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保
摘 要:簡述了潘集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進一步研究和制定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抓住重點、突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大力培育發展和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問題;對策建議;潘集區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11-02
1 潘集區農業結構調整現狀
1.1 全區農業4大主導產業穩步發展 一是優質糧生產發展較快。近幾年全區開始實施小麥高產攻關和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0.67萬hm2,小麥高產攻關示范面積達到1.67萬hm2,小麥良種統一供應在全區實現全覆蓋。2013年全區糧食產量37.2萬t,其中小麥單產達到430kg,實現糧食產量“十連增”。全區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67萬hm2(水稻0.67萬hm2、小麥1.00萬hm2),主要農作物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06萬hm2,綠色食品品牌2個、無公害農產品14個,品牌6個。二是養殖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區現有國家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2個(平牧公司、金源養殖公司)、省級標準化養殖小區6個,淮南市天順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成為淮南市唯一一家國家生豬儲備點。畜禽及水產品養殖無公害生產基地4個,面積0.06萬hm2,無公害產品6個,品牌4個。三是精細菜生產快速發展。全區各類蔬菜種植面積達0.88萬hm2,食用菌9 000萬袋,水生蔬菜0.03萬hm2。蔬菜規模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高皇“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天源和順金針菇周年化生產線、后湖生態園、古溝昌茂園藝、鑫創千畝蔬菜基地、亞鵬盛農工廠化育苗基地、先豐生態園、秦圩綠豐蔬菜基地等園區建設,為全區農業結構調整增添新的特色和亮點。平圩、祁集、古溝、架河、潘集、蘆集等一批“千畝規模蔬菜基地”建設,大大提升我區農業園區建設質量和水平。2012年,全年蔬菜產量27萬t、食用菌9 000萬袋,分別比上年增長11.67%和33.3%。四是豆制品生產快速發展。創建了高皇、平圩、祁集、架河4鄉鎮0.67萬hm2綠色大豆生產基地。加快和完善了“平牧”、“祁老大”2家豆制品加工園區建設,平牧公司新廠區新生產線已經投入生產,祁集鄉每年在“中國豆腐第一村——祁圩村”舉辦以豆腐文化為主的一年一度文化節。全區現有豆制品規模加工市級龍頭企業2家、豆制品專業組織1家,加工戶約600戶,有豆制品種類達65種,50種豆制品進入超市。2013年,全區各類豆制品加工產量達2.2萬t,比上年增長10.5%。五是林業生產發展迅速。全區現有林地0.95萬hm2,森林覆蓋率16.04%。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步伐加快,林業二、三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淮南鳳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祁集鄉陳湖村建設23.2hm2優質經果林苗木培育基地(總投資600萬元),淮南市南國園林有限公司與古溝鄉共同在陶郢村建設“千畝苗木花卉基地”(總投資2 500萬元),高皇張崗村建設13.3hm2優質葡萄設施栽培園區,泥河、田集等地發展烏蘇里貉等陸地野生動物生產。同時積極引進生長快、材質優的中山杉等樹種,為提高林業產業附加值開辟了新途徑。
1.2 土地流轉不斷取得新成就 潘集區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建立了區農村土地流轉平臺,規范了土地流轉管理工作。泥河鎮后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穩步推進,通過沉陷土地有償流轉、合作社規范操作、市場化運營綜合治理,使得采煤沉陷區的“后湖模式”后勁十足,得到省、市的高度認可;古溝千畝苗木生產基地已經建立;平圩店集、架河先鋒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正抓緊建設;蘆集鎮秦圩村20hm2土地流轉的大棚蔬菜生產喜獲豐收;祁集鄉灣地土地流轉工作強力推進,涌現出了平兆孔、孔祥儉等全國種糧大戶。全區目前土地流轉面積達0.52萬hm2,其中6.67hm2以上規模流轉發展到現在的36家,面積達0.26萬hm2。
1.3 農業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高 全區共有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84萬hm2,有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3家市級龍頭企業,有綠色食品品牌2個、產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12個、產品2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由2008年的1個迅猛發展到2013年的154個,發展速度居全市第一。組織了我區10家有代表性的企業參加上海與合肥農展會,參展品種80個,銷售金額450萬元,擴大了潘集農產品在省內外的影響。平牧、鑫農等公司產品進入華聯、家樂福、樂購、蘇果、易初蓮花、好又多等大中超市占年銷售額的20%。龍頭企業及經濟組織與協會帶動農戶3萬戶,年銷售額4~5億元。
2 存在問題
2.1 商品流通渠道不暢,產業化經營程度低 一是市場體系不健全,沒有成規模、上檔次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二是加工企業不發達,農產品加工率低。區內的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加工能力弱,對原材料的需求量少,帶動力還不強。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完善,生產很難做到適銷對路。農村經紀人隊伍等中介組織發展緩慢,銷售渠道不暢,產銷脫節。
2.2 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服務滯后 農業龍頭企業少,規模小。新型農村合作組織的規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帶動作用不夠強。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影響了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農技服務體系已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事農技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太少,農技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知識老化、知識面狹窄、技術指導服務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結構的調整進程。
2.3 財政資金扶持力度不夠 特別是區、鄉兩級財政緊張,在進行結構調整方面的投入不足,一些很有發展前景的結構調整項目無法啟動實施,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加工企業、信息服務網絡等建設發展滯后,導致結構調整步伐相對緩慢。
2.4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 我區農業生產區內的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重要基礎設施,還遠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2.5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缺乏資金投入,發展困難 農業生產除業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納社會資金少,投資渠道單一。農業生產貸款難,限制了農業的投資規模,制約了結構調整。加之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利潤薄,積累少,資金周轉慢,投資回報期長等原因,致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金缺口進一步拉大。
3 對策建議
3.1 進一步研究和制定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進一步調整和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發揮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作用。二是進一步研究改革農業扶持專項資金的使用和撥付辦法,切實改進扶持農業項目和龍頭企業的方式。在扶持對象上,重點扶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項目、龍頭企業,把其做強做大,發揮幅射帶動作用。農業扶持資金應主要用于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最大效能地發揮農業扶持發展資金的作用。對龍頭企業要實行動態管理,認真統計考核,做到能進能出。三是加大對農業工作、農業招商引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的評選、表彰、獎勵力度。
3.2 抓住重點,突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 結合我區農業產業發展的特征,緊緊抓住養殖業和蔬菜2個主導產業,整合資金、技術進行大力扶持,促使2大產業的生產、加工與銷售鏈條順利延伸。同時,重點提升食用菌、酥瓜、草莓等特色農產品的檔次,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把一、三產業特別是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堅持走高效生態農業的路子,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3.3 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走優勢開發、規模發展之路,使龍頭企業成為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努力探索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大力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專業協會等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其在生產、技術、銷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引進和培育新的農業龍頭企業,特別要引進加工型和出口創匯型農業龍頭企業。
3.4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率先在豆制品、蔬菜、食用菌、酥瓜等特色產業上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格局,逐步推進產業化經營工作。對產業鏈條進行綜合考慮,加大對種加銷的協調和服務力度,對已有的產品和品牌進行資源整合,提升重點產業和部分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水平。
3.5 做好農業技術服務、信息服務以及資金籌集工作 首先要解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和農技隊伍不穩的問題。其次是提高農技人員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務質量。第三,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金扶持力度,積極協調金融部門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小額貸款和更多的信貸支持,采取設立農業風險基金、農業扶持資金等方式,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風險性投資提供保障。
3.6 把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目標 要重視競爭力和整體效益的提高,重視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構建“公司十銷地批發市場十中介組織十產地批發市場十基地十農戶”的產業化模式。
3.7 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轉方式,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鼓勵部分能人、種植、養殖大戶積極探索合理土地流轉方式,使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回到土地,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和就業升值。
3.8 創建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 大種植、大養殖是基礎、大加工是核心,大市場是關鍵。通過市場帶動,將種養加工的農產品轉變為商品,最終讓農民增加收入。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