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艷
2014年新年伊始,廣東文壇便有新訊傳來,實力派作家王心鋼又出新書了。身為作家,尤其是像王心鋼這么勤于筆耕的實力派作家,出書早已不是一件什么新鮮事,但這本書跟他以往出的書卻很不一樣。眾所周知,王心鋼一向以寫紀實性長篇文學作品見長,寫了好幾部有影響力的傳記,如《張發奎傳》《薜岳傳》等。2013年,他的紀實作品《潛流》(與人合作)還榮獲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由此被很多人定性為寫實作家。
拿到書稿時,還沒開始閱讀,我就已經做好準備像拜讀王老師以往的作品一樣邊閱讀邊查找有關歷史資料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學術意味和歷史的厚重感,距現代社會和現實生活有點遙遠,沒有一定的歷史常識和文化素養,真不好讀懂。
然而結果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這次我不用借助任何資料,一口氣就看完了,還有意猶未盡之感。原因很簡單,這是一部小說,而且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既不考究歷史,也不探討學術,而是用生動的語言,流暢的文筆描寫了一群有血有肉真實可感的人,敘述了一件件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
這部讓我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的小說名為《水滴》,書中的題跋就極有深意:
每個人都是一粒
有生命的水滴
柔弱 而又堅強
水滴石穿 不是一句神話
一切努力 都會水到渠成
這是一部寫殘疾人的小說,在普通人看來,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甚至有些邊緣化,殘疾人的人生充滿苦難,有關殘疾人的作品要么充滿悲情,賺人淚水;要么滿懷斗志,振奮人心。這實在有失偏頗。這部小說并沒有大肆地渲染殘疾人的苦難經歷來博取同情,也沒有夸張表現殘疾人的堅強不屈來鼓舞人心,而是平和誠懇地寫出了大多數殘疾人的生活常態和人生歷程。
在殘聯工作,經常與形形色色的殘疾人朋友打交道的王心鋼用他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告訴了所有人,殘疾人的生活并非全是眼淚,他們的世界同樣可以豐富多彩。殘疾人除了身體存在各種缺陷之外,其實他們的生活需要和人生追求跟普通人沒什么區別。他們也有夢想,也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像小說中的喬花不斷地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樣;他們有愛和被愛的渴望,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就像小說里的曹一木和魚羊不停地尋找真愛一樣;他們一樣會煩惱,一樣會歡笑,一樣懂幽默,一樣過生活。
2007年,我去了深圳的一家制藥廠工作,這家制藥廠規模不大,全廠只有一百來人,但當中有三分之一是殘疾人,也就是在這里,我開始接觸到了性格各異的各類殘疾人,相處三年多,我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成了朋友,他們樂于跟我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回來韶關工作后,我一直試圖用文字還原那段難忘的打工經歷,把那一群平凡而又特殊的朋友的真實生活。
由于寫作能力所限,我一直苦苦構思而不得章法,正感郁悶的時候,王心鋼的《水滴》出來了,它不僅吸引了我的眼球,還勾起了我對深圳打工生活的深刻記憶。小說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仿佛就一直圍繞在我身邊,一時間我也分不清楚到底是我從現實進入了小說中他們的生活里,還是他們從小說里走了出來,進入我的現實生活中。我可以跟他們每一個人對話,可以了解他們每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可以體會他們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我關注他們每一個人的命運走向,就像關注朋友的命運一樣;我會在他們身上尋找那些熟悉的影子,仿佛我認識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又不全是。就像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說的那樣,平和的人生都是相似的,苦難的人生各有各的苦難。
既然這部作品寫的是殘疾人的生活,也許有人會認為只適合殘疾人閱讀,或者只會受到殘疾人這個群體的關注。我看未必,就像偵探小說不會只受刑偵警察的歡迎,科學雜志只擁有科研人員的讀者人群一樣,這部殘疾人小說也不會只在殘疾人當中引起反響,因為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在普通人群中也會引起廣泛共鳴的。
不信?那請看看這部小說吧,也許你會看到屬于你的或者你所熟悉的那一粒“水滴”。
(作者單位系韶關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