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云霞等
摘 要:介紹了南京市空氣質量現狀,認為南京空氣質量呈穩中趨好態勢,但達標形勢不容樂觀。在對南京空氣污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產業機構、能源利用、污染治理及能力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空氣質量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空氣質量;污染;對策;南京市
中圖分類號 X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84-03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ir quality in Nanjing City. The air quality is generally good,but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ir pollution in Nanjing City,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Finally,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a probable way f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Air quality;Pollution;Countermeasures;Nanjing City
1 南京市空氣質量現狀
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2012年南京市空氣質量優秀及良好天數比例為86.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均達標。從10a(2002-2012年)來的變化趨勢看,南京市空氣污染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空氣質量穩中趨好。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2012年全市空氣質量優秀及良好天數比例為55.5%,主要超標因子為細顆粒物PM2.5,其年均濃度為0.059mg/m3,超標0.69倍。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如下:2012年全市二氧化硫、煙(粉)塵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2.18、4.57、15.62萬t。工業廢氣污染源方面,全市工業耗煤量3 485.11萬t,工業二氧化硫、煙(粉)塵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1.92、4.07、12.25萬t。社會生活污染源方面,全市生活源燃煤量為21.5萬t,生活源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580t,煙(粉)塵排放量為2 150t,氮氧化物排放量為730t。流動污染源方面,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達156.1萬輛,機動車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為3.29萬t和0.28萬t。
2 存在問題分析
2.1 產業結構偏重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南京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存在著輕重工業發展失衡的現象,具體表現在輕工業在整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較低,而重工業的比重則明顯較高。目前,南京輕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約為17%,重工業高達83%,偏重的產業結構導致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據統計,南京工業用能占全市綜合能耗的比例在65%以上,且工業用能的行業集中度較高,其中,石化、鋼鐵、電力和水泥等四大行業工業總產值只占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5%左右,但其綜合能耗卻占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的95%以上。從能源利用效率來看(表1),重點工業行業萬元GDP綜合能耗仍然處于較高水平,2012年,全市工業萬元GDP綜合能耗為0.31tec,而電力行業萬元GDP綜合能耗是其13倍,鋼鐵行業是其3.2倍,石化和水泥行業的萬元GDP綜合能耗也明顯高于全市工業企業平均水平。
2.2 主要污染物排放仍處于較高水平 從全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來源分布情況來看,工業源對大氣污染物的貢獻較大,其中:工業二氧化硫占98%,工業二氧化氮占78%。從近年來工業煤耗與大氣污染物排放趨勢來看(圖1),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居高不下與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密切相關。以氮氧化物為例,2011年,全市工業煤炭消耗量為3 459萬t,比2006年增加了71.3%,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增加了61.1%,氮氧化物排放與煤炭消耗呈高度正相關關系。二氧化硫方面,由于2006年之前沒有實施總量減排,二氧化硫排放與煤炭消耗也呈明顯的正相關性。實施總量減排之后,全市工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明顯下降,但由于煤炭消耗量居高不下,甚至呈逐年增長態勢,主要污染物排放仍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在重工業行業中,石化、電力、鋼鐵、水泥等產業產值約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5%,但其耗煤量占全市煤耗的95%左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比高達90%以上。與同等城市相比,南京工業煤炭消耗量和萬元GDP工業煤炭消耗在15個副省級城市均居前3位;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也均居前3位,其單位GDP污染物排放強度分別居第6、第4和第4位,可見工業煤炭消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均明顯偏高。
2.3 空氣質量達標形勢嚴峻 南京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屬灰霾高發區域,2012年,南京灰霾天氣全年占比過半,成為市民和媒體的關注熱點。根據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2013年南京空氣優良率為58.5%,在江蘇13個省轄市中排倒數第3,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倒數第6。其中,受大氣環境容量有限及不利擴散氣象條件影響,各類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使大氣環境處于高污染負荷狀態,造成區域積累性污染,約占污染天數的80%以上。對大氣污染成因的研究表明,細顆粒物是造成南京霾污染天氣的主要原因,從PM2.5來源分析看,工業污染源(石化、電廠、鋼鐵等)約占30%~40%,機動車船污染占20%~30%,揚塵(道路、建筑施工、堆場等)占10%左右,其它類排放源(秸稈、餐飲、干洗、民用涂料等)占10%左右,外部輸入約占20%。另外,根據“12369”信訪投訴情況,全市大氣污染投訴量居第二位(僅次于噪聲),占18.59%,大氣污染類投訴中異味投訴超過60%,化工異味污染也是影響群眾對空氣質量滿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endprint
2.4 環境監管能力明顯不足 目前,全市大氣污染治理相關職能部門和機構約20個,監管職能較為分散,客觀上存在著主體不明、職責不清、任務交叉的現象,而由環保部門統一協調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尚不健全。環境監測方面,全市監測點位較少,代表性和覆蓋面不足,監測項目、監測網、測點數目和位置設計不能滿足需要。國際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通常較多,如倫敦僅PM10的監測點就有100多個,而南京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僅19個,且主要分布在主城區,不能全面反映全市整體的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另外,監測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家建設標準有較大差距。
3 對策與建議
3.1 加快產業結構調輕調優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遵循“高碳行業低碳化、低碳行業產業化”的發展路徑,逐步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培育和發展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六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規模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堅持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推動石化、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和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按照國際先進水平,對現有的化工、鋼鐵、電力、水泥等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2 嚴格控制重點行業產能 加大對“兩高一資”企業整治力度,關停并轉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業企業。以化工、建材、冶金等涉及重金屬排放的行業為重點,著力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以及使用或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落后產能。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對違法違規設立、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完善落后產能常態化淘汰機制,建立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公告制度,鼓勵工業企業主動和提前淘汰相對落后產能和低端產品制造能力。
3.3 積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將煤炭消費總量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以總量定項目,以總量定產能,對新擴改建項目實行煤炭消費等量替代,嚴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費的項目。實施煤炭消費總量預測預警,對煤炭消費總量增長較快的重點行業和企業進行預警調控。以電力、化工、鋼鐵、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加快采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推廣應用先進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和工藝,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嚴格落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設備達到一級能效標準。
3.4 強化重點區域工業污染治理 強化對石化、化工、電力、鋼鐵和建材等行業大氣污染物的治理和監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惡臭等廢氣的化工企業,嚴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推進二氧化硫排放和綜合能耗均占全市40%以上的金陵石化及其周邊、梅山片區、化工園周邊地區等四大地區的工業企業搬遷關停,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整,從源頭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以實現全市空氣質量的根本性改善。
3.5 加強機動車與揚塵污染治理 研究制定機動車總量控制政策,適時出臺機動車限購調控措施。完善智能化機動車管理系統,探索實施交通排污費征收調控手段。完成高污染車輛淘汰工作。制定新能源汽車推廣實施計劃,鼓勵發展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制定外地高污染車輛限行政策,禁止低于國Ⅳ排放標準的外地車輛進入中心城區。加強城市揚塵污染防控,加強3 000余個在建工地施工揚塵監管,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建立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大型煤堆、料堆實現封閉儲存或建設防風抑塵設施。加強城市市區和城鄉結合部裸露地面綠化。
3.6 強化環境監管能力 進一步理順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強化環保部門大氣環境監督管理職能,探索建立由環保部門統一協調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空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加快基層標準化建設,擴大監測范圍,擴充監測能力,構建并完善覆蓋全市的環境監測體系,促使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結果更加符合實際狀況,更加接近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2.4 環境監管能力明顯不足 目前,全市大氣污染治理相關職能部門和機構約20個,監管職能較為分散,客觀上存在著主體不明、職責不清、任務交叉的現象,而由環保部門統一協調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尚不健全。環境監測方面,全市監測點位較少,代表性和覆蓋面不足,監測項目、監測網、測點數目和位置設計不能滿足需要。國際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通常較多,如倫敦僅PM10的監測點就有100多個,而南京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僅19個,且主要分布在主城區,不能全面反映全市整體的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另外,監測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家建設標準有較大差距。
3 對策與建議
3.1 加快產業結構調輕調優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遵循“高碳行業低碳化、低碳行業產業化”的發展路徑,逐步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培育和發展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六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規模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堅持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推動石化、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和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按照國際先進水平,對現有的化工、鋼鐵、電力、水泥等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2 嚴格控制重點行業產能 加大對“兩高一資”企業整治力度,關停并轉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業企業。以化工、建材、冶金等涉及重金屬排放的行業為重點,著力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以及使用或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落后產能。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對違法違規設立、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完善落后產能常態化淘汰機制,建立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公告制度,鼓勵工業企業主動和提前淘汰相對落后產能和低端產品制造能力。
3.3 積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將煤炭消費總量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以總量定項目,以總量定產能,對新擴改建項目實行煤炭消費等量替代,嚴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費的項目。實施煤炭消費總量預測預警,對煤炭消費總量增長較快的重點行業和企業進行預警調控。以電力、化工、鋼鐵、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加快采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推廣應用先進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和工藝,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嚴格落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設備達到一級能效標準。
3.4 強化重點區域工業污染治理 強化對石化、化工、電力、鋼鐵和建材等行業大氣污染物的治理和監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惡臭等廢氣的化工企業,嚴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推進二氧化硫排放和綜合能耗均占全市40%以上的金陵石化及其周邊、梅山片區、化工園周邊地區等四大地區的工業企業搬遷關停,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整,從源頭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以實現全市空氣質量的根本性改善。
3.5 加強機動車與揚塵污染治理 研究制定機動車總量控制政策,適時出臺機動車限購調控措施。完善智能化機動車管理系統,探索實施交通排污費征收調控手段。完成高污染車輛淘汰工作。制定新能源汽車推廣實施計劃,鼓勵發展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制定外地高污染車輛限行政策,禁止低于國Ⅳ排放標準的外地車輛進入中心城區。加強城市揚塵污染防控,加強3 000余個在建工地施工揚塵監管,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建立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大型煤堆、料堆實現封閉儲存或建設防風抑塵設施。加強城市市區和城鄉結合部裸露地面綠化。
3.6 強化環境監管能力 進一步理順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強化環保部門大氣環境監督管理職能,探索建立由環保部門統一協調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空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加快基層標準化建設,擴大監測范圍,擴充監測能力,構建并完善覆蓋全市的環境監測體系,促使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結果更加符合實際狀況,更加接近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2.4 環境監管能力明顯不足 目前,全市大氣污染治理相關職能部門和機構約20個,監管職能較為分散,客觀上存在著主體不明、職責不清、任務交叉的現象,而由環保部門統一協調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尚不健全。環境監測方面,全市監測點位較少,代表性和覆蓋面不足,監測項目、監測網、測點數目和位置設計不能滿足需要。國際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通常較多,如倫敦僅PM10的監測點就有100多個,而南京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僅19個,且主要分布在主城區,不能全面反映全市整體的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另外,監測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家建設標準有較大差距。
3 對策與建議
3.1 加快產業結構調輕調優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遵循“高碳行業低碳化、低碳行業產業化”的發展路徑,逐步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培育和發展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六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規模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堅持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推動石化、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和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按照國際先進水平,對現有的化工、鋼鐵、電力、水泥等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2 嚴格控制重點行業產能 加大對“兩高一資”企業整治力度,關停并轉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業企業。以化工、建材、冶金等涉及重金屬排放的行業為重點,著力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以及使用或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落后產能。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對違法違規設立、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完善落后產能常態化淘汰機制,建立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公告制度,鼓勵工業企業主動和提前淘汰相對落后產能和低端產品制造能力。
3.3 積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將煤炭消費總量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以總量定項目,以總量定產能,對新擴改建項目實行煤炭消費等量替代,嚴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費的項目。實施煤炭消費總量預測預警,對煤炭消費總量增長較快的重點行業和企業進行預警調控。以電力、化工、鋼鐵、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加快采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推廣應用先進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和工藝,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嚴格落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設備達到一級能效標準。
3.4 強化重點區域工業污染治理 強化對石化、化工、電力、鋼鐵和建材等行業大氣污染物的治理和監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惡臭等廢氣的化工企業,嚴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推進二氧化硫排放和綜合能耗均占全市40%以上的金陵石化及其周邊、梅山片區、化工園周邊地區等四大地區的工業企業搬遷關停,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整,從源頭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以實現全市空氣質量的根本性改善。
3.5 加強機動車與揚塵污染治理 研究制定機動車總量控制政策,適時出臺機動車限購調控措施。完善智能化機動車管理系統,探索實施交通排污費征收調控手段。完成高污染車輛淘汰工作。制定新能源汽車推廣實施計劃,鼓勵發展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制定外地高污染車輛限行政策,禁止低于國Ⅳ排放標準的外地車輛進入中心城區。加強城市揚塵污染防控,加強3 000余個在建工地施工揚塵監管,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建立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大型煤堆、料堆實現封閉儲存或建設防風抑塵設施。加強城市市區和城鄉結合部裸露地面綠化。
3.6 強化環境監管能力 進一步理順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強化環保部門大氣環境監督管理職能,探索建立由環保部門統一協調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空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加快基層標準化建設,擴大監測范圍,擴充監測能力,構建并完善覆蓋全市的環境監測體系,促使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結果更加符合實際狀況,更加接近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