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余思新(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農村社會問題和政黨理論建設研究。
摘要:將現代治理理念用于政黨政治領域就是現代政黨治理,它強調協調性、多元化、互動性、扁平化、規范化。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個重要前提是推進中國共產黨的治理現代化,即逐步從一個傳統的管理型政黨向現代的治理型政黨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就要切實推進黨的觀念現代化,不斷推動黨的組織結構扁平化,積極推進黨的制度現代化,全力打造信息化政黨,大力倡導包容性政黨文化等。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政黨治理;治理型政黨;扁平化;包容性
中圖分類號:D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3-0026-06
A Research on the Modern Party Governance with the Target
of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YU Sixin
(School of Marxism,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system and capacity to promote the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ame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political structures and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a timely transition from a traditional type of “managing party” to a modern “party of governance.” To achieve this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artys ideas, to constantly promote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lattening, to actively pursu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arty system, to spare no efforts to build a party of informatization and to advocate the inclusive party culture.
Keywords: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party governance; party of governance; flattening; inclusion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對所面臨問題與挑戰的主動回應,也是對中國改革未來發展趨勢和前景的客觀判斷,為新形勢下中國未來社會發展與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戰略方向,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理念的一大創新和飛躍。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是黨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要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與中國共產黨的治理現代化有機統一起來。
一、現代政黨治理的內涵與特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的多元化,社會思想和意識形態亦日趨多元化,人們的自由民主觀念、權利法制意識、公正平等思想不斷得到刺激和強化,公民社會悄然興起,這為治理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歷史條件。
(一)現代政黨治理的基本內涵
所謂治理,是指在一整套制度的安排和約束下,對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溝通、協調和重塑的過程,以實現決策科學化和公眾利益的滿足。管理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成既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管理的前提是以強制性的力量推動組織目標的實現為基本前提;治理則是以公正、合理為導向,以一定的機制和制度為保障,通過協調和互動的方式,完成組織內部的整合和團結,進而促使組織穩定發展及目標的實現。
現代公民社會的興起和發展,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黨的政治生活中來,給黨的觀念、結構、體制等帶來沖擊和影響。“政黨是現代化進程的產物。政黨在現代化過程中產生,也必然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發展。”[1]356面對現代化浪潮的推進和公民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必須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組織機構、運行機制、活動方式、管理方式等,以適應現代公民社會下廣大人民及黨員干部日益增長的民主意識和公民意識需求。
將現代治理理念用于政黨政治領域就是現代政黨治理。政黨治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政黨治理包括黨內治理和社會治理,狹義的政黨治理指的就是黨內治理。本文所提到的政黨治理就是指狹義的政黨治理,即黨內治理。
(二)現代政黨治理的基本特征
綜合來看,現代政黨治理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政黨治理方式的基礎不在控制,而在協調。新中國成立之前,在革命戰爭年代,黨的活動大多處于秘密狀態,這就要求黨員無條件地服從組織的命令,黨要通過強有力的組織管理來最大程度地整合黨內的各種資源,以推動黨的既定目標的實現。而在當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和人們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包括廣大黨員干部在內的社會民眾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及法律意識日趨增強,這就要求處理黨內事務、解決黨內分歧及利益問題時,不能再采用革命戰爭時期那種家長制的管理方式,而應重視不同利益主體間的溝通、協調和引導,消除上下級之間、橫向組織部門之間及不同黨員之間的隔閡與分歧,實現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均衡。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
第3期余思新: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下現代政黨治理研究
2參與政黨治理的主體趨于大眾化。黨員權利是黨章規定的黨員在黨內應當享有的各項權利。在黨內,每個黨員都是平等的,都有管理黨的事務的權利。黨是黨員組成的黨,黨務不是某一部分領導干部的事情,而是全體黨員的共同事務。這就要求黨在正確處理好黨內事務公開與保守黨的秘密的關系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方式,面向基層、面向普通黨員,切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表決權、監督權等權利的實現,提高黨員對黨內事務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作用,從而不斷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政黨治理的路徑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與上下互動的有機結合。“政黨管理強調由上而下的指令和服從,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和等級觀念,它較多地注重效率,對民主則關注較少;它更多地關注自上而下的命令、強制性地發布信息,對基層組織和外界社會民眾的反饋則關注較少。”[2]政黨治理則與傳統意義上的政黨管理大相徑庭,是一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與上下互動,相互交錯、相互融合與相互促進的過程,是一個黨內各級領導干部與普通黨員、中央同地方、高層與基層等相互溝通、經驗共享、彼此協調與資源共用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避免了傳統黨組織自我封閉的局限,讓黨內信息交流更順暢、更快捷、更準確,從而及時發現偏差和不足,及時做出反饋和政策調整。
4政黨治理的組織機構日趨扁平化。傳統政黨管理所依托的政黨是“垂直型”的組織機構,以適應信息交流不發達情況下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需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運用,政黨治理的組織機構日趨扁平化,信息的傳遞在橫向上和縱向上都能暢通無阻,從而避免了傳統政黨管理中存在的彼此孤立、信息傳達不暢、效率低下的弊端,使組織內部上下級之間聯系更加緊密,思想更趨一致,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5治理的作用在于規范權利、義務和責任。管理實施的基礎和依據來源于黨組織內部形成的層級關系,而治理則主要依靠契約以及法律規范。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人數眾多、隊伍龐大的規范化政治組織,要推動其由傳統政黨管理向現代意義的政黨治理轉變,必須完善黨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在政黨內部對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及處理黨內事務的方法和原則等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切實推動黨內關系的制度化、規范化。
二、政黨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系
(一)政黨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轉型
中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并正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大國,不僅要面臨復雜多變的人口問題的挑戰,還將經受由人口折射和引發的縱橫交錯的政治、經濟、文化、行政、宗教等方面難題的考驗。特別是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國內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訴求和分配日趨多元化,處于較高社會地位的優勢群體擔心利益的調整或不規則流動遲早會危及自身的利益安全,因而他們會不斷要求更多的政治參與權利;處于較低社會地位的弱勢人群則擔憂與社會優勢群體的差距會越拉越大,他們也積極要求在政治決策中能體現自己的權利訴求。要應對社會階層結構的深刻變化所帶來的利益沖突,引導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政治參與更趨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理性化,在社會、執政黨與國家之間建立協調、合作、和諧的穩定關系,就要求黨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做出相應的變革和提升。
國家治理體系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在內的各領域的制度設計和安排。國家治理能力是包括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在內的交流、溝通、協調、整合與執行的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國家治理體系強調國家治理的結構方面,其平臺搭建是否健全決定了國家治理能力的層次和水平;國家治理能力則更多地強調國家治理的功能方面,它是國家治理體系在現實中的實際運用和體現,其能力發揮情況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治理體系的效能。要構建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并擁有高超的治理能力,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國家管理方式,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使權力行使的主體上從一元主體向多元共同體轉變,權力運行的方式由強制、權威、剛性向協調、合作、民主、柔性和包容轉變,權力關系和制度設計由條塊化、分割化向整體化、系統化轉變,權力的來源從自上而下的權力機關授權向自下而上的人民授權轉變。
(二)政黨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相互關系
1現代政黨治理與國家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相輔相成。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90多年歷史、擁有8000多萬黨員和領導13億多中國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黨。胡錦濤同志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3]黨健則國盛,黨病則國衰,黨能否治理好中國這一正向市場化、現代化轉型的大國,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能否治理好自身。
2現代國家需要一個現代化的政黨。國家發育程度的高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將制約和影響執政黨自身的發展情況、活動水平與范圍。而執政黨自身建設情況、政黨內部治理情況及其自身活動方式是否符合現代政黨和社會發展規律,則對國家能否實現治理現代化又有著巨大反作用。
3治國必先治黨。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個基本前提是推進中國共產黨這一執政黨的治理現代化,即在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實現政黨自身結構和體制及時轉型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執政黨的自我約束能力、自我協調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從傳統的管理型政黨向現代的治理型政黨轉變,通過一種科學、民主、有效、合理的治理方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整合黨的各種構成要素的功能和力量,實現黨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4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治理方向和方式。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體,是國家治理的目的和歸宿。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標,既是保證當前我國改革實現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需要,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是把制度優勢性轉化為管理經濟社會發展效能的需要。
“社會是各種具體利益的承載者,執政黨是利益關系的代理者。”[4]中國共產黨是13億多中國人利益關系的代理者。中國共產黨自身治理方式變革和轉型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現實經驗和制度支持,不僅在黨內明確和厘清了不同層級黨員與黨組織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為實現黨的良性發展和協調發展打好了基礎,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黨對自身歷史發展和社會現實進行準確定位,明白執政黨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該怎么做和不該怎么做,進而處理好執政黨與國家、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實現對國家各項事宜的總體安排和宏觀控制,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又和諧有序。
三、現代政黨治理的基本路徑
政黨是一個由不同要素組合在一起的有機系統,包括黨員、骨干分子、各級組織機構等有形的、物質的部分,也包括政黨組織運行所依據的原則、規范、機制、思維模式等無形的、精神的內容[1]72-73。要推動政黨由傳統政黨管理向現代政黨治理的轉變,就必須進行包括黨的觀念、黨的組織機構和黨的制度機制等在內的全方位綜合變革。
(一)切實推進黨的觀念現代化
觀念是支配人類行為的最一般的思想和看法。現代化首先是人的觀念現代化。人的觀念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陳舊的、落后的觀念不斷被淘汰,新的、先進的觀念不斷出現,最后形成一種比較適應現代社會的穩定系統”[5]。一個政黨要不斷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順利實現由傳統政黨管理向現代政黨治理轉變,就要不斷推進觀念更新和觀念現代化。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黨員的組成結構、思想觀念、利益訴求等也日趨多元化,其民主意識和自主意識亦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普通黨員及干部不再習慣于革命戰爭時期那種只對上級負責、“無條件服從”的傳統管理方式,他們也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求和權利訴求。這就要求黨在組織管理上做到與時俱進,尤其是黨的領袖及各級領導干部要在思想觀念上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繼續探索符合時代特征的管理模式,實現從傳統的科層型管理觀念向現代政黨治理觀念轉變。
1樹立平等觀念。黨員的出身、經歷、教育程度、社會地位不盡相同,在入黨后的職務、地位、待遇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在政治上所擁有的民主權利則沒有尊卑、高低之分,更沒有官員和平民之分。領導干部要樹立起平等觀念,堅決反對在黨內搞特權化、特殊化,讓更多的黨員參與到黨的管理及其他事務中來。
2樹立依法治黨觀念。依法治國必先依法治黨,做到依法治黨就要樹立“憲法至上”和“黨章至上”觀念,做到依照憲法和黨章治理黨內事務和規范黨政關系。黨的任何政策和文件、領導干部的任何指示和講話,與憲法和黨章相比始終處于次要地位,絕不能與此相違背,更不能將其凌駕于憲法、黨章之上。
3樹立“以黨員為本”的觀念。國家只有以民為本才有希望,黨只有“以黨員為本”才能有活力和生命力。政黨治理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藝術。黨員也是一個有思想、有利益訴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政黨治理必須注重人性化,從命令轉向互動,從領導式的施予轉向同志式的服務、協商,在順利實現黨的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黨員的個人價值和追求。
(二)不斷推動黨的組織機構扁平化
“政黨其實不是由單個的人直接集合而成的,而是這些個人先集合在一個個具體的黨內組織(如基層組織、地方組織、議會黨團乃至社會團體等)中,這些組織再集合而成政黨。”[6]政黨通過組織的作用,不僅將那些有共同志愿的人們集合在一起,而且通過一定的組織原則、組織體制和組織分工,產生聚變效應,將組織內黨員的能量放大,進而有力推動黨的組織目標的順利實現。
中國共產黨是由中國工人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來的科層制政黨組織結構。“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邁進信息社會,傳統的科層制政黨組織結構形式在很多方面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7]中國共產黨也必須通過組織結構改革來適應時代發展。
黨組織的力量來自黨組織的活動,來自廣大黨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位黨員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發黨員的創造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離不開黨內民主程度的提升,更離不開黨的組織機構聚合功能的發揮。“政黨組織結構從根本上決定著政黨民主的有無及其程度,有什么樣的政黨內部結構就有什么樣的政黨民主。……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從傳統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向網絡型扁平化組織結構逐步過渡是政黨民主最終得以實現的根本。”[8]
網絡型扁平化政黨結構是一種平行的組織結構,它破除了黨的各級組織間的界限,簡化了管理的層次,增加了管理的幅度,優化了黨內權力結構,使同一層級的管理者之間相互平等,橫向聯系更趨緊密,從而使政黨變得更加靈活、敏捷和富于柔性,保證了信息溝通渠道的暢通及組織權力分享的公平性、透明性,增強了黨內各級領導與普通黨員間的互動交流,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增加了黨員的參與機會。
推動黨的組織機構向網絡型扁平化發展,可以采取以下途徑:第一,組織權力適度分散化。通過有分寸、有意識地將部分權力下放,增強下級黨員的自主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第二,弱化黨組織的中間層級,為實現上下級黨員的直接溝通提供便利;第三,健全黨組織的選舉、會議、黨內情況匯報等制度,在黨內營造民主表達、民主討論、民主監督的氛圍;第四,通過網絡技術的運用,在網上成立黨的“虛擬組織”“專題類基層組織”等,讓廣大黨員最大限度地參與黨的事務、表達個人的意志和看法。
(三)積極推進政黨制度現代化
政黨制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政黨制度是指一個國家關于政黨地位、政黨結構及政黨活動規范的總稱。狹義的政黨制度則指一個政黨對其自身意識形態、政治綱領、組織原則、組織體系以及活動規范等所做的各項制度安排。政黨制度是各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環境和條件造就一定形式的政黨制度,而一定形式的政黨制度對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又具有反作用。制度是一種規范,更是一種保障。要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一個重要保障和前提是要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政黨制度現代化。
傳統中國的影響,加上革命年代惡劣環境下政黨領袖們集中決策的需要及蘇聯模式的影響,使中國共產黨在政黨組織管理中逐步形成了革命式黨建思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已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但蘊含于黨的管理模式中的革命式黨建思維依然存在,黨的制度性設計和制度性安排則相對不足。政黨制度缺失或不健全,不利于民主的發展,而沒有現代政黨制度作為依托的政黨治理則缺乏穩定性和保障性。現代化的政黨治理必須以現代政黨制度作為支撐。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推動政黨結構、功能、機制和政黨活動方式制度化、規范化。在黨章這一黨內“憲法”的基礎上,設計、出臺和細化一系列用于規范黨員的職權和義務、黨員內部事務處理及防止黨員干部權力濫用的條例、方法和原則,不斷完善黨的權力運行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干部任用機制等,進而提高政黨結構的穩定性、政黨組織的獨立性和政黨政治生活的規范性,使政黨發展逐步擺脫個人影響,形成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的政黨制度。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政黨制度科學化、系統化。黨的建設是一系統工程,黨的制度建設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頂層設計在政黨制度建設中意義獨特,只有建立科學、系統的政黨制度,才能避免制度落實過程中出現的“制度抵牾”“制度脫節”“制度執行難”“制度部門化”等現象。加強政黨制度的頂層設計,就是要使制度設計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在積極借鑒和吸收世界政黨制度設計的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堅持系統理念、整體理念和科學理念為指導,構建內容協調、程序嚴密、配套健全、易于落實的現代政黨制度。
三是把握制度時效性,不斷推動制度完善和創新。制度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制度將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正如拉斯基所說:“制度是有生命力的。其奧秘并不是簡單地在書本上所能闡明的。這并不是說制度本身神秘,而是因為產生制度的環境如果發生變化,則制度本身也就發生變化。”[9]我國政黨制度脫胎于革命戰爭年代和不成熟的民主政治環境下,具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時代烙印。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把握好制度的時效性,以適應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新環境、新形勢。
(四)全力打造現代信息化政黨
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37個百分點[10]。
信息化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大機遇。信息化改變了人類社會,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給政黨組織帶來了不小沖擊和影響。信息化是繼長期執政、改革開放之后黨所面臨的第三重考驗。江澤民就曾經深刻地指出:“我們的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群眾工作等,都應該適應信息網絡化的特點。”[11]
中國共產黨要適應當前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要求,就要深刻認識“互聯網政治”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并積極參與其中,建設“電子化政黨”和“網絡政黨”。面對信息的新挑戰,政黨不能去強制性地改變它,而應把它視為發展民主的一種新方式、新途徑,尊重和把握這一社會發展規律,趨利避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為普通黨員及民眾搭建起網絡參政議政的平臺,不斷促進普通黨員與黨的領導干部的交流和互動,進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把黨打造成一個在網絡信息世界里游刃有余的現代政黨,是實現現代政黨治理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力度,實現黨的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實現黨務辦公信息化、自動化等;二是加快黨務網站的建立和普及,在黨內形成統一的、綜合的、多功能的電子黨務平臺;三是在網絡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將網絡化、信息化應用到政黨活動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加快黨務信息化、公開化進程,緩解黨內信息不對稱和集權化趨勢,不斷增強社會急劇轉型背景下黨的快速感知能力和應變能力。如構建網絡評論“自由市場”,把國內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放到網上進行辯論,通過激烈的辯論實現與民眾的深度互動,從而傾聽民眾呼聲,把握時代脈搏,認清自身發展狀況和社會形勢,在及時傳達事實真相的同時引導民眾輿論與民眾行為趨于有序、合理,并及時調整不合時宜的政策和方針,提升政黨形象和民眾的認同度。
(五)大力倡導開放性、包容性政黨文化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成分、利益分配及社會階級階層日趨多樣化,我國黨員隊伍的內部成分亦不斷復雜化、多層化。在黨員來源上,除了傳統的工農為主體的兩大階級階層黨員外,還涌進了一批來自個體戶、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人員等新興階層的黨員;在黨員職業上,有的在行政部門或國有企業,有的在私營企業,有的自謀職業,有的處于下崗、失業的狀態;在地域上,有的在農村,有的在城市,有的則處于無序的游離狀態;在思想觀念上,有的信仰堅定、黨性觀念強,有的則自我身份認同缺失,處于半公開、半隱蔽狀態,甚至成為“地下黨員”,我行我素,混同于一般群眾。
黨員隊伍結構的多樣化、復雜化,加大了新時期黨員隊伍教育和管理的難度,不僅需要黨從傳統的政黨管理向現代政黨治理轉變,而且需要黨從過去革命戰爭時期階級性、效仿性、封閉性政黨文化向現代開放性、寬容性政黨文化轉變。政黨治理重在協調、重在互動,要順利實現黨內不同利益群體間的溝通與交流、互動與協調,離不開開放性、包容性的政黨文化。“利益多元化帶來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不可能通過滿足一種或幾種利益而壓制其他利益的方式來解決。”[7]215壓制和強制只能加劇不同利益群體的分歧、矛盾和沖突,溝通、談判、妥協是解決不同利益群體分歧和矛盾的有效途徑。要解決黨內不同社會階層黨員的分歧和矛盾,就要倡導和構建開放性、寬容性政黨文化。人們加入到政黨中來,雖然在某些具體問題、觀點及某些利益方面存在不一致,但在黨的整體利益與目標上應該是一致的。每一位黨員在主張和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也應當承認和尊重他人的利益;在堅持和倡導自我觀點的同時,也應當容忍和重視他人的觀點與看法;在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存在的缺點和問題。如此,方可營造一種積極的、寬松的政黨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政治是競爭的藝術,也是妥協的藝術。倡導和形成一種開放性、寬容性政黨文化,讓各級黨員學會包容、學會妥協,不僅是政黨適應現代社會轉型的需要,也是現代政黨治理形成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長江.政黨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
[2]姜崇輝.大黨治理[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39.
[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09-09-27)[2014-02-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7/content_12118429_6.htm.
[4]徐鋒.現代政黨治理芻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1):21-26.
[5]賈麗艷.論人的觀念現代化[J].社會科學輯刊,2005(2):179-181.
[6]王長江.政黨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7]陳紅運.比較政治制度[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96.
[8]王淑梅,祁剛利.政黨組織結構對政黨民主的根本性影響[J].求實,2007(8):18-21.
[9]佐藤功.比較政治制度[M].劉慶林,張光博,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2.
[10]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中心.CNNIC: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民篇[EB∕OL].(2014-01-16)[2014-02-20].http://www. 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l.
[1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0.
收稿日期:2013-12-2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青年基金項目“刑法從寬制度研究”(12XJC820001);昆明理工大學引進人才項目“司法理性中的民憤”(KKSY2012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