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發展錯綜復雜,起起伏伏之下,總有一定的規律猶如草蛇灰線、一以貫之。
從蒸汽機到電子計算機,從英國到美國,經濟、技術中心幾易其主,中國卻屢失良機。
曾幾何時,技術變革靠核心技術“單兵突進”即可“獨領風騷數十年”。新世紀以后,經濟推動力演變為多項技術“齊頭并進”。
與數次技術革命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痛定思痛之下.中國要想成為技術強國,高科技新興產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本刊特邀無錫教育電視臺《無錫財經》欄目主持人周小鶯與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雷星暉對話,深度剖析經濟、技術以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
技術主導下的經濟和波
背景:
經濟存在一定的周期,能達到巔峰,也會經歷谷底。這一周期有多長,有人認為是20年,有人認為是40年,更有甚者覺得需要60 80年。但是無一例外的是,每一次經濟從蕭條開始復蘇,并達到下一個巔峰,肯定有核心技術在背后作為推動力,如早期的蒸汽機,到上個世紀的電子計算機,再到互聯網技術……那么,在如今更加復雜多變的局勢下,哪些技術將引領下一次的經濟騰飛?屢次錯過良機后,中國是否能趕上這趟新技術革命的列車?
周小鶯:雷教授,能不能談談您對經濟長波理論的理解?
雷星暉:
事實上我理解的所謂經濟長波,也不是真正經濟學上的理論,而是我自己從實踐中,從我對世界范圍的產業轉型、技術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看法,不稱為理論。所以我只寫了簡單的長波,長波是從全球范圍出發,以技術作為主變量來進行分析,而不是單講哪個國家的問題。長波的每個波段都有它發展的核心技術,就像我劃分的時候,就把第一波段定為以蒸汽機作為核心技術的那個時期。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就是技術中心國家,當然它也必然是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
以蒸汽技術為主的波段為例,這個時期的中心,無論是從經濟角度也好,還是從社會發展角度也好,整個世界的中心都在歐洲。然而,在每個波段中都會出現轉折期。由于世界范圍內存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一定會有一個重大的技術事件來演變這個波段,從而確立下一個波段的核心技術。到1950年左右,在技術領域最大的變革就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早期的電子計算機內部所用的是真空電子管。怎樣使電子計算機更具有商業價值?隨著技術的演變,半導體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徹底改變了整個形勢的發展。因此,我把半導體技術理解成為第二波段的核心技術。那么誰擁有這樣的技術呢?當然是美國。因此,在很長時間內,美國都在整個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所處的50年,也就是第三波段,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事實上整個世界都在探討這個波段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同樣以美國為例,在此期間,美國有過10年的連續經濟增長,但是這個經濟增長狀況跟過去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它不再以單一技術來推進,而是以三大基本技術,再加上多領域內的技術集成來推進。所以我認為這三大基本技術及集成技術是這個波段的核心技術。也就是,這個階段的核心技術不再是某一種單一技術,而是技術的集成。這些技術主要是哪些呢?第一個是電子與通訊技術,核心是IC芯片技術;第二個是生命工程技術,核心是基因技術;第三是新材料,核心是納米技術。這三個基本技術再加上環保、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領域內的技術集成,才成為這個波段中的核心。所以我也理解為什么國家在中長期改革及發展規劃以及“十二五”規劃中,確立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分別是: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其實這也就相應地對應了這個波段的核心技術。
趕上新技術潮頭
背景:
在前兩次的經濟波段中,中國由于種種原因,往往與核心技術失之交臂、未獲先機,只能在后期享受技術轉移帶來的制造加工機會。下一次的新技術浪潮已經風起云涌、山雨欲來,面對稍縱即逝的機會,我們勢必不能再錯失良機、事后空悲嘆。但是知易行難,如何才能掌握到這些核心技術,并形成市場效應呢?
周小鶯:這一次技術浪潮,中國要抓住機遇,關鍵是什么?
雷星暉:
我覺得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歷史中的每個階段中國都失去了很多機會。這個波段的上升周期,應該是這個波段核心技術所帶來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所處的周期,應該就是由這個波段核心技術所帶來。在上個50年里,我們是戰勝國,但是我們在50年代把國門關了,所以這個波段半導體技術帶來的核心經濟發展,我們沒有享受到。我們是享受了技術轉移周期時,發達國家把這個波段的核心技術向欠發達國家轉移的余利,然后在追逐下一個波段核心技術的時候,我們享受了技術轉移所帶來的中國經濟增長。但是對中國這樣一個國家來講,我們是有夢想的。從國家角度來說也好,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講也好,大家當然希望國家地位能高一點,成為一個政治強國、經濟強國,所以最核心的就是要把技術作為主變量,讓中國成為技術強國。
也正是基于以上這點,我就覺得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我們從“九五”開始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到了“十五”、“十一五”的時候,我們加上一句話“要用高新技術來改造我們的傳統產業”。但是事實上我們還沒轉過來,無論是從中國證券市場6000點的時候的“五朵金花”來說,還是從傳統重化工業來講,都還沒有得到技術的支持。也是基于這個背景,我認為創業板大家一定要多關注,因為這是對中國經濟轉型至關重要的一個地方,需要有大量的資源、大量的資金來投人。
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要想有好的發展,最關鍵的是什么?有一句話在坊間流傳:“這個社會不缺錢,缺的是項目?!笔裁错椖磕??肯定是賺錢的項目。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不肯定賺錢,但也希望有大量的資金能真正投入。硅谷曾有這樣的統計規律:只要符合戰略發展需要的高新技術就投入,哪怕你的成功概率只有20%,但你一定會是個大贏家。因此我們的民營企業資本應該更多去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我認為我們有些民營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并且做得很好?,F在的創業板還是有很多的范例在上面,所以我希望我們的新資金也能積極地適應這個形勢與規律。這不僅僅是國家的需要,更是世界的潮流。endprint
重視研究 掌握先機
背景:
按照經濟長波理論來看,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更多地只是享受了發達國家把這個波段的核心技術向欠發達國家轉移時所產生的余溫。但是時至今日,這樣的發展模式已經漸漸后繼乏力。所以,中國經濟如果還想笑傲30年,應該如何從技術的發展和傳承,變為新技術的研發和創造?這點是最關鍵也是必須要過的一道坎。
周小鶯:中國在技術革新上真正缺乏的,您覺得是什么?
雷星暉:
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存在兩個研發:research和develepment。research是科學原理的發現,develepment是產品的開發。中國的企業由于歷史上資本的積累和實力不足,所以我們做develepment可能還可以,但真正做research方面是欠缺的。假如我們從100多年的工業化歷史來看,100多年前你不做research不要緊,因為從research到develepment的周期很長,要有七八十年時間。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這個周期就縮短到了8年時間。再到上世紀90年代,大概只有4年的時間了。所以這時候企業不做research就不行了。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或者重點要做的是創新與發現。
周小鶯:您覺得無錫在這方面,是不是也同樣面臨機遇和挑戰?
雷星暉:
無錫我很關注,因為在現階段的整個核心技術中,第一個技術實際上就是跟無錫有關。曾經有很多數據說明這一點:全世界60%的手提電腦是從無錫制造出來的,80%的數碼相機也是從無錫出來的,但是它僅僅是制造。所以我覺得無錫的轉型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轉向research,當然這個過程很難。為什么我多次提到創業板,是因為它事實上就是一種信號。信號好的話就會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去,這也是我們國家在世界范圍內該領域形勢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還堅持推創業板的原因。因為全世界創業板除了納斯達克外均不樂觀。我去過法蘭克福的證券交易所,它叫新市場,2004年1月1日它關門了。香港創業板至今為止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價格是在面值的一半以下交易的。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為什么還要推創業板?我就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所以必須要吸引大量資金去創業板扶持項目、支持技術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事實上不是太樂觀,因為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假如說還有時間,那這個10年對中國來講太關鍵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