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摘 要:該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分別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生態因素3方面構建指標體系,確定江蘇省13個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約程度.運用GIS軟件進行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區域性差異評價,得出土地利用空間變化特征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呈現由江蘇南部至江蘇北部遞減的狀態,并且江蘇省各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差異較大。
關鍵詞:土地集約利用;層次分析法;空間差異;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F2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08-04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use the method of AHP analysis to confirm the degree of land use intensities of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target system were constructed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ociety and ecological benefit. We also use ARCGIS to show the spatial difference in urban land use intensities in a map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showed that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and the diversities between the grade of utilization of land intensive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is absolutely tremendous.
Key words:Land intensive use;AHP;Spatial differences;Jiangsu province
城市土地是城市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城市交通等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進程當中,伴隨著快速城市化興起的“開發區熱”“房地產熱”造成了巨量的土地浪費[1]。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涉及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因素[2]。城市布局和用地結構的合理性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如果城市布局和用地結構不合理,在城市建設中,即使投入再多,容積率和利用強度再高,不僅不能達到最佳的利用效果,甚至會出現負效應[3]。因此,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城市整體用地結構的優化和單一地塊利用集約化的統一,是一個土地價值穩定攀升、不斷挖掘城市土地使用潛能的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終極目標[3]。當今社會,中國的城市數量急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迅速發展,國內人口迅速膨脹導致中國對建設用地的需求不斷加大.而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用地匱乏,糧食安全問題也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綜合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為保證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土地集約利用成為我國城市高效發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江蘇省為研究實例,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因素,評價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以期為城市規劃及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1 研究區概況
本文以江蘇省13個地級市為研究區域。江蘇省地處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地理坐標為116°~121°E,30°~35°N),東臨黃海,西接安徽,北連山東,南與浙江、上海毗鄰(圖1)。近年來,江蘇省城市化進程急速加快,在江蘇省城市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江蘇省各個地區的發展卻顯示出不平衡的狀態。江蘇省自然條件豐厚,但人地矛盾突出。加強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潛力,對促進江蘇省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因而選擇江蘇省作為研究區域,研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以及空間差異,使研究區域具有更強的代表性。
2 評價方法
2.1 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著重反映土地集約利用的總體狀況,并綜合、全面反映土地集約利用的各個方面[4]。土地的集約利用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經濟水平、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對城市土地集約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為基礎,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個指標層所占權重,將各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確立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集約度計算來確定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土地利用集約程度。
依據土地集約利用的計算評價方法,結合江蘇省發展現狀,以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為目標層A,分別以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生態因素3個方面構建要素層B,各要素層分設不同指標層C,形成基本體系框架。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賦與指標權重(表1)。
通過對C1至C8的層次總排序可知,在指標層各項因素中,影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因素C1即人均GDP最為重要,其次為人口密度和人均建成區面積。我們可以由此預測,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的經濟狀況呈正相關。
2.2 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個指標層的數量級不同,為縮小指標之間的數量級差異,使數據具有統一性和可比性,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常見的標準化處理方法有總和標準化法、標準差標準化法、極大值標準化法和極差標準化法[5]。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以每一項指標中的最大(小)值為標準值進行標準化。
2.3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計算 層次分析法(AHP)具有嚴謹和易于操作的特點[6],根據層次分析法綜合原理,利用各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及相應的權重來計算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數值。
其中R為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值;α為Bi層指標的權重;β為Ci層指標的權重值,di為Ci指標的歸一化值。
2.4 集約度分級 由于目前學術界對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等級劃分沒有明確而統一的方法,我們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集約度等級劃分標準(表2)。
3 結果
3.1 各指標值標準化 通過指標值標準化處理,13個城市的原始值和標準化值分別見表3和表4。
3.2 江蘇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 根據公式[R=i=13αiBi=i=13αi(i=1nβi?di)]計算各城市的集約度按分值高低排列(表5)。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情況總體分布具有一定規律,由南部至北部集約程度依次遞減。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最高的是蘇州市、無錫市和南京市,總體位于江蘇省的南部。土地基本集約的城市是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南通市以及徐州市,總體位于江蘇省的中部。在江蘇省北部的城市中,除徐州外,其他幾個地市如連云港、宿遷市、淮安市、鹽城以及泰州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都很低,為不集約。
根據土地利用集約程度評價體系的指標權重可以分析得知,城市的土地集約程度與經濟因素成較大的正相關。各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與各個城市的人均GDP數值趨勢基本一致(圖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要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就必須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保證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因此集約利用土地成為經濟持續發展重要途徑[7]。
從以上評價結果上分析得知,江蘇省土地利用集約程度高低有著較為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最高的是江蘇省蘇南部的蘇州市和無錫市,區位條件突出,位于上海一帶附近,長期受到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帶動,第三產業較為發達,高新技術產業豐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土地集約利用度比較高。江蘇省省會南京市,作為旅游勝地和歷史名城,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南京市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強,較高的土地集約度成為南京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幾個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很低,從得分上來看,江蘇省有7個城市得分低于全省的平均得分0.39,這7個城市大都位于江蘇北部地區。江蘇省北部與河南、安徽省接壤,經濟不夠發達,缺乏外部經濟輻射,第三產業落后,以農業發展為主,多種因素造成了蘇北地區土地利用不集約的局面。
4 結論與討論
要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本文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生態因素3方面構建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江蘇省13個城市進行了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評價結果符合實際,可為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提供理論支撐,同時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加重生態因素的權重,以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寅康,李如海,王黎明,等.城市國有土地收購儲備機制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2,38(6):794-802.
[2]聶尊賢,周志躍.重慶市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動態變異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26(5):145-148.
[3]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中國土地科學,2000,14(5):1-5.
[4]郭愛請,葛京鳳.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方法探討[J].資源科學,2006,28(4):65-70.
[5]張露,濮勵杰,周峰.土地質量及其度量初步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4,40(3):378-388.
[6]趙英偉.中國草地利用系統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2.
[7]毛蔣興,閆小培,王愛民,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2):48-52,57.
(責編:徐煥斗)
2.4 集約度分級 由于目前學術界對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等級劃分沒有明確而統一的方法,我們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集約度等級劃分標準(表2)。
3 結果
3.1 各指標值標準化 通過指標值標準化處理,13個城市的原始值和標準化值分別見表3和表4。
3.2 江蘇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 根據公式[R=i=13αiBi=i=13αi(i=1nβi?di)]計算各城市的集約度按分值高低排列(表5)。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情況總體分布具有一定規律,由南部至北部集約程度依次遞減。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最高的是蘇州市、無錫市和南京市,總體位于江蘇省的南部。土地基本集約的城市是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南通市以及徐州市,總體位于江蘇省的中部。在江蘇省北部的城市中,除徐州外,其他幾個地市如連云港、宿遷市、淮安市、鹽城以及泰州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都很低,為不集約。
根據土地利用集約程度評價體系的指標權重可以分析得知,城市的土地集約程度與經濟因素成較大的正相關。各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與各個城市的人均GDP數值趨勢基本一致(圖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要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就必須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保證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因此集約利用土地成為經濟持續發展重要途徑[7]。
從以上評價結果上分析得知,江蘇省土地利用集約程度高低有著較為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最高的是江蘇省蘇南部的蘇州市和無錫市,區位條件突出,位于上海一帶附近,長期受到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帶動,第三產業較為發達,高新技術產業豐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土地集約利用度比較高。江蘇省省會南京市,作為旅游勝地和歷史名城,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南京市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強,較高的土地集約度成為南京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幾個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很低,從得分上來看,江蘇省有7個城市得分低于全省的平均得分0.39,這7個城市大都位于江蘇北部地區。江蘇省北部與河南、安徽省接壤,經濟不夠發達,缺乏外部經濟輻射,第三產業落后,以農業發展為主,多種因素造成了蘇北地區土地利用不集約的局面。
4 結論與討論
要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本文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生態因素3方面構建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江蘇省13個城市進行了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評價結果符合實際,可為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提供理論支撐,同時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加重生態因素的權重,以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寅康,李如海,王黎明,等.城市國有土地收購儲備機制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2,38(6):794-802.
[2]聶尊賢,周志躍.重慶市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動態變異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26(5):145-148.
[3]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中國土地科學,2000,14(5):1-5.
[4]郭愛請,葛京鳳.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方法探討[J].資源科學,2006,28(4):65-70.
[5]張露,濮勵杰,周峰.土地質量及其度量初步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4,40(3):378-388.
[6]趙英偉.中國草地利用系統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2.
[7]毛蔣興,閆小培,王愛民,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2):48-52,57.
(責編:徐煥斗)
2.4 集約度分級 由于目前學術界對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等級劃分沒有明確而統一的方法,我們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集約度等級劃分標準(表2)。
3 結果
3.1 各指標值標準化 通過指標值標準化處理,13個城市的原始值和標準化值分別見表3和表4。
3.2 江蘇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 根據公式[R=i=13αiBi=i=13αi(i=1nβi?di)]計算各城市的集約度按分值高低排列(表5)。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情況總體分布具有一定規律,由南部至北部集約程度依次遞減。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最高的是蘇州市、無錫市和南京市,總體位于江蘇省的南部。土地基本集約的城市是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南通市以及徐州市,總體位于江蘇省的中部。在江蘇省北部的城市中,除徐州外,其他幾個地市如連云港、宿遷市、淮安市、鹽城以及泰州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都很低,為不集約。
根據土地利用集約程度評價體系的指標權重可以分析得知,城市的土地集約程度與經濟因素成較大的正相關。各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與各個城市的人均GDP數值趨勢基本一致(圖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要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就必須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保證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因此集約利用土地成為經濟持續發展重要途徑[7]。
從以上評價結果上分析得知,江蘇省土地利用集約程度高低有著較為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最高的是江蘇省蘇南部的蘇州市和無錫市,區位條件突出,位于上海一帶附近,長期受到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帶動,第三產業較為發達,高新技術產業豐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土地集約利用度比較高。江蘇省省會南京市,作為旅游勝地和歷史名城,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南京市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強,較高的土地集約度成為南京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幾個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很低,從得分上來看,江蘇省有7個城市得分低于全省的平均得分0.39,這7個城市大都位于江蘇北部地區。江蘇省北部與河南、安徽省接壤,經濟不夠發達,缺乏外部經濟輻射,第三產業落后,以農業發展為主,多種因素造成了蘇北地區土地利用不集約的局面。
4 結論與討論
要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本文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生態因素3方面構建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江蘇省13個城市進行了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評價結果符合實際,可為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提供理論支撐,同時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加重生態因素的權重,以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寅康,李如海,王黎明,等.城市國有土地收購儲備機制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2,38(6):794-802.
[2]聶尊賢,周志躍.重慶市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動態變異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26(5):145-148.
[3]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中國土地科學,2000,14(5):1-5.
[4]郭愛請,葛京鳳.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方法探討[J].資源科學,2006,28(4):65-70.
[5]張露,濮勵杰,周峰.土地質量及其度量初步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4,40(3):378-388.
[6]趙英偉.中國草地利用系統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2.
[7]毛蔣興,閆小培,王愛民,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2):48-52,5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