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
高校名片
本期嘉賓:中國海洋大學
屬性頭銜: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出生年份:1924年
現居住地:青島
精神內涵: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優勢學科: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水產養殖、海洋地質、漁業資源、捕撈學、環境科學、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產品加工及儲藏工程
1924年秋,在山東青島的八關山下、黃海之濱,齊魯大地第一所本科起點的現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私立青島大學創立。幾經變遷后,于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以下簡稱“海大”),是國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浩海求索,立言濟世
海大因海而立、倚海而興。故此,一代又一代的海大人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他們用自己的學識和心血,成就了國人一個又一個關于海洋的夢想。
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庫統計,海大已在地球科學、植物與動物學、工程技術、化學、材料科學、農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學與生態學等8大學科(領域)躋身美國 ESI 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1%行列。創刊于2002年的《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入選 SCI-E數據庫,這是中國內地第9份進入SCI-E的大學學報,也標志著海大國際學術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人文延承,連綿久遠
海大的文脈,自然蘊含于歷史。而梳理它的歷史,則必然會追溯到那些漸次出現的歷史名人。第一個被憶起的,是蔡元培先生。海大的校綱“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便是出自蔡元培先生主持制定的《大學令》,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亦被海大首任校長——楊振聲所效法,海大的第一次人文輝煌即形成于此時。
海大的人文因子自然還有其他,譬如由諸多先哲智慧凝聚而成的齊魯文化,如同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澤被后世。在創校至今的90載滄桑歲月中,曾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在海大校園內工作生活,他們的學術聲望自不必說,其相關軼事也為人所津津樂道。例如寫得一手好字的楊振聲先生,因厭煩學校布告的固定格式和套語,便展紙揮毫,把布告填了一首詞再發布。又如文圣常先生,這位至今仍提著一個深色公文包走路上班的耄耋老人,已經成為海大最亮麗的風景。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其實還有很多,其中所蘊涵的樸素、至誠、虛懷若谷等品質,都可以反映出生生不息的海大人文傳統。
樹人立新,為當其為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在海大,人才培養講求樹人之知、樹人之智、樹人之德。青年學生在追尋海洋之真、海洋之善和海洋之美的過程中,實現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圓融通達,這就是海大人才培養的歸旨。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澤之后,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現已有12位校友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畢業生,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蔣家倫,中國第一個登上南北兩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趙進平。
在 90載的如歌歲月中,海大人篳路藍縷,以一種謀海濟國的家國情懷取得了輝煌的業績。海大是山,壁立千仞;海大是海,海納百川。海大因海而生,因海而興,未來,也必將因海而更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