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楠
舌尖上的“老字號”
◎ 慧楠

“六必居,呱呱叫,醬菜美味人人道;月盛齋,清真號,五香羊肉真地道;信遠齋,酸梅湯,喝在嘴里心里笑。”這句順口溜反映了中華飲食老字號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老字號有著悠久的歷史,崇高的名譽,其創建、發展、壯大的過程,積淀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今選全聚德、東來順、信遠齋、稻香村、狗不理五個飲食界的老字號,談談它們背后的故事。
提到北京烤鴨,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全聚德”。
全聚德烤鴨店的創始人是河北冀縣人楊壽山,字全仁。楊壽山小時候,家鄉遭遇了一場大災,他不得已從朋友那里借了些錢,來到京城謀生。起先他在前門外大街那里擺攤,專賣生鴨生雞。
經過幾年精打細算的經營,他手頭有了些許積蓄,于是想到要擴大規模。恰在此時,肉市胡同有一家叫“德聚全”的干果鋪子倒閉了,楊壽山聞訊,立刻把這間店鋪盤了下來,經過一番改造,干果鋪子變成了掛爐烤鴨店,此時是清同治三年(1864)。順便提一句,北京烤鴨在制作技術上主要分為兩大流派: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當時,制作燜爐烤鴨的便宜坊風頭正勁,于是楊壽山另擇一派,用掛爐技術制作烤鴨。
說起“全聚德”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小故事。當初楊壽山盤下“德聚全”這間店鋪后,找了個風水先生來商議起個什么名字。風水先生告訴楊壽山:“這店鋪風水很好,它與周圍形成了八抬大轎的格局。但是晦氣難除,只有將舊字號顛倒過來,才能沖其晦氣,踏上坦途。”聽了這席話,楊壽山很高興,因為“全聚德”這個名字一方面有“以德聚全,以德取財”之意,可以標榜自己做的是良心買賣;另一方面又突出他的字——“全仁”中的“全”,可謂一舉兩得。
全聚德烤鴨采用掛爐明火燒果木的方法烤制,鴨子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填鴨。剛烤出來的鴨子皮質酥脆,肉質鮮嫩,配上荷葉餅、蔥、醬一起食用,口感上佳,回味不盡。如今,全聚德烤鴨作為中華美食的代表已受到世界各國人士的普遍贊譽。
“羊肉誰家嫩,要數東來順。”東來順是一家以涮羊肉為特色的清真飯莊,也是享有盛譽的老字號。
然而,誰也想不到,東來順最早只是個賣粥的小攤子。清朝末年,河北滄縣人丁德山帶著一家老小來到北京東直門外二里莊,每天以挖掘黃土進城售賣為生。光緒二十九年(1903),東華門大街要修馬路,街旁的商販不得不遷到東安門外剛建立的東安市場。丁德山抓住這個機會,準備了些簡單的餐廚用具,便在東安市場擺了個飯攤,每天賣豆汁、蕎麥面扒糕、熟雜面等,后來又多了貼餅子和粥。他的小攤干凈整潔,吸引了很多顧客。不久,他在擺攤的地方蓋起了一個固定的棚子,掛出“東來順粥鋪”的牌子。“東來順”的意思是從東直門外來,生意一帆風順。
1914年,經歷了“北京兵變”而損失慘重的丁德山在原址蓋起了幾間灰瓦房,重新開張,并且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正式經營起了涮羊肉和炒菜。
為了讓羊肉館以一個高起點立足北京,丁德山從原料、調料、技術、管理各方面都精心設計經營,逐漸形成了選料精、刀工細、佐料全、火力旺的特點,確立了自己獨特的火鍋風格和地位。就拿片羊肉來說,東來順的羊肉片每片都四寸長一寸寬,每半斤肉能切約40片。片薄如紙、整齊均勻的肉片碼放在青花瓷碟子中,宛若葵花般美麗。
解放以后,東來順實現公私合營,原有的獨特風味得到保持和發揚。國家領導人常在此設宴招待外國元首和政要。
信遠齋是以經營北京傳統飲料和蜜餞著稱的老字號。
據說清乾隆年間,一位劉姓小販在前門外擺攤售糖果,他有個親戚在皇宮當差,偷偷地把宮內制作飲料的配方告訴了他,劉姓小販依照這個配方制成了桂花酸梅湯出售,很受歡迎,被稱為“清宮異寶”“御制烏梅湯”。到了咸豐年間,小販的后人在東琉璃廠開了兩間鋪面房,正式開始前店后廠、自產自銷的經營,店鋪取名為信遠齋。
信遠齋最有名的桂花酸梅湯,一般來說是從每年的端午節開始做,到七月十五中元節為止。進入盛夏,信遠齋將制作好的桂花酸梅湯冰鎮后出售,冰鎮桂花酸梅湯酸、甜、香、涼,很是爽口,是京城夏季的消暑佳品,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可以想見,炎炎夏日,文人雅士在琉璃廠選購古玩書畫之余,在信遠齋喝一碗冰鎮桂花酸梅湯,該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啊!
光緒朝翰林、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朱益藩對信遠齋的酸梅湯和蜜果脯非常欣賞,曾為之題寫匾額,懸掛在門楣之上。梅蘭芳、尚小云等藝術家也曾光顧信遠齋。
除了酸梅湯,信遠齋的蜜餞、果脯也很出名,用料十分考究,品種有蜜餞紅果、蜜餞海棠、蜜餞杏干等。
解放前夕,信遠齋因經營不善而倒閉。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一些在信遠齋工作的老師傅被請回,繼續做起老本行,消失多年的信遠齋產品又恢復了生產,使我們得以繼續品嘗曾有“宮廷異寶”之稱的酸梅湯和各種蜜餞。
稻香村是北京最早的南味食品店之一。所謂“南味”,就是南方口味,由此可知稻香村是以經營南方風味食品起家的老字號。
清朝末年,南京人郭寶生將自己在家鄉創辦的“稻香村食品店”遷到北京,店址選在前門外觀音寺街。當時,在我國南北各地,很多經營南味食品的店鋪都愿意自稱“稻香村”,這其中還有個傳說。相傳幾百年前的江浙一帶,有一家賣肉食的小店。一天,店里來了位討飯的瘸子,店老板看他殘疾,心生憐憫,不僅給他飯吃,還讓他在店里留宿,并且給他鋪上軟軟的稻草,讓他睡得舒服。第二天,瘸子離店,老板就把他睡過的稻草拿去燒火,卻發現煮出來的肉特別香嫩,后來才知道這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下凡給他送仙草,店老板就給自己的小店起名為“稻香村”,從此生意興隆。其他人為了討喜,也都跟風起了這個名字。
稻香村的糕點咸甜適度、松軟清香,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愛。后來,郭寶生的這家店被安徽人汪榮清買了下來,繼續經營,因為選地好,南方人涌入京城也日漸增多,他的生意也隨之興隆。
后來,稻香村股東之一朱有清撤股,在西單白廟胡同口開了“桂香村”,同時,張森隆在東安市場開了“稻香春”,從而形成京城南味食品店“三足鼎立”的局面。而這三家店的經理或為好友,或為同鄉,或為師生,或曾互助,為了保持友好關系,他們訂立了一個“君子協定”:三家分別在自己所在的南城、西城和東城經營發展,不互相搶生意,這成為北京商業史上一段佳話。
天津的風味小吃有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創始于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今天津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叫高貴友,他父親因為老年得子,為了讓兒子好養活,就給他起了個小名,叫狗子。狗子十四歲的時候在劉家鋪子做小伙計,在師傅們的指點下,他蒸得一手好包子,漸漸有了名聲。
之后他獨立出來,自己開了一家專門賣包子的小吃鋪,起名叫“德聚號”。他家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因此來吃的人特別多,以致狗子忙到顧不上和客人說話,來吃包子的人就打趣說:“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睬。”久而久之,大家都喊順了嘴,就直接喊他“狗不理”,稱他做出來的包子為“狗不理包子”。這貼切的名字一傳十,十傳百,原來的店鋪字號反而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據傳,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的時候,嘗過狗不理包子,并把包子帶入宮中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吃過后說:“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聲名日隆。
狗不理包子用料精細,制作講究,尤其是外形上褶花均勻,每個包子都是十八個褶,色香味形俱全,有“津門老字號,中華第一包”的美譽。
除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外,像上海小籠包、廣東叉燒包、成都鮮肉包、武漢魚香包、宜春大包子、沈陽長樂包、開封灌湯包、新疆烤包、揚州三丁包等,也十分有名,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