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錦輝
摘 要:通過對南平市延平區大橫鎮野生苦竹林的改造,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立竹密度達到15 758株/hm2,筍產量達到3 24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的870kg/hm2和255kg/hm2;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約經營苦竹林純收入分別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凈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均有明顯提高。
關鍵詞:苦竹;集約經營;改造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86-02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為禾本科苦竹屬植物,植株呈小喬木或灌木狀,胸徑1.2~4.1cm,竹高3.5~7.5m,直立,竿壁厚約6mm,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后漸轉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竹散生或叢生,圓筒形。苦竹是筍竹兩用林,竹筍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有清熱、除濕、利水、明目、減肥等功能,是天然保健蔬菜之一,被譽為“筍中珍品”[1-3];苦竹葉具有清熱、明目、解毒、殺蟲的功效;竹材壁較厚,久曬不裂,可用于編織竹用具,以及曬竿、家具、竹質人造板、竹材造紙等綜合利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省區,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野生資源十分豐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苦竹栽培利用歷史悠久,為合理開發利用這一鄉土優良經濟竹種,有必要對苦竹林進行集約經營管理,這是進一步提高筍竹產量,維持竹林持續生產能力的重要生產措施。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大橫鎮常坑村,地處閩江上游、建溪河畔,位于東經118°25′,北緯26°36′。苦竹林面積6.8hm2,林地為丘陵山地,坡向東南,紅壤。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3℃,無霜期268d,平均降雨量1 660mm,海拔220~410m。試驗地竹林為天然起源的苦竹林,竹林內主要有: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蓋度40%,平均高度1.8m;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蓋度50%,平均高度40cm。野生苦竹管理粗放,立竹密度為7 656株/hm2,胸徑小于1.5cm,竹高小于4.5m,長勢較差,年產筍量約255kg/hm2,竹材產量約1 155kg/hm2。
2 試驗設計
2010年10月開始,對常坑村野生苦竹林進行墾復改造,共設計一般經營措施、集約經營措施及對照3個處理。
2.1 一般經營 每年冬季對竹山進行劈山清雜,清除有病害竹。根據市場行情定挖筍及砍竹,價格高多挖多砍,價格低少挖少砍,挖筍沒有按留筍標準選擇性挖,在長筍旺季沒有留均勻壯竹筍,秋冬砍伐苦竹時,部份大竹、壯年竹也被砍伐,苦竹林沒有得到好的更新;老竹沒有清除,壯筍、壯竹沒有多留,竹林結構沒有得到合理改善。
2.2 集約經營 每年8~9月對苦竹林進行全面清雜,給竹林保持一個好的衛生環境。劈雜后于11月至翌年2月清除弱竹、病竹,砍去4a以上老竹,留均勻2~3a生且生長旺盛的健壯竹,合理保留竹林密度,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之后每年3~4月鋤草,結合挖筍進行竹山松土墾復,挖筍后及時回填表土,不使竹鞭外露,防止水分和養分損耗,改善苦竹林地土壤環境。出筍初期和末期出土的苦筍成活率低,全部挖除,在出筍盛期留壯筍作母竹,均勻留筍,并保護好壯筍生長成竹,做到合理留養新竹,合理砍伐老竹與留疏筍。春季施化肥,冬季施農家肥,施肥結合撫育采用水平溝施,每隔1m開溝,溝深15~20cm,施肥后覆土。在竹林內挖蓄水坑,蓄積雨水,以增加土壤水分,在干旱季節有利于調節竹林水份狀況。冬季用糠殼和稻草覆蓋竹林地,以提高林地積溫,促進早日長筍。
2.3 對照 設沒有采取任何經營管理措施的樣地作為對照。
3 研究方法
2013年6月,在同一海拔段選擇集約經營、一般經營和對照的苦竹林分別設置調查樣地,每個樣地設2個400m2(20m×20m)的調查樣方,記錄立竹株數、胸徑、竹高,統計年單位面積的產筍量和竹材產量。
4 結果與分析
4.1 苦竹不同經營措施效果比較 通過3a的集約經營和管理,竹林結構明顯改善,集約經營的苦竹林留1齡竹40%,留2齡竹30%,留3齡竹30%,采伐4齡以上立竹。集約經營保留后的苦竹立竹量達到15 758株/hm2,(下轉116頁)(上接86頁)平均胸徑3.4cm,平均高6.5m,立竹量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5 923株/hm2和8 102株/hm2,平均胸徑分別增大1.7cm和2.1cm,平均竹高分別增長1.9m和2.5m;集約經營的苦竹林,筍竹產量有了顯著提高,筍產量達3 240kg/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高出2 370kg/hm2和2 985kg/hm2;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高出9 330kg/hm2和10 545kg/hm2(表1)。
4.2 經濟效益估算 從表2可以看出,集約經營筍產值32 400元/hm2,一般經營筍產值8 700元/hm2,對照筍產值2 550元/hm2,可知集約經營筍產值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23 700元/hm2和29 850元/hm2;集約經營竹材產值9 360元/hm2,一般經營和對照竹材產值分別為1 896元/hm2和924元/hm2,可知集約經營竹材產值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7 464元/hm2和8 436元/hm2;集約經營純收入達19 860元/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
5 結論與討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筍竹產量顯著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十分明顯。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立竹密度達到15 758株/hm2,筍產量達到3 24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870kg/hm2和255kg/hm2,且筍徑大、單筍重量明顯提高;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約經營苦竹林純收入達19 860元/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4 746元/hm2和1 524元/hm2,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均獲得提高;一般經營苦竹林比對照苦竹林經濟效益高,但又低于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經濟效益。
集約經營苦竹林通過合理留筍、砍竹、鋤草、松土墾復、水肥管理等一系列經營措施后林內立竹密度得到改善和調整,增加了林內營養空間,光照條件好,光能利用率高,林地土壤疏松、濕潤,有利于竹鞭對養分的吸收,促進了地下竹鞭生長和筍芽的形成,立竹生長良好,筍竹的產量明顯提高,出筍多、竹材好,相對一般經營和對照經濟效益有明顯提高。合理留筍砍竹,進行竹林結構調整,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是苦竹高效經營的重要措施[4-7],藉此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資源,促進苦竹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培軍,鄭郁善,陳禮光,等.苦竹地竹鞭結構生長規律調查[J].福建林業科技,2003,30(增刊):5-8.
[2]鄭容妹,鄭郁善,丁閩鋒,等.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2003,23(1):61-64.
[3]劉相根,金顏芳,劉宏勤.野生苦竹林人工撫育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9):211-213.
[4]駱瑞清.苦竹豐產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3,17(1):52-53.
[5]李繼雄.苦竹的豐產栽培[J].云南林業科技,2000(4):73-74.
[6]黃金通.福建省順昌縣苦竹資源的開發研究[J].世界竹藤通訊,2005(1):40-42.
[7]袁玉才.苦竹栽培技術的探討[J].綠色大世界,2007(8):39-40.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對南平市延平區大橫鎮野生苦竹林的改造,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立竹密度達到15 758株/hm2,筍產量達到3 24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的870kg/hm2和255kg/hm2;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約經營苦竹林純收入分別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凈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均有明顯提高。
關鍵詞:苦竹;集約經營;改造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86-02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為禾本科苦竹屬植物,植株呈小喬木或灌木狀,胸徑1.2~4.1cm,竹高3.5~7.5m,直立,竿壁厚約6mm,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后漸轉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竹散生或叢生,圓筒形。苦竹是筍竹兩用林,竹筍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有清熱、除濕、利水、明目、減肥等功能,是天然保健蔬菜之一,被譽為“筍中珍品”[1-3];苦竹葉具有清熱、明目、解毒、殺蟲的功效;竹材壁較厚,久曬不裂,可用于編織竹用具,以及曬竿、家具、竹質人造板、竹材造紙等綜合利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省區,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野生資源十分豐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苦竹栽培利用歷史悠久,為合理開發利用這一鄉土優良經濟竹種,有必要對苦竹林進行集約經營管理,這是進一步提高筍竹產量,維持竹林持續生產能力的重要生產措施。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大橫鎮常坑村,地處閩江上游、建溪河畔,位于東經118°25′,北緯26°36′。苦竹林面積6.8hm2,林地為丘陵山地,坡向東南,紅壤。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3℃,無霜期268d,平均降雨量1 660mm,海拔220~410m。試驗地竹林為天然起源的苦竹林,竹林內主要有: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蓋度40%,平均高度1.8m;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蓋度50%,平均高度40cm。野生苦竹管理粗放,立竹密度為7 656株/hm2,胸徑小于1.5cm,竹高小于4.5m,長勢較差,年產筍量約255kg/hm2,竹材產量約1 155kg/hm2。
2 試驗設計
2010年10月開始,對常坑村野生苦竹林進行墾復改造,共設計一般經營措施、集約經營措施及對照3個處理。
2.1 一般經營 每年冬季對竹山進行劈山清雜,清除有病害竹。根據市場行情定挖筍及砍竹,價格高多挖多砍,價格低少挖少砍,挖筍沒有按留筍標準選擇性挖,在長筍旺季沒有留均勻壯竹筍,秋冬砍伐苦竹時,部份大竹、壯年竹也被砍伐,苦竹林沒有得到好的更新;老竹沒有清除,壯筍、壯竹沒有多留,竹林結構沒有得到合理改善。
2.2 集約經營 每年8~9月對苦竹林進行全面清雜,給竹林保持一個好的衛生環境。劈雜后于11月至翌年2月清除弱竹、病竹,砍去4a以上老竹,留均勻2~3a生且生長旺盛的健壯竹,合理保留竹林密度,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之后每年3~4月鋤草,結合挖筍進行竹山松土墾復,挖筍后及時回填表土,不使竹鞭外露,防止水分和養分損耗,改善苦竹林地土壤環境。出筍初期和末期出土的苦筍成活率低,全部挖除,在出筍盛期留壯筍作母竹,均勻留筍,并保護好壯筍生長成竹,做到合理留養新竹,合理砍伐老竹與留疏筍。春季施化肥,冬季施農家肥,施肥結合撫育采用水平溝施,每隔1m開溝,溝深15~20cm,施肥后覆土。在竹林內挖蓄水坑,蓄積雨水,以增加土壤水分,在干旱季節有利于調節竹林水份狀況。冬季用糠殼和稻草覆蓋竹林地,以提高林地積溫,促進早日長筍。
2.3 對照 設沒有采取任何經營管理措施的樣地作為對照。
3 研究方法
2013年6月,在同一海拔段選擇集約經營、一般經營和對照的苦竹林分別設置調查樣地,每個樣地設2個400m2(20m×20m)的調查樣方,記錄立竹株數、胸徑、竹高,統計年單位面積的產筍量和竹材產量。
4 結果與分析
4.1 苦竹不同經營措施效果比較 通過3a的集約經營和管理,竹林結構明顯改善,集約經營的苦竹林留1齡竹40%,留2齡竹30%,留3齡竹30%,采伐4齡以上立竹。集約經營保留后的苦竹立竹量達到15 758株/hm2,(下轉116頁)(上接86頁)平均胸徑3.4cm,平均高6.5m,立竹量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5 923株/hm2和8 102株/hm2,平均胸徑分別增大1.7cm和2.1cm,平均竹高分別增長1.9m和2.5m;集約經營的苦竹林,筍竹產量有了顯著提高,筍產量達3 240kg/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高出2 370kg/hm2和2 985kg/hm2;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高出9 330kg/hm2和10 545kg/hm2(表1)。
4.2 經濟效益估算 從表2可以看出,集約經營筍產值32 400元/hm2,一般經營筍產值8 700元/hm2,對照筍產值2 550元/hm2,可知集約經營筍產值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23 700元/hm2和29 850元/hm2;集約經營竹材產值9 360元/hm2,一般經營和對照竹材產值分別為1 896元/hm2和924元/hm2,可知集約經營竹材產值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7 464元/hm2和8 436元/hm2;集約經營純收入達19 860元/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
5 結論與討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筍竹產量顯著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十分明顯。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立竹密度達到15 758株/hm2,筍產量達到3 24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870kg/hm2和255kg/hm2,且筍徑大、單筍重量明顯提高;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約經營苦竹林純收入達19 860元/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4 746元/hm2和1 524元/hm2,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均獲得提高;一般經營苦竹林比對照苦竹林經濟效益高,但又低于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經濟效益。
集約經營苦竹林通過合理留筍、砍竹、鋤草、松土墾復、水肥管理等一系列經營措施后林內立竹密度得到改善和調整,增加了林內營養空間,光照條件好,光能利用率高,林地土壤疏松、濕潤,有利于竹鞭對養分的吸收,促進了地下竹鞭生長和筍芽的形成,立竹生長良好,筍竹的產量明顯提高,出筍多、竹材好,相對一般經營和對照經濟效益有明顯提高。合理留筍砍竹,進行竹林結構調整,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是苦竹高效經營的重要措施[4-7],藉此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資源,促進苦竹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培軍,鄭郁善,陳禮光,等.苦竹地竹鞭結構生長規律調查[J].福建林業科技,2003,30(增刊):5-8.
[2]鄭容妹,鄭郁善,丁閩鋒,等.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2003,23(1):61-64.
[3]劉相根,金顏芳,劉宏勤.野生苦竹林人工撫育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9):211-213.
[4]駱瑞清.苦竹豐產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3,17(1):52-53.
[5]李繼雄.苦竹的豐產栽培[J].云南林業科技,2000(4):73-74.
[6]黃金通.福建省順昌縣苦竹資源的開發研究[J].世界竹藤通訊,2005(1):40-42.
[7]袁玉才.苦竹栽培技術的探討[J].綠色大世界,2007(8):39-40.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對南平市延平區大橫鎮野生苦竹林的改造,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立竹密度達到15 758株/hm2,筍產量達到3 24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的870kg/hm2和255kg/hm2;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約經營苦竹林純收入分別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凈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均有明顯提高。
關鍵詞:苦竹;集約經營;改造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0-86-02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為禾本科苦竹屬植物,植株呈小喬木或灌木狀,胸徑1.2~4.1cm,竹高3.5~7.5m,直立,竿壁厚約6mm,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后漸轉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竹散生或叢生,圓筒形。苦竹是筍竹兩用林,竹筍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有清熱、除濕、利水、明目、減肥等功能,是天然保健蔬菜之一,被譽為“筍中珍品”[1-3];苦竹葉具有清熱、明目、解毒、殺蟲的功效;竹材壁較厚,久曬不裂,可用于編織竹用具,以及曬竿、家具、竹質人造板、竹材造紙等綜合利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省區,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野生資源十分豐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苦竹栽培利用歷史悠久,為合理開發利用這一鄉土優良經濟竹種,有必要對苦竹林進行集約經營管理,這是進一步提高筍竹產量,維持竹林持續生產能力的重要生產措施。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大橫鎮常坑村,地處閩江上游、建溪河畔,位于東經118°25′,北緯26°36′。苦竹林面積6.8hm2,林地為丘陵山地,坡向東南,紅壤。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3℃,無霜期268d,平均降雨量1 660mm,海拔220~410m。試驗地竹林為天然起源的苦竹林,竹林內主要有: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蓋度40%,平均高度1.8m;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蓋度50%,平均高度40cm。野生苦竹管理粗放,立竹密度為7 656株/hm2,胸徑小于1.5cm,竹高小于4.5m,長勢較差,年產筍量約255kg/hm2,竹材產量約1 155kg/hm2。
2 試驗設計
2010年10月開始,對常坑村野生苦竹林進行墾復改造,共設計一般經營措施、集約經營措施及對照3個處理。
2.1 一般經營 每年冬季對竹山進行劈山清雜,清除有病害竹。根據市場行情定挖筍及砍竹,價格高多挖多砍,價格低少挖少砍,挖筍沒有按留筍標準選擇性挖,在長筍旺季沒有留均勻壯竹筍,秋冬砍伐苦竹時,部份大竹、壯年竹也被砍伐,苦竹林沒有得到好的更新;老竹沒有清除,壯筍、壯竹沒有多留,竹林結構沒有得到合理改善。
2.2 集約經營 每年8~9月對苦竹林進行全面清雜,給竹林保持一個好的衛生環境。劈雜后于11月至翌年2月清除弱竹、病竹,砍去4a以上老竹,留均勻2~3a生且生長旺盛的健壯竹,合理保留竹林密度,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之后每年3~4月鋤草,結合挖筍進行竹山松土墾復,挖筍后及時回填表土,不使竹鞭外露,防止水分和養分損耗,改善苦竹林地土壤環境。出筍初期和末期出土的苦筍成活率低,全部挖除,在出筍盛期留壯筍作母竹,均勻留筍,并保護好壯筍生長成竹,做到合理留養新竹,合理砍伐老竹與留疏筍。春季施化肥,冬季施農家肥,施肥結合撫育采用水平溝施,每隔1m開溝,溝深15~20cm,施肥后覆土。在竹林內挖蓄水坑,蓄積雨水,以增加土壤水分,在干旱季節有利于調節竹林水份狀況。冬季用糠殼和稻草覆蓋竹林地,以提高林地積溫,促進早日長筍。
2.3 對照 設沒有采取任何經營管理措施的樣地作為對照。
3 研究方法
2013年6月,在同一海拔段選擇集約經營、一般經營和對照的苦竹林分別設置調查樣地,每個樣地設2個400m2(20m×20m)的調查樣方,記錄立竹株數、胸徑、竹高,統計年單位面積的產筍量和竹材產量。
4 結果與分析
4.1 苦竹不同經營措施效果比較 通過3a的集約經營和管理,竹林結構明顯改善,集約經營的苦竹林留1齡竹40%,留2齡竹30%,留3齡竹30%,采伐4齡以上立竹。集約經營保留后的苦竹立竹量達到15 758株/hm2,(下轉116頁)(上接86頁)平均胸徑3.4cm,平均高6.5m,立竹量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5 923株/hm2和8 102株/hm2,平均胸徑分別增大1.7cm和2.1cm,平均竹高分別增長1.9m和2.5m;集約經營的苦竹林,筍竹產量有了顯著提高,筍產量達3 240kg/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高出2 370kg/hm2和2 985kg/hm2;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高出9 330kg/hm2和10 545kg/hm2(表1)。
4.2 經濟效益估算 從表2可以看出,集約經營筍產值32 400元/hm2,一般經營筍產值8 700元/hm2,對照筍產值2 550元/hm2,可知集約經營筍產值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23 700元/hm2和29 850元/hm2;集約經營竹材產值9 360元/hm2,一般經營和對照竹材產值分別為1 896元/hm2和924元/hm2,可知集約經營竹材產值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7 464元/hm2和8 436元/hm2;集約經營純收入達19 860元/hm2,比一般經營和對照分別凈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
5 結論與討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筍竹產量顯著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十分明顯。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立竹密度達到15 758株/hm2,筍產量達到3 24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870kg/hm2和255kg/hm2,且筍徑大、單筍重量明顯提高;竹材產量達11 700kg/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約經營苦竹林純收入達19 860元/hm2,遠大于一般經營苦竹林和對照苦竹林的4 746元/hm2和1 524元/hm2,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均獲得提高;一般經營苦竹林比對照苦竹林經濟效益高,但又低于集約經營苦竹林的經濟效益。
集約經營苦竹林通過合理留筍、砍竹、鋤草、松土墾復、水肥管理等一系列經營措施后林內立竹密度得到改善和調整,增加了林內營養空間,光照條件好,光能利用率高,林地土壤疏松、濕潤,有利于竹鞭對養分的吸收,促進了地下竹鞭生長和筍芽的形成,立竹生長良好,筍竹的產量明顯提高,出筍多、竹材好,相對一般經營和對照經濟效益有明顯提高。合理留筍砍竹,進行竹林結構調整,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是苦竹高效經營的重要措施[4-7],藉此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資源,促進苦竹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培軍,鄭郁善,陳禮光,等.苦竹地竹鞭結構生長規律調查[J].福建林業科技,2003,30(增刊):5-8.
[2]鄭容妹,鄭郁善,丁閩鋒,等.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2003,23(1):61-64.
[3]劉相根,金顏芳,劉宏勤.野生苦竹林人工撫育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9):211-213.
[4]駱瑞清.苦竹豐產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3,17(1):52-53.
[5]李繼雄.苦竹的豐產栽培[J].云南林業科技,2000(4):73-74.
[6]黃金通.福建省順昌縣苦竹資源的開發研究[J].世界竹藤通訊,2005(1):40-42.
[7]袁玉才.苦竹栽培技術的探討[J].綠色大世界,2007(8):39-40.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