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楓
頭條,是報紙版面最顯眼、最重大的新聞。當一個人走過報刊亭,眼神落在報紙上只可能有兩三秒鐘的時間,影響其是否購買這份報紙很大的關鍵就是頭條。隨著紙質媒體面臨的競爭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大,新聞人和學者們對于頭條重要性的重視也愈發突顯,對于報紙頭條的研究不勝枚舉,甚至還形成了系統的“頭條新聞論”。
一份報紙的“頭版頭條”的突顯性和重要性相較于每一版面來說自然更為明顯。在《新聞學小辭典》中,“頭版頭條是報紙第一版的頭條消息,通常刊登在橫排報紙的左上角或上半版,直排報紙在右上角或上半版。是當天最重要的報道。”①頭版頭條(以下稱“頭條”)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首先,十分顯著,能給讀者帶來沖擊力、吸引注意;其次,頭條的標題、內容能夠表現報紙的形象、定位和選擇新聞的取向。因此,無論是何種報紙,都會對頭條進行慎重的篩選。
如今,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夾縫中生存的黨報,仍然存在著會議報道過多,風格枯燥乏味,稿件充斥著形式、官僚、程式的味道。黨報的頭條也一樣脫離不了傳統束縛,嚴肅刻板的會議新聞占據版面,大而空的新聞稿仿佛懸在空中,讓人提不起精神去閱讀。2003年,中央宣傳思想文化部門負責人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強調新聞報道大力倡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我國最為普遍的黨報是地市級黨報,地市級黨報貼近基層,在黨報轉型和踐行“三個貼近”方面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廈門日報》、《嘉興日報》等優秀的地市級黨報立馬踐行,搖身一變成為了“現代都市新型黨報”,兼有黨報的性質和都市報的親民性,廣受群眾歡迎。研究地市級黨報的轉型,對于我國黨報改革進程的推進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如今黨報的第三次改革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對于地市級黨報的要求也十分嚴苛:首先必須“與報紙的性質和辦報宗旨相適應”②;其次還要配合黨和政府的工作、符合時代熱點;同時具備新聞性和宣傳性,不僅承載重要信息,還要具有可讀性。本文將對向“現代都市新型黨報”轉型中的一員——地市級黨報《柳州日報》的頭條進行系統的觀察研究,總結出其優劣勢,并且提出改良意見。
《柳州日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機關報,創刊至今已經64年,一直追求著改革和創新,并且在近年更獲得了“中國地市報報業五十強”、“最具創新地市報”等重量級獎項,甚至除了機關、單位訂閱外,《柳州日報》還廣開傳播途徑,接受散戶訂閱,歡迎個人閱讀檢驗,在黨報改革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在以“辦全國一流的地市黨報”為目標的轉型過程中,《柳州日報》頭條的改革創新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研究其頭條近期的特點和優劣勢對于地市級黨報應如何在頭條上實施轉型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表1-內容分類統計

表2-議題重點統計
筆者采取了抽樣的方式對《柳州日報》頭條進行了觀察分析。本次調查隨機抽取了最近一年: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每月一個星期七份報紙,一共84個新聞頭條作為樣本,報紙日期分別為:2012年7月19日~25日、8月5日~11日、9月17日~23日、10月22日~28日、11月8日~14日、12月2日~8日、2013年1月20日~26日、2月4日~10日、3月25日~31日、4月19日~25日、5月16日~22日、6月1日~7日。研究結果見圖表1~5。
從對圖表內容以及樣本頭條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柳州日報》頭條有以下的優勢經驗:
“黨的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黨報在頭條新聞體現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柳州日報》的頭條在兩方面體現了其一直堅持黨性原則。
首先,在頭條報道的內容上,關于會議、領導人活動和黨的政策思想、黨和政府所要求的工作的規劃和執行的內容總共占樣本的69.05%,占大多數比例。而議題重點在于國家政治的稿件數量占比為40.48%,占所有議題重點的最大一塊。(見表1、表2)
其次,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常常滲透在其他內容或議題的稿件中。如《柳州日報》2013年3月份的頭條專欄《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建設“五美五好”柳州》,3月28日刊登的是《培育七大產業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 柳州高新區崛起汽車產業集群》一文,該文雖是一篇關于柳州經濟情況的總結報道,但是內容卻與十八大思想、“中國夢”緊密聯系,將新聞的紀實性和宣傳性較好結合在了一起。
在報道區域級別方面(見表3),光是立足于柳州市的報道就有60篇,柳州市周邊縣城報道4篇,柳州市內轄區的報道5篇,共占總比的82.14%。可見《柳州日報》頭條極富地域性,發揮其地市級黨報特有的貼近性優勢,將貼近柳州市民利益、發生在柳州市民身邊的相關事件作為頭條報道的最主要內容。

表3-報道區域級別統計

表4-新聞體裁統計
除此之外,《柳州日報》頭條還十分善于傳播柳州城市形象,致力于打造龍城的城市品牌。如2013年6月4日頭條,《“美麗柳州·清潔鄉村”活動新風陣陣吹拂城鄉 衛生習慣養成文明風尚興起》表現了柳州干凈整潔、民風淳樸的形象。除此之外,還對柳州的“工業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打造西南工業走廊”等理念進行宣傳,將柳州“山清水秀的工業城市”的范本形象傳播給市民,讓市民更添自豪感,從而也向外地宣傳了柳州,打造了柳州的形象品牌。
黨報轉型,切忌的就是“模式化”的寫作方式,而采用短小精悍的消息體裁,則是可以稍微避開模式化寫作的方法之一。《柳州日報》的頭條盡量避開了套話、材料堆砌而成的長篇通訊稿,選擇了消息作為主要體裁,占總比的大部分(67.86%),保障了新聞頭條的動態感和時效性,符合“新聞立報”的原則。(見表4)
而新聞的“活度”在筆者看來,不止是“時效”和“動態”,還應該是體裁上的靈活變通和報道語言、材料使用上的生動活躍。在體裁上,《柳州日報》頭條大膽采用新聞評述,例如2013年5月22日頭條《綠色崛起堪稱范本——工業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柳州經驗 ”系列解讀之一》就將文章分為“新聞回放”、“新聞解讀”兩部分,對于“柳州經驗”進行了評述,總結經驗,圖文并茂,可讀性很強。在語言上,2013年5月20日頭條《龍城崛起總部經濟地帶 城中區將樓宇經濟“人為”地升級到“2.0”版本》中,“樓宇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磚頭瓦片,更不是水泥玻璃墻”一句話富有哲理,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2013年4月22日的《總體走勢保持平穩增長 “柳州造”競爭力優于同行 龍城車企首季產銷好于預期》中,“剛剛暖風微起的商用車市場,讓東風柳汽今年一季度的銷售有了一個比較舒心的‘微笑’”,這個擬人修辭讓人感覺生動有趣。在文章中多加現場資料、填充入趣味笑話……《柳州日報》頭條的記者把這些技巧暗藏在字里行間,讓人讀來常常發現亮點,把原本死板新聞“攪活”。
在議題重點分類中,以社會民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農村等題材)和城市建設的(交通、住房等題材)為議題重點的頭條報道占總比的21.43%,對于黨報頭條來說,這個比例不算少。2013年5月21日頭條《多措施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我市將給今年回柳的上萬名高校畢業生每人一次機會》,對于惶恐于“畢業即失業”的高校畢業生來無疑是一個福音;4月25日的《筑廣廈千萬間愿百姓笑開顏 今年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與“管”將更科學更規范》,對于經濟較為困難的市民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3月31日《專家下基層真經送上門——春耕時節我市田間地頭再掀學習農業技術熱潮》,切實關心到了農民群體,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關心。
2013年3月25日頭條《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和手段——世界氣象日里關注我市災害性天氣的狀況及應對措施 》,是一篇說明、提示性的文章,這篇文章就具有明顯的服務性,時刻關心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些都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消息,也是拉近黨與人民、黨報與群眾的橋梁,多安排民生題材的頭條,有利于彰顯黨報的群眾路線,也有利于解決人民群眾的難題。
鑒于頭條中會議新聞和描寫領導人活動的新聞占比達到44.05%,此類消息大多都是典型會議新聞結構,一般的表現都比較程式化,讀來沉悶,卻給人嚴肅正經的印象。而相加總和占總比36.90%的記錄工作規劃、執行以及行業、產業相關的頭條則少了花俏的語言,善于用鮮活的事例和鐵打的數據作為支撐,讀來雖略乏味,卻真實可靠經得起推敲。
在輿論導向方面,頭條堅持對經濟建設進行報道(27.38%),引導人民群眾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啟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如2013年3月26《全民植“素”“柳”色清新新世紀我市全民科學素質大行動成果豐碩亮點頻閃》等稿件)。并且堅持正面宣傳,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氣氛。
在抽樣的84篇頭條中,僅有15篇全國性報道轉載自新華社,其余69篇本地報道完全出自日報記者之手,體現了較強的原創性,同時也保證了新聞的獨特性。在頭條的策劃上,《柳州日報》也積極采取了“事先預習”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柳州日報》頭條喜歡采用系列報道和專欄報道這一事實上,如“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系列報道”、“‘歡樂度國慶喜迎十八大’十年來我市科學發展成就展示系列報道”、“《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建設‘五美五好’柳州》專欄”等。
《柳州日報》頭條的視覺沖擊力主要體現在配圖上。樣本頭條的配圖共有32張,均為彩色圖片,有照片有圖表,形式豐富,配圖比達到38.09%,相對于普通新聞來說非常高,甚至有的新聞還配圖兩張,占據大半版面。
頭條的信息容量主要是體現在字數和填充內容兩個方面。樣本頭條體裁主要為長消息和通訊稿,平均字數約為1190字,還有兩篇需要轉版,可以說比較長。同時許多稿件十分“扎實”,用數據和事例堆疊而成,內容豐富。
作為改版較為成功的新型地市級黨報,《柳州日報》固然有不少可取之處,但相較其他更為優秀的新型黨報來說,《柳州日報》的頭條還有不少欠缺,以下是最主要的三點。
據筆者計算,樣本頭條的標題多數采用雙標題的形式(主標題+副標題占34.52%,引標題+主標題占55.95%),甚至還有三標題(引+主+副)的形式,84個頭條標題平均每條長度約為38.60個字,閱讀較為耗時,不利于讀者達到迅速了解報道內容的目的。(見表5)

表5-標題形式統計
此外正文使用真實數據和事例固然好,但是沉悶的堆疊的確會引發讀者的閱讀疲勞,影響傳播效果。
會議新聞過多雖會給人嚴肅正經的印象,但帶來的必然問題就是還是逃脫不了語言程式化的問題。語言雖偶有亮點,卻掩蓋不了大篇幅的沉悶這個普遍的現象。除此之外,多數的稿件角度都大而全,抓不到精髓所在,難免會給人空洞而乏味之感。
2013年1月24日《柳州日報》頭條《創新之路代代延續——我市黃是勇父女兩代科技拔尖人才的不凡人生》這樣的典型人物報道聲情并茂,讓人稱贊父女兩代才氣橫溢之時,還為英才已逝而感到惋惜,同時思考人才的重要性和自身的發展。這樣的深度報道在樣本頭條里僅見一篇。其他報道多數為材料堆砌,特寫較少,顯得更為理性,同時也較難引發思考,較難帶來震撼力和影響力。同時,民生題材光有是不夠的,對于《柳州日報》頭條來說,不止需要更多,還需要更精。
為此,我們可以依據其他優秀黨報的改革經驗,對《柳州日報》提出以下建議:
1.更新新聞視角。堅持“三貼近”,必須用平民化的視角來看待新聞事件,并以群眾的視角來描繪事件,用平民的角度來思考事件,轉換角度后的會議新聞、領導人活動新聞,都可以從群眾的視角和切入點來進行敘述,沿著黨報的改革之路——“官的”轉“眾的”,做更有貼近性的、群眾喜聞樂見的黨報頭條。
2.帶著全局意識寫出深度報道。帶著全局意識是指心懷整個時代、掌握多面知識、立足黨報高度,堅持新聞策劃,深度挖掘新聞背后的民生故事,并且將新聞做深做精,并且可以適當加入感性因素,將報道的可看性提升上來。
3.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更通俗的語言、更靈活的版面將頭條的可看性增大。并且稍微減弱頭條的宣傳性,增加頭條的新聞性,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暗含暗喻的方式蘊藏其中,變機械似的宣傳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更不必拘泥于各方面太多的傳統束縛,保持著黨報的靈魂,可以向地市級都市報學習其頭條的優勢,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甚至還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報網聯動,將“龍城”城市形象傳播得更快更遠。

注釋
①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小辭典》,廣西日報編輯部1976年1月12日翻印。
②高文光:《談談報紙的頭條》,《青年記者》,2006年第20期。
1.陳一新、陳健民:《頭條新聞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
2.吳華清、鄭旭輝:《三次黨報改革與新聞話語變遷》[J],《新聞實踐》,2013年第2期。
3.張付軍:《新時期黨報的角色定位》[J],《中國地市報人》,2012年第10期。
4.孫昊鵬:《新媒介環境下黨報如何突圍》[J],《新聞世界》,2012年第7期。
5.歐陽朔:《地市黨報時政新聞報道改革路徑初探——以<郴州日報>為例》[J],《湘南學院學報》,2012年8月第33卷第4期。
6.吳國瑛:《試論報紙頭版頭條的精品意識》[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4月第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