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璇
摘 要:目前,農民工受到社會的某些歧視和排斥,所從事的工作也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活。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跟城鄉差異的影響下思維觀念的差異有關,另一方面主要還是由于農民工自身缺乏相關的素質。因而,探析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對于從根本上改善農民工群體的社會地位,進而解決一系列衍生的矛盾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民工;需求;技能培訓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06-02
Abstract:Currently,peasant workers suffer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the work that they are doing is also the citizen do not want to do.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differen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about the concept,on the other hand is mainly due to the migrant workers lack quality. Therefore,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skills training to improve fundamentally social status,and then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a series of derivatives of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Peasant workers;Demand;Skills training
農民工問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普遍現象,而農民工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融入城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切實了解農民工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并扶植他們去就業,為他們創造學習條件,提供學習機會,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為確保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正常實施,“十一五”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相應頒發了有關這一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也組織并實施了一系列農民工培訓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培訓力度也不斷加大,使農民工職業技能明顯提高。但農民工技能培訓是任重而道遠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當前農民工對技能培訓的需求特征
1.1 有接受培訓的意愿,但缺乏明確認識和要求 隨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農民工群體也逐漸地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并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培訓需求,但是對于諸如到哪里培訓、培訓什么甚至培訓以后有沒有用等許多問題則表示疑問。筆者在調研過程中對河南、安徽、江西、貴州等多個省市的進城務工人員進行了訪談,統計數據顯示,他們中有意愿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62%,但實際上已經接受或正在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只占43%。這說明各級政府對于廣泛開展廣大農民工群體技能培訓的宣傳力度尚待加強。另外,大多數農民工每天都忙于打工,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有限,并不知道在哪里有什么樣的技能培訓可以參加,對于政府開展的技能培訓工作以及各項優惠政策的知曉率并不高。
1.2 青睞于能夠提升職業競爭力的培訓 當代農民工不再喜歡社會地位低、技術性低的崗位與職業,也不再甘心于“臟、亂、差”的工作環境,而對于能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專業技術以及職業地位的專業性培訓具有較強的需求。另外,相對于理論性教學而言,農民工群體們更傾向于有實用性、針對性,在工作中能夠直接運用的技能培訓,比如:建筑業、工業制造業、商業等幾大領域的培訓。
1.3 低廉、免費的培訓更吸引農民工 相對于農民工群體的收入水平來說,培訓機構的費用是一筆昂貴的開支,即使大部分農民工有接受培訓的意愿,但他們未必能夠承擔得起學費。另外,培訓內容對于幫助其找到更好的工作是否有用?培訓內容對于接受教育不多的農民工來說是否可以接受并很好的掌握?這些問題對于毫無經驗的農民工群體來說都是未知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參加培訓對于他們來說是存在很大風險的。
2 當前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培訓管理不完善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個部門的共同協作努力。在培訓工作的實際管理和運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缺乏對培訓效果的評價機制和獎懲規則、培訓項目缺乏統籌規劃、資金使用效益和培訓質量不高、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完善、培訓管理機構分散化等問題。另外,在勞動力培訓市場方面,培訓市場存在的各種培訓機構和培訓模式為廣大農民工群體參加技能培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如:培訓機構運作不規范、培訓市場誠信缺失等。現有培訓機構在培訓工作的后續服務方面也存在缺陷,如:很難為農民工直接安排工作或者提供有效的工作信息,也難以對受訓農民工提供就業后培訓服務。
2.2 企業對培訓工作熱情不高 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其往往看重短期可見利潤,忽視長期投資和間接收益,況且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因此,大多數企業對農民工“重用不重養”,培訓力度非常小,招工前希望能夠找到具備勞動技能的勞動力,也不愿花錢培訓農民工,甚至一些企業把農民工培訓工作看做是政府強加給企業的一種額外負擔。另外,農民工是城鎮就業群體中最不穩定的階層,職業轉換快,就業活動性大,導致企業在技能培訓方面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即使進行技能培訓,一般也是采用“學徒式”的方式,僅局限于簡單的職前崗位培訓,對勞動者能力和專門的工作技能培訓不足,使農民工參加培訓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實際操作,獨立遇到問題,仍然沒法自己解決,難以獨立上崗。
2.3 農民工對培訓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近年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素質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部分農民工受他們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只是看到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愿意去花過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再去接受培訓,甚至難以認識到提高自身技能對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所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性不高。數據顯示,有38%左右的農民工不愿意參加培訓。另外,離鄉進城務工還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實屬不易,平日工作時間長、強度大,還要負擔每日的消費,要他們放棄工作而參加培訓實在不太現實。這也是影響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2.4 培訓內容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不夠 一是培訓科目設置單調,內容過于老化,難以適應農民工群體的需求,更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導致學而無用。二是培訓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存在理論教學和實際操做相脫節的現象。三是教學模式單一,培訓手段落后。不同農民工的接受能力、生活習慣以及知識水平都存在差異,對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工進行培訓往往采用統一教學培訓的方式,教學效果不理想。
3 對策及建議
3.1 培訓管理的規范化 首先,應當進一步理順有關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機制,明確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管理體制和職能分工,完善衡量政府工作的基本尺標,其中應包含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進展情況,做好相關規劃的制定和扶持政策的執行,協調好不同培訓工作主體之間的利益。針對當下農民工培訓職責不清、多頭管理的現狀,應建立政府統籌,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牽頭,教育、財政、工會、建設、科技、婦聯等相關部門參與協作配合,靈活運轉的培訓體系。其次,完善培訓工作各主體共同分擔培訓資金的多元投入機制。各級財政要嚴格安排就業專項資金中的培訓資金,完善職業培訓補貼標準的確定,努力做到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成一批擁有齊全的軟、硬件設施、能起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培訓基地,逐步實現培訓和輸出、就業相緊密結合的良性互動。最后,對于農民工培訓機構的培訓效果要建立評價機制和獎懲規則,建立信息統計制度,能夠及時掌握各培訓機構的的培訓動向,加強對各培訓機構的資助和管理,使其逐步規范化,從而保證參與培訓的農民工群體的合法利益。
3.2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為提高農民工的意識,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充分依托大眾媒體,深入村組宣傳培訓政策、報道典型人物、先進事跡,讓農民工群體深刻認識到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并了解政府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樹立他們參加培訓的意識。同時,要積極引導農民工重視對其子女的教育,避免出現輟學兒童轉變為低技能農民工二代。另外,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刊、手機短信等手段開展宣傳教育,營造一種尊重勞動者的輿論氛圍和社會風氣,讓社會各界充分了解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大意義。
3.3 提高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 培訓內容上,應根據農民工發展的特點,為其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和培訓,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學內容、專業設置、培訓目標等均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和職業技能標準確定。將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與職業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主線對農民工進行相關知識培訓,避免他們擇業的盲目性,從而提高就業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課題組.農民工培訓實態及其“十二五”時期的政策建議[J].改革,2010(9):79.
[2]袁浩.構建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遠程教育機制[J].成人教育,2010(11):31-32.
[3]課題組.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N].工人日報,2010-06-21.
[4]楊曉軍,陳浩.農民工就業培訓調查分析[J].人口學刊,2009,(2):27-29.
[5]韓青.農民工就業培訓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C/OL].2006年全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6267526.aspx.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