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亞雄
近年來,一些人因抑郁癥自殺的報道不時見諸媒體。抑郁癥在全球10大疾病負擔譜中已名列第5,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至第2位。在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目前已經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郁癥,防治形式非常嚴峻。
微笑型抑郁更具殺傷力
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院長栗克清教授介紹,抑郁癥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種精神疾病,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高20倍,85%以上的患者有自殺傾向,其自殺成功率達15%。而目前我國抑郁癥患病率高、就診率低、治療率低,特別是很多人對隱匿性抑郁沒有認識。
“隱匿性抑郁又稱‘微笑型抑郁癥,它比普通的抑郁癥危害更大!”栗克清教授解釋說,抑郁癥是以情感低落、活動能力減退以及思維、認知功能的遲緩等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礙。說起抑郁癥,人們往往與情緒低落、無精打采、愁眉苦臉聯系在一起,而不會把一個有說有笑、言談舉止與正常人無異的人與抑郁癥聯系在一起。這種微笑型抑郁癥患者表面若無其事,面帶微笑,其實他們只不過是把壓力與憂愁潛藏起來。很多時候,患者出于面子、尊嚴、責任的需要微笑示人,而非發自內心深處。最典型的是上海大眾公司原總經理方宏,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跳樓自殺,其當醫生的妻子證實他死于抑郁癥。因此,微笑型抑郁癥患者自殺往往令人猝不及防,也給人們留下更多的疑惑、不解和痛惜。
白領人士更易“中招”
美國心理學家史培勒曾指出,微笑型抑郁癥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職業人群中抑郁和焦慮狀況已較為嚴重,超過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
據了解,在各大醫院精神科門診中因抑郁癥就診的患者中,機關工作人員、企業高管、教師等占了很大比例,他們大都是中青年精英人士。這部分人大多是事業型的,往往個性都很強,對自己過于苛求,目標較高、追求完美、不墨守成規、向往新奇和自我要求及期待過高。在激烈的競爭中,一旦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比如沒有得到升職、提拔等,他們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內心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思想上有一種無形的坎,繞不過去,走不出來。但他們要強好面子,“高處不勝寒”,所以心里郁悶而又不能與別人傾訴,找上級說不行,找同事說也不行,找家人說也不合適,只能獨自面對。
“若心中的苦悶長期郁積,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憂郁、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癥狀,有的還出現疲勞、肌肉酸痛、頭痛、腸胃不適等軀體方面的癥狀。這時一定要及時干預,不能任其發展。”栗克清教授提醒說,一般輕度的抑郁通過心理行為調節可自行緩解,如果病情加重就應在心理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一般用藥時間為6~9個月。精神疾病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臨床統計發現,抑郁癥第一次發作治愈率在75%,第二次則降至50%,約1/3的患者會出現反復發作,成為難治性抑郁癥。因此,抑郁癥的早發現、早控制、早治療至關重要。
為壓力尋找宣泄出口
栗克清認為,經過多年的精神衛生防治知識宣傳,人們對抑郁癥已有一定的認知。抑郁癥并不可怕,被稱為精神科的感冒,只要及時干預,大多數都會治愈。感冒治療不當會引發肺炎,抑郁癥不好好治則可能導致自殺的惡果。所以,大家平時不要積壓不良情緒,學會多種途徑為自己減壓。
1.學會比較。栗克清認為,生活中多數人習慣于和最好的比,只往上看,不往下看,比來比去,心理就失衡了,壓力就產生了。他建議,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對自己要求較高的人要真正學會比較,多往下看,多與不如自己的人比,這樣心理就會很釋然,這是最簡單的心理調適。
2.堅持體育鍛煉。研究表明,運動能改變腦內的神經遞質,運動中的人體會釋放一種“快樂因子”——內啡肽,它是人體的自然抗抑郁“藥物”,有助于改善情緒,能讓人感到愉悅。快步走、瑜伽、慢跑、騎自行車和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鍛煉。
3.多交朋友多聊天。多交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單位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同于同事,不存在壓力競爭,可以無拘無束地說自己的心里話,在盡情傾訴中內心的郁悶、壓力也隨之得到釋放、排空。
4.多培養興趣愛好。不能只是工作,工作狂對心理健康不利,如果生活太單調,沒有別的樂趣,心理就容易出問題。比如可以打打球、聽聽輕音樂、看看喜劇片等,以欣賞的感受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緩解壓力,放松身心。
5.及時尋求專業醫生幫助。如果焦慮、抑郁情緒得不到緩解,出現想自殺的念頭,也不要悲觀恐慌,一定要找專業醫生診治。目前新型抗抑郁藥物很多,而且效果好,不良反應少,在醫生指導下足量足療程服用均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摘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