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同
《三國志·魏書》中出現這么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它的意思是書讀了很多遍,那么其中的道理含義就自己出現.這說明了閱讀在我們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有17處提到了“閱讀”,有28處提到了“讀”,這充分說明了數學閱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農村初中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和地方語言等因素的影響,閱讀教學仍相對薄弱.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也意識到閱讀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可是,學生的閱讀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沒有計劃地閱讀,沒有目的地、不認真地讀,沒有養成作讀書筆記的習慣,沒能把閱讀材料的關鍵詞語讀出來.而數學閱讀的問題尤為突出.據了解,在數學課堂上要求學生去閱讀的教學環節幾乎沒有,一般都是教師讀題目,要求學生認真聽.究其原因有:1.教師覺得數學沒有必要強調閱讀,閱讀是文科的事,與數學無關;2.教師怕浪費課堂時間,怕影響自己上課的進度,怕這節課的內容上不完.那么,數學課堂有沒有必要強調閱讀教學呢?相信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理解題意,可是一到學生獨立解題時,學生往往會出現對題意理解不透、錯漏百出的情況.在每次數學考試完后,問及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時,學生總是說“題目沒有看清楚”“理解錯了”“沒有讀懂”等.這就足以說明,我們數學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閱讀能力仍很欠缺.那么,怎樣有效開展數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有沒有閱讀的興趣,對閱讀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帶著興趣去閱讀,可以激發其閱讀的欲望.數學的閱讀比較簡單,也比較枯燥乏味,不像語文那樣文采優美、詩情畫意、佳句輩出,更不像武俠小說那樣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如癡如醉,使人欲罷不能.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如果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喜好創設問題情境,就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們必須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創設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例如,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索新知的欲望,我課前與學生聊起了大家既熟悉又喜歡的魔術師劉謙,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與劉謙相關的魔術表演視頻,看著劉謙出神入化的表演,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我話鋒一轉:你們數學老師——我,也懂得變魔術.創設問題情境:每位同學心里想著一個你最喜歡的數字,你把它乘2再加5,然后把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很快知道你心里想的數字是多少,同學們相信嗎?表演完節目,我讓學生去挖掘其中的奧秘,學生發現這與我們將要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內容有關.我很自豪地告訴學生,學好了一元一次方程,我們每個人也會變成像劉謙一樣的高人.這樣,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去學習,對這個內容的學習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準備學習平方差公式時,我先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找出與他們生活很接近的事例,甚至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并以此創設問題情境.如:王劍同學去商店買了單價是9.8元/千克的糖果10.2千克,售貨員剛拿起計算器,王劍就說出應付99.96元,結果與售貨員計算出的結果相吻合.售貨員驚訝地問:這位同學,你怎么算得這么快?王劍同學說:我利用了在數學上剛學過的一個公式.你們知道王劍同學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式嗎?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明白數學知識離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近,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對公式、定理的閱讀教學
三、加強問題中關鍵詞語的閱讀
例如,填空題:一組數據由5個正整數組成,中位數是3,且唯一眾數是7,則這5個數的平均數是().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小題.但是從學生做題情況來看,很不理想.學生都能根據題意分析這一組數據的構成,但就是無法得出結論.這時候我們不妨提醒學生再讀一讀題目,抓住關鍵詞“唯一”,思考它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對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只有想起了“一組數據的眾數可能有多個”后才會明白“唯一”的真正內涵,從而才能作出“3后面必有兩個7,3前面只能是1和2”的正確判斷.我相信,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都能這樣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就不會犯錯誤,不會丟掉本不該丟失的分數,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就會倍增.
總之,數學課堂的閱讀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只要我們認真去研究、去挖掘,正確地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會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起到很好的效果.數學課堂就不會再沉悶,數學閱讀就不會再枯燥乏味,數學之花會開得更加絢麗多彩,數學之果會結得更加豐碩.
(責任編輯 黃桂堅)
《三國志·魏書》中出現這么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它的意思是書讀了很多遍,那么其中的道理含義就自己出現.這說明了閱讀在我們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有17處提到了“閱讀”,有28處提到了“讀”,這充分說明了數學閱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農村初中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和地方語言等因素的影響,閱讀教學仍相對薄弱.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也意識到閱讀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可是,學生的閱讀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沒有計劃地閱讀,沒有目的地、不認真地讀,沒有養成作讀書筆記的習慣,沒能把閱讀材料的關鍵詞語讀出來.而數學閱讀的問題尤為突出.據了解,在數學課堂上要求學生去閱讀的教學環節幾乎沒有,一般都是教師讀題目,要求學生認真聽.究其原因有:1.教師覺得數學沒有必要強調閱讀,閱讀是文科的事,與數學無關;2.教師怕浪費課堂時間,怕影響自己上課的進度,怕這節課的內容上不完.那么,數學課堂有沒有必要強調閱讀教學呢?相信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理解題意,可是一到學生獨立解題時,學生往往會出現對題意理解不透、錯漏百出的情況.在每次數學考試完后,問及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時,學生總是說“題目沒有看清楚”“理解錯了”“沒有讀懂”等.這就足以說明,我們數學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閱讀能力仍很欠缺.那么,怎樣有效開展數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有沒有閱讀的興趣,對閱讀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帶著興趣去閱讀,可以激發其閱讀的欲望.數學的閱讀比較簡單,也比較枯燥乏味,不像語文那樣文采優美、詩情畫意、佳句輩出,更不像武俠小說那樣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如癡如醉,使人欲罷不能.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如果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喜好創設問題情境,就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們必須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創設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例如,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索新知的欲望,我課前與學生聊起了大家既熟悉又喜歡的魔術師劉謙,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與劉謙相關的魔術表演視頻,看著劉謙出神入化的表演,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我話鋒一轉:你們數學老師——我,也懂得變魔術.創設問題情境:每位同學心里想著一個你最喜歡的數字,你把它乘2再加5,然后把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很快知道你心里想的數字是多少,同學們相信嗎?表演完節目,我讓學生去挖掘其中的奧秘,學生發現這與我們將要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內容有關.我很自豪地告訴學生,學好了一元一次方程,我們每個人也會變成像劉謙一樣的高人.這樣,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去學習,對這個內容的學習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準備學習平方差公式時,我先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找出與他們生活很接近的事例,甚至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并以此創設問題情境.如:王劍同學去商店買了單價是9.8元/千克的糖果10.2千克,售貨員剛拿起計算器,王劍就說出應付99.96元,結果與售貨員計算出的結果相吻合.售貨員驚訝地問:這位同學,你怎么算得這么快?王劍同學說:我利用了在數學上剛學過的一個公式.你們知道王劍同學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式嗎?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明白數學知識離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近,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對公式、定理的閱讀教學
三、加強問題中關鍵詞語的閱讀
例如,填空題:一組數據由5個正整數組成,中位數是3,且唯一眾數是7,則這5個數的平均數是().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小題.但是從學生做題情況來看,很不理想.學生都能根據題意分析這一組數據的構成,但就是無法得出結論.這時候我們不妨提醒學生再讀一讀題目,抓住關鍵詞“唯一”,思考它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對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只有想起了“一組數據的眾數可能有多個”后才會明白“唯一”的真正內涵,從而才能作出“3后面必有兩個7,3前面只能是1和2”的正確判斷.我相信,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都能這樣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就不會犯錯誤,不會丟掉本不該丟失的分數,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就會倍增.
總之,數學課堂的閱讀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只要我們認真去研究、去挖掘,正確地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會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起到很好的效果.數學課堂就不會再沉悶,數學閱讀就不會再枯燥乏味,數學之花會開得更加絢麗多彩,數學之果會結得更加豐碩.
(責任編輯 黃桂堅)
《三國志·魏書》中出現這么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它的意思是書讀了很多遍,那么其中的道理含義就自己出現.這說明了閱讀在我們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有17處提到了“閱讀”,有28處提到了“讀”,這充分說明了數學閱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農村初中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和地方語言等因素的影響,閱讀教學仍相對薄弱.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也意識到閱讀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可是,學生的閱讀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沒有計劃地閱讀,沒有目的地、不認真地讀,沒有養成作讀書筆記的習慣,沒能把閱讀材料的關鍵詞語讀出來.而數學閱讀的問題尤為突出.據了解,在數學課堂上要求學生去閱讀的教學環節幾乎沒有,一般都是教師讀題目,要求學生認真聽.究其原因有:1.教師覺得數學沒有必要強調閱讀,閱讀是文科的事,與數學無關;2.教師怕浪費課堂時間,怕影響自己上課的進度,怕這節課的內容上不完.那么,數學課堂有沒有必要強調閱讀教學呢?相信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理解題意,可是一到學生獨立解題時,學生往往會出現對題意理解不透、錯漏百出的情況.在每次數學考試完后,問及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時,學生總是說“題目沒有看清楚”“理解錯了”“沒有讀懂”等.這就足以說明,我們數學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閱讀能力仍很欠缺.那么,怎樣有效開展數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有沒有閱讀的興趣,對閱讀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帶著興趣去閱讀,可以激發其閱讀的欲望.數學的閱讀比較簡單,也比較枯燥乏味,不像語文那樣文采優美、詩情畫意、佳句輩出,更不像武俠小說那樣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如癡如醉,使人欲罷不能.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如果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喜好創設問題情境,就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們必須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創設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例如,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索新知的欲望,我課前與學生聊起了大家既熟悉又喜歡的魔術師劉謙,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與劉謙相關的魔術表演視頻,看著劉謙出神入化的表演,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我話鋒一轉:你們數學老師——我,也懂得變魔術.創設問題情境:每位同學心里想著一個你最喜歡的數字,你把它乘2再加5,然后把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很快知道你心里想的數字是多少,同學們相信嗎?表演完節目,我讓學生去挖掘其中的奧秘,學生發現這與我們將要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內容有關.我很自豪地告訴學生,學好了一元一次方程,我們每個人也會變成像劉謙一樣的高人.這樣,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去學習,對這個內容的學習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準備學習平方差公式時,我先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找出與他們生活很接近的事例,甚至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并以此創設問題情境.如:王劍同學去商店買了單價是9.8元/千克的糖果10.2千克,售貨員剛拿起計算器,王劍就說出應付99.96元,結果與售貨員計算出的結果相吻合.售貨員驚訝地問:這位同學,你怎么算得這么快?王劍同學說:我利用了在數學上剛學過的一個公式.你們知道王劍同學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式嗎?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明白數學知識離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近,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對公式、定理的閱讀教學
三、加強問題中關鍵詞語的閱讀
例如,填空題:一組數據由5個正整數組成,中位數是3,且唯一眾數是7,則這5個數的平均數是().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小題.但是從學生做題情況來看,很不理想.學生都能根據題意分析這一組數據的構成,但就是無法得出結論.這時候我們不妨提醒學生再讀一讀題目,抓住關鍵詞“唯一”,思考它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對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只有想起了“一組數據的眾數可能有多個”后才會明白“唯一”的真正內涵,從而才能作出“3后面必有兩個7,3前面只能是1和2”的正確判斷.我相信,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都能這樣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就不會犯錯誤,不會丟掉本不該丟失的分數,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就會倍增.
總之,數學課堂的閱讀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只要我們認真去研究、去挖掘,正確地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會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起到很好的效果.數學課堂就不會再沉悶,數學閱讀就不會再枯燥乏味,數學之花會開得更加絢麗多彩,數學之果會結得更加豐碩.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