種環境法基本制度也必將在物流業中得到落實,為綠色物流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愛華主編,《物流法律法規》,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王蕓主編,《物流法律法規與實務》,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3]吳紅霞主編,《物流法律法規知識》,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4]劉小云主編,《物流法律法規》,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5]胡興成、喻靖文、楊愛明主編,《物流法律法規》,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6]蘇彩、高曉琛主編,《物流法律法規》,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
[7]李春富主編,《物流法律法規》,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