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
摘 要: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民增加收益、富裕起來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幾年來,大觀區積極搶抓安慶市城區區劃調整帶來的大好機遇,積極發揮區劃調整后以城帶鄉的區域發展優勢,確立“一主兩翼”發展思路,積極鍛造大觀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建設平臺,在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方面大膽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大觀特色的農業農村發展之路。
關鍵詞:大觀區;主要成效;土地流轉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15-02
1 大觀區基本情況
大觀區位于安慶市西部,屬安慶市主城區之一,面積235.5km2,人口27.68萬,其中農業人口6.85萬。現有耕地面積0.31萬hm2,其中旱地0.22萬hm2、水田0.09萬hm2,山場0.2萬hm2,灘涂0.33萬hm2,水面0.34萬hm2。近幾年,大觀區積極做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文章,結合土地平整、農業綜合開發、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項目的配套實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農村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目前,全區共流轉土地面積0.32萬hm2,其中耕地0.12萬hm2,占流轉面積的37.1%,水面0.2萬hm2,占流轉面積的61.7%,山場40hm2,占流轉面積的1.2%,土地流轉涉及農戶0.9萬戶,全區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了流轉方式多樣化、經營模式多元化、發展效果明顯化的特點。
2 土地流轉主要特點
2.1 流轉方式多樣化 從全區土地流轉情況來看,轉包、轉讓、租賃、互換等多種流轉方式并存。其中,轉包面積0.08萬hm2,占流轉面積的25.6%,大部分外出務工家庭采取了這種方式,轉包條件和利益關系雙方達成口頭協議,流轉期限具有不固定性。租賃方式流轉土地面積333.33hm2,農戶每年可從中獲得500元/667m2左右的租金收入,轉出方土地租金收入比較穩定。入股流轉土地面積33.33hm2,這種流轉方式,將農民與企業(合作社)聯成利益共同體,農民受益較大。轉讓流轉土地面積26.67hm2,通過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可以獲得經濟補償用于擴大二三產業。
2.2 經營模式多元化 一是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土地流轉后農民收入渠道多了,省去了后顧之憂,旱澇保收,日子過得更加充實。二是農業公司化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建立農產品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組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農民按照企業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企業通過提供生產資料、收購產品等措施保障農民利益,確保農民取得實惠。
2.3 發展效益最大化 一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村部分土地向種養殖大戶和能手集中,土地承包方紛紛加大對土地的資金投入,同時通過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設施、推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大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二是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特別是促進了特色農業發展,形成了蔬菜、畜禽、漁業等種養殖企業和大戶,產業化經營邁上了新步伐,農業龍頭企業營銷收入達到了8億多,輻射帶動周邊農村、農民發展,促進了產業升級。三是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四是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一些工商資本和社會閑散資金紛紛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參與農業開發,有效促進了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種養殖大戶、企業聚集,優化了資源配置。
3 存在問題
大觀區進行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主要集中在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實施土地成片流轉,發展現代農業。但目前在土地流轉方面,還存有流轉風險偏大、流轉形式單一、流轉管理不規范、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經營主體融資困難等因素。影響土地流轉順利開展。
4 對策建議
4.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組織 區級依托財政局成立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鄉鎮要依托財政所,建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民委員會要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站;村民小組要設立土地流轉服務信息聯絡員。引導扶持中介機構。因土地流轉的量大面廣,情況復雜。因此,要依靠各級政府和業務部門進行扶持引導,充分發揮農村兩委威信高、情況熟、活動能力強的優勢,把農民自愿放棄承包經營權的土地集中起來,建立土地流轉儲備庫,用于開發招商,提供土地流轉前、中、后的各種服務。
4.2 加強政策宣傳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 充分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意義,引導農民增強流轉土地的自覺性。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物權法》、《合同法》等中央、省、市有關農村土地流轉的法規政策要求,讓農民知曉農村土地流轉的原則和政策,做到依法、自愿、有償、規范。通過典型示范,使廣大農民看到土地流轉帶來的實際利益,從而轉變思想觀念,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4.3 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統一納入社保,建立適合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讓農民放心、安心地將土地流轉出來,推進土地流轉。改革農村戶籍制度,打破農民身份的限制,改變農民的“戀土”情結,鼓勵農民離土離鄉,進入城鎮安家落戶,減少農民對土地的直接依賴。
4.4 加快培育市場主體,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 采取多種措施,加快培育和發展一批頗具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能人和大戶等市場主體,為農村土地規模化流轉建立可靠的支點。一是鞏固并發展特色產業基地。瞄準市場,立足區域農業資源優勢,突出發展幾種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基地,為發展壯大各市場主體打好基礎。二是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搞好技術創新。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引進、研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產品檔次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為依托,將零星的、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流轉。這樣既可使土地在交易市場中發揮最大的價值,又可使龍頭企業、專業化組織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確保生產經營的穩定。
4.5 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財政扶持。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額度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專項扶持資金,用于鼓勵培育規模經營主體。二是稅收優惠。要制定企業在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稅收上地方留成部分給予先征后返的優惠政策。三是引導土地規模經營向循環農業發展。對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3.33hm2且經營期限10a以上的項目,上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農田基本建設、板塊基地建設等項目建設資金要優先安排,捆綁使用。對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資源再生利用、發展循環農業的,經上級農業部門認定后,對用于資源再生利用的設施投入,按上級農業有關產業政策給予扶持補貼。四是給予土地規模經營信貸和建設用地等方面支持。農村金融機構要把規模經營業主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并對實力強、資信好的規模經營業主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對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3.33hm2且期限10a以上的種養殖業主,按實際需求申請建造簡易的用于生產管理的輔助設施,在不破壞耕作層并保持節約用地原則的前提下,國土部門可按臨時建設用地的性質審批辦理相關手續。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