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
維生素C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促進鐵的吸收和儲存、促進傷口愈合、提高機體免疫力、解毒等多種生理功能,因此被作為一種臨床藥物以及日常營養補充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在全球廣泛運用。但是近年來有關新聞報道卻讓大眾對各種維生素安全性產生了擔憂,甚至有媒體采用“毒藥”等觸目驚心的標題來報道了某個機構的研究結果。普通群眾本來就缺乏專業知識,對科研機構的數據更沒有科學的判斷能力,一時間疑惑重重。為此,本期特別策劃將集納專業機構、營養、臨床、藥物等領域的中外專家的觀點,幫助您正確地認識維生素C。
200多年前,隨著歐洲國家的海外探險、商業貿易和殖民擴張的興起,遠洋航行迅速發展。對遠航者而言,可怕的不是遇上暴風雨和海盜,而是一種讓人精神消退、肌肉酸痛、牙齦出血、牙齒脫落、皮膚大片出血、嚴重疲憊、腹瀉、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的疾病——壞血病,因為人們對此病束手無策。1747年,英國海軍醫生詹姆斯·林德意外發現,食用蔬菜和水果可以防治壞血病,但并不明其理。直到20世紀,預防壞血病的物質才被發現,命名為抗壞血酸,這就是維生素C。
到本世紀初,全球維生素C的年產量已超過10萬噸。然而,一項8000人參與的國內調查顯示,近半數的被調查者都保持著有規律服用維生素C來保養身體的習慣,卻有2/3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維生素C的功用及副作用。這說明多數消費者在選擇維生素C時是盲目的,或者說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錯誤認識。那么,維生素C對機體健康究竟有什么影響,我們是否需要補充又該如何補充呢?
論戰:劑量是爭論焦點
上世紀70年代,曾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先后出版《維生素C治感冒》、《癌癥與維生素C》等書,提出每天服用1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并建議癌癥患者每天服用10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拉開了其與醫學界一場圍繞維生素C作用與劑量的大論戰。這場論戰前后延續了二十多個年頭,其時間之長、涉及面之廣,世所罕見。更由于論戰雙方的知名度而為各國醫界所關注。現在,盡管論戰的一方當事人鮑林已經過世,但余波未了,人們依舊不斷地在對其進行探討。
正方:大部分人服用是安全的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副教授Balz Frei認為,維生素C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劑,參與人體眾多生理生化過程,是合成膠原、神經遞質、肉堿等物質的必需反應物。補充維生素C有改善血管功能、降低心臟病風險、調節血壓、增強免疫等作用。
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杜文民博士認為,維生素C具有抗高血壓、抗病毒和調節免疫等作用,缺乏能引起壞血病,維生素C對外周血管疾病、白內障、感冒等疾病有確實的臨床治療作用,并可減少吸煙、射線造成的人體損傷。雖也有關于維生素C增加腎草酸結石風險的研究報道,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沒有發現相關證據。當前認為維生素C的副作用主要局限于大劑量后胃腸不適。
中國醫學微量元素研究會主任委員洪昭毅教授認為,補充較大劑量的維生素C(每日200~500毫克或更多)確可預防感冒、緩解癥狀、縮短病程、減少住院日。但同時他建議補充需個體化為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蔭士安研究員認為,維生素C在普通人群中運用是安全的,但是針對某些疾病如地中海貧血(鐵過量疾病)、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嚴格控制攝入量。
反方:大劑量攝入有風險
博聞網美國總部的牙科專家杰爾·戈登醫生認為,在感冒初期攝入高劑量維生素C只能在某些情況下略顯緩解癥狀的效果,這是適量攝入了抗組胺劑的功效。但在預防普通感冒方面,維生素C似乎力不能及。攝入高劑量維生素C在治療癌癥方面也未顯示出療效。例如,馬約診所一項雙盲測驗(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誰攝入了高劑量維生素C)研究表明,攝入高劑量維生素C的患者實際上比攝入安慰劑的病人情況更糟。
維也納大學醫學化學研究所戈爾登貝格教授警告說,將維生素C服用劑量提高到一天多次,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很可能適得其反。因為白細胞周圍的維生素C過多,不僅妨礙白細胞摧毀病菌,而且還會使病菌和癌細胞得到保護。過量的維生素C不但不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反而會使其受到削弱。因此,維生素C千萬不可以濫用。
南加利弗尼亞大學的流行病學家詹姆斯·德懷爾博士研究發現,每天服用500毫克維生素C并且至少連續服用一年的人,動脈壁增厚的速度是那些不服用任何補充營養制劑的人的2.5倍。如果這些服用維生素C的人同時又是吸煙者,那么其動脈壁增厚的速度會達到正常人的5倍。
可以看出,各方專家們的最大爭論焦點在于維生素C的用量,而對于其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以及它的低毒性是相對認同的。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確定維生素C是人類26種基本藥物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新編藥物學》如此描述:維生素C作為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參與到人體多種氧化還原反應、物質合成以及解毒功能,同時它可以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抗組胺和增加對感染的抵抗力。
誤區:當營養品不加限制地服用
如今,一些在不同背景下應用不同研究方法而得出的科研成果,經媒體報道后,被錯誤地解讀;加之一些生產商以鮑林的名義制造了大量江湖醫術和保健品,使得普通消費者變得盲從,在使用維生素C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使用誤區。
誤區一:多多益善
2003年非典前期,因當時尚無特效的防治良藥,老百姓盲目跟風或病急亂投醫;加之一些專業人士是從臨床治療的角度片面推崇維生素C制劑對人體的生理作用,使得許多人將服用維生素C片當作御病的寶物,以至于市場上出現維生素C片劑緊俏、泡騰片脫銷的場景。到現在,仍有很多人為了提高免疫力而不加限制地服用維生素C。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營養科主任蔡東聯教授說:“人體在受到傳染或有其他炎癥時,對維生素C的需求有所增加,但這并不等于維生素C多多益善。長期服用維生素C會使血尿酸增高,從而有誘發痛風的危險;還會使血草酸鹽和半胱氨酸鹽增高,從而形成泌尿系統結石;還會引起胃酸增多、胃液反流、腹脹、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而且一旦停用,3天后就可能出現維生素C缺乏的癥狀,輕者晨起有牙齦出血,重則皮下出血甚至淤斑。”
誤區二:健康人也需額外補充
有的人總覺得食物中的維生素C不夠,每天都額外補充大劑量的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也有一部分人一方面平時喜歡吃垃圾食物,很少吃蔬菜和水果,另一方面又特別在意自己的維生素C攝入量,所以就很依賴維生素C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司徒冰指出,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天然維生素C,如果飲食合理,就沒有必要額外補充。只有當人體在某些病理生理狀態下對維生素C的攝取、吸收不足或維生素C消耗、排泄和需求量增多時,才需要額外補充。
誤區三:不能與蝦同食
2001年5月,一名女孩七竅流血暴斃的圖片出現在網站上,并配文稱,死者是因服用過量的維生素C片的同時還食用了蝦,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價砷化合物,維生素C會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俗稱的砒霜)。
北京市糧食科學研究院院長賈健斌指出:“海產品砷含量非常低,每千克海產品里砷不到0.1毫克。砒霜至少幾十毫克才可能中毒死人,假設人體是這個還原反應的絕佳場所,這樣算下來就得吃十幾千克的水產,還得吃大量的水果蔬菜,并且還得百分之百反應,才可能產生砒霜。”
正解:遵醫囑服用
顯然,只要堅持均衡的飲食習慣和科學的食用方法(不要將果蔬長時間浸泡、較長時間加熱等),健康人群是無需額外補充維生素C的。而部分疾病患者,則需要醫生指導下,進行維生素C的治療性應用,一旦增加需要量的原因解除,即可通過合理飲食來補充。
適用人群:部分疾病患者
一是治療時使用維生素C,如壞血病防治,各種急慢性傳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輔助治療,克山病引發的心源性休克,慢性鐵中毒,特發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等。
二是需補充維生素C的攝入量,如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腸道疾病(長期腹瀉、胃或回腸切除術后)、艾滋病、結核病、癌癥、潰瘍病、甲亢等;又如嚴格控制或選擇飲食、接受腸道外營養者,營養不良或體重驟降者等。
三是較長時間沒有新鮮果蔬可食時,可服用維生素C。
四是長期吸煙者。吸煙帶來的眾多危害之一就有干擾身體使用維生素C,所以,通過外源性的補充可以維持血液維生素C水平正常,但注意這并不能防止煙草的煙霧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用量:因人而異
根據國內外有關維生素C研究的:進展和我國的實際情況,中國營養學會制定了維生素C的每天推薦攝入量:0~6個月為40毫克;6~12個月為50毫克;1~7歲為70毫克;7~11歲為80毫克;11~14歲為90毫克;14~50歲為100毫克;孕婦早期為100毫克,中晚期為130毫克;乳母為130毫克。維生素C缺乏時治療量為100~200毫克,3次/日,至少服2周。
劑型:各有好處
目前,維生素C在制劑上有片劑、泡騰片、顆粒劑和注射液。在吸收上注射液最快,一般只用于真正維生素C缺乏的嚴重疾患;泡騰片、顆粒劑、片劑都屬于固體制劑,前兩者溶于水后就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片劑要經過崩解、溶出、與胃腸液混合、經胃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再達到組織器官的過程,屬于緩慢釋放型。
成分:天然與否無差別
一種化學物質,無論是化學合成、發酵生產還是從天然食物中提取,只要結構一樣,只要足夠純,作用也完全一樣,所以,天然的維生素C與合成的維生素C沒有區別。至于是購買“天然”來源的果蔬凍干維生素C產品,還是購買普通的維生素C小藥片,就看您的經濟實力了。
禁忌:不能與部分藥物同用
維生素C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但長期或較大量服維生素C后,體內局部環境會偏酸性,影響一些藥物的效果。
阿莫西林、青霉素V鉀片等青霉素類藥物在堿性條件下吸收效果較好,與微酸性的維生素C同服,療效可能降低。服用青霉素類藥物時,如果還需服維生素C,建議間隔1~2小時。
奧美拉唑、達喜、胃舒平等治療消化道潰瘍的藥物多是偏堿性的,與維生素C同時服用會相互影響。因此,如果需要同服,至少應該間隔2小時。
維生素B12的吸收和利用會因長期服維生素C受到影響,造成人體對其的缺乏;維C還會增加維生素B1的需要量;葉酸與維生素C同服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導致它們的作用都減弱。因此,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最好間隔至少2小時服用。
磺胺類藥物在酸性尿液中的溶解度會大大降低,如果在服用維C后再用,很容易在腎小管中形成結晶物,從而引起血尿、尿閉等較嚴重癥狀。如果需要同時服用這兩種藥物,不僅要間隔2小時,服用后還要多飲水、多排尿,從而避免形成結晶,造成腎損害。
在臨床用藥時如需上述藥物,最好先咨詢醫生或藥師,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合《中國社區醫師》《家庭用藥》《大眾健康》《科技與生活》等報道)
編后:不論是維生素C,還是其他營養補充劑,是否服用都不能拘泥于補充劑大劑量時是否像藥物那樣產生療效,這種期待本來就是錯誤的,而是要結合個人的飲食情況、經濟條件、臨床癥狀等情況由醫生作出綜合判斷和指導。
相關鏈接
維生素C缺乏的臨床表現
1.全身有廣泛的出血點、毛囊角化、關節腫脹,重者還有皮下、肌肉、關節出血及血腫形成,黏膜部位也有出血現象,常有鼻出血、月經過多以及便血等;
2.牙齦腫脹、萎縮而引起牙根外露,甚至脫落;
3.骨鈣化不正常;
4.傷口愈合減慢,進一步則引起壞血癥、貧血,甚至危及生命;
5.肌肉纖維衰退,包括心肌衰退。
有些人需慎服維生素C
維生素C可通過胎盤影響胎兒,孕婦大劑量服用時,可導致胎兒壞血病。
維生素C會影響黑色素的合成,所以白癜風患者應限制攝入。
腫瘤患者化療期間不宜大量補充維生素C,否則會削弱化療藥物的藥效,酸化尿液,易形成結石,導致血尿、腎絞痛,甚至加重腎功能損害。
糖尿病(維生素C可干擾血糖定量)、痛風、尿酸鹽性腎結石、血色病、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可致鐵吸收增加)、鐮形紅細胞貧血(可致溶血危象)、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可引起溶血性貧血)等患者均應慎用維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