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光
曬太陽與南面術
◎ 劉曉光
隆冬臘月的鄉村,不時可見五人一堆、三人一伙的老頭老太,倚著墻根曬太陽。背靠墻根,面南蹲踞,張張溝壑縱橫的老臉溢滿古銅色的陽光,不經意間,某張溝壑簇擁的鼻翼木然地一顫,隨即一聲粗悶沙啞的噴嚏。噴嚏給鼻翼木然的老人帶來了難得的一絲愜意,老人們關于曬暖愜意的記憶,仿佛早春的花香鉆進了每一個凍僵著的鼻孔,于是誘發出接二連三的一片噴嚏。
這是南面取暖的樂趣。
萬物生長靠太陽。取法自然,利用自然,積于南面取暖的人類生活經驗,古人在治理社會政治事務時,也以坐北朝南的姿態為尊。《易·說卦》云:“圣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這里所謂“南面聽天下”就是指帝王的統治。南面稱孤,是一個聽起來謙遜,實際上目空天下四海臣服的字眼。南面術,用當下的話語來說,就是統治方略,或者簡捷直白地說,即政治或政治手腕。
說到政治,通常認為“無為”是老子社會政治哲學的代名詞。其實鼓吹“無為”的,不單單道家,儒家也倡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篇》)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從容安靜而使天下太平,實行“無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莊嚴端正坐北朝南地在朝廷上罷了。而法家商鞅也標榜“無為”,他說:“明賞之猶至于無賞也,明刑之猶至于無刑也,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商君書·賞刑》)修明賞賜、刑罰、教育之道可以達到不用賞賜、刑罰、教育,從而實現無為而治。但不管儒家還是法家,都沒能從根本上倡導和踐行“無為”,孔子的最高政治思想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篇》),法家更是“嚴刑厚賞”,極盡苛酷。只有老子深得“無為”的要義。
老子的“無為”比儒法兩家更徹底,更具有根本性。首先,他的思想基礎是萬物生于無的哲學;其次,他強調統治者要身體力行“無為”之道,從而把“無為”的思想貫穿到整個社會生活中。“不尚賢”“不賞難得之貨”“不見可欲”“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欲”,就是老子實現“為無為,則無不治”的重要舉措。對于“賢”“難得之貨”和“可欲”,老子并不是一概持拒絕詆毀,甚而避忌禁絕的態度,而是承認它們的現實存在和社會需求,只是不倡導、不推崇罷了。這種主張對于極端物欲主義者追求奢靡生活的不良世風,不啻一劑警醒思想的苦口良藥。人類生活的地球和宇宙空間資源有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世人不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物質資料和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無論如何也難以解決,而一個時期或一個朝代的肆意揮霍,勢必造成后世物質資源的稀缺匱竭。
“無為”的哲思,超世絕群者讀出了安貧樂道的逍遙,蠅營狗茍者生出了欺世盜名的詭詐。魏晉名士阮籍深諳此中要義,司馬昭當初看中了他的女兒,想為兒子說親。答應吧,會聲望大損;拒絕呢,有性命之虞。阮籍于是乎大醉六十天,拒親事于不了了之。賣國奸佞秦檜勾結偏安東南的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抗金英雄岳飛,“無為”的哲學給佞臣昏君無中生有地捏造出千古冤案,血淋淋的歷史承載了萬世蒙羞的奇恥大辱。
(作者為冰心獎獲獎作家,現居江蘇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