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桑濱生
中醫藥發展的戰略思考
□ 文/桑濱生
在人類回歸自然的理念驅使下,醫學的發展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我國也把衛生工作“下移”、“前移”作為發展方向,并注重醫學流行病學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老齡化社會”的轉變……
日內瓦閉幕的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國提出的《傳統醫學決議》,更為包括中醫在內的傳統醫學走向世界開啟了一扇大門。在此環境下,中醫藥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八大機遇
一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二是人民群眾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為中醫藥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三是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四是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為中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空間。五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利于中醫藥自主創新優勢的發揮。六是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弘揚中醫藥文化帶來新的活力。七是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符合中醫藥源于自然的行業特點。八是國家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助推中醫藥服務貿易和海外發展。
挑戰與問題
一是面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二是面臨現代科學和醫學技術的雙重作用,一方面促進中醫藥發展,同時又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三是要直面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帶來的沖擊;四是面對現代管理思維模式帶來的影響。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審視自身,中醫藥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對中醫藥發展的認識不足,黨的中醫藥方針政策還沒有得到很好貫徹落實;二是中醫藥資源總量不足,基層發展薄弱,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三是城鄉與區域、國內與國際、中醫藥各領域,特別是中醫與中藥之間發展還不協調、不平衡;四是中醫藥繼承不足、創新不夠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特色優勢淡化,學術發展較緩慢;五是中醫藥人員中醫思維弱化,辨證施治能力不強,基層人才缺乏,高水平人才不足;六是野生中藥資源破壞嚴重,飲片質量下降,中藥產業集中度低,核心競爭力不強;七是管理體制機制不順,職能分散,缺乏統籌。法律制度不健全,未能體現中醫藥特點。
在認清自身之余,我們也應明確中醫藥發展的歷史經驗和規律。即:實踐是中醫藥發展的源泉,文化是中醫藥發展的引領,經典是中醫學發展的根基,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前提,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
發展思路
為實現人人享有中醫藥服務,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總體目標,中醫藥工作當以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中心。以堅持繼承創新、堅持中醫藥發展規律為兩個基本點;以基層發展、人才提升、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四條主線;堅持六位一體,實現“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在國內全面發展,在海外取得重大進展。并實施以下十大工程:優勢培育工程;基層發展工程;健康服務工程;人才提升工程;科技創新工程;中藥種植工程;產業升級工程;文化普及工程;海外拓展工程;信息融入工程。
基層發展戰略:中醫藥起源于基層、發展于基層。在基層,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更容易得到充分發揮,能夠滿足人民群眾養生保健、慢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適應醫學下移、前移的發展趨勢,在基層中醫藥有著廣闊的空間。基層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礎。針對基層中醫醫療資源萎縮的現狀,將中醫藥發展重點向基層轉移,把基層中醫醫療服務做大做強。
人才提升戰略: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根本。針對中醫從業人員基礎理論功底不深、辨證論治能力不強等問題,要在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等各個環節,采取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和培養,增強中醫從業人員的中醫臨床診療能力,提高防治疾病的水平。
科技創新戰略: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針對中醫學術發展緩慢、臨床特色優勢發揮不夠的實際狀況,以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目標,加強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協同攻關,在重大疾病防治和關鍵問題上取得突破,在中醫理論研究上取得進展,提高中醫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產業升級戰略:產業是中醫藥發展的支撐。針對產業集中度低、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的實際現狀,圍繞野生中藥資源保護利用、中藥農業規范化種植、中藥工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問題,推進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產業升級,推進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
策略選擇
增量改革:中醫藥發展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基礎,在保持現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體制機制、資源配置上進行增量改革,符合中醫藥發展的實際,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雙重體制:針對中醫藥發展從傳統到現代的現實,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在中醫醫療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發展、管理方法等方面,堅持傳統發展模式與現代發展模式并存、并舉、并進。實行雙重體制,符合中醫藥發展實際,既有利于中醫藥的保護繼承,又有利于中醫藥創新發展。

分類管理:目前,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機構、人員等模式單一、定位不清,是制約影響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因素。針對中醫藥行業特點和實際,對中醫藥機構、人員、技術、產品,根據不同的性質范圍,進行必要的分類,采取不同的管理辦法,有助于解決中醫藥面臨的困境和難題,有利于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有利于壯大中醫藥發展的資源。
多元發展:在加強公立中醫藥服務體系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大力引進社會資本舉辦中醫醫療、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形成以公立中醫醫院為主體,公有與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公立中醫藥服務體系主要承擔基本醫療服務,非公立中醫藥服務機構承擔起非基本醫療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服務需求。
大力發展中醫醫療服務,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水平。一是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做強做活存量,做大增量。使縣級以上中醫醫院建設成為區域診療中心,基層醫療機構能夠提供基本中醫藥服務。
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大力發展中醫診所和門診部,鼓勵發展連鎖模式。取消區域衛生規劃限制,實行備案制。
三是探索發展醫科產相結合的中醫醫療集團、醫療聯合體、縣鄉一體化、智能醫療服務等新模式。
四是開展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培育、適宜診療技術推廣,加強重大傳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老年病的防治。
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一是大力發展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二是鼓勵中醫醫院開展“治未病”服務;三是培養中醫養生保健人員;四是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技術;五是開發中醫養生保健產品;六是拓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領域(養老、旅游、文化、健康管理等)。
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藥人員專業水平。一是推進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二是完善中醫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三是加強基層中醫藥人員的培養和配置;四是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五是實行中醫從業人員的分類管理。
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實現中醫藥創新驅動發展。一是抓好中醫藥繼承工作;二是推進中醫藥理論、技術、產品、服務創新;三是加強中醫藥創新體系、機制建設;四是推進中醫藥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大力促進中藥全產業鏈發展,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加強中藥野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二是發展中藥材生產,推進規范化種植;三是建設現代中藥工業和商業體系,促進轉型升級;四是鼓勵中醫院內中藥制劑研發,實行傳統劑型備案管理。
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引領中醫藥發展未來。一是樹立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二是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承與保護;三是開展中醫藥知識普及與宣傳;四是開發中醫藥文化產品。
促進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一是加強與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的交流合作;二是擴大中醫藥對外投資,興辦中醫藥機構;三是擴大中醫藥產品貿易出口,提高競爭力;四是拓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國內對外醫療、教學、科研。
綜上所述,我們提出以下5點建議: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國務院成立中醫藥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健全中醫藥管理與監督體制;建立體現中醫藥特點的法律制度;完善中醫藥發展政策與機制,建立長期穩定中醫藥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強中醫藥行業監管,加強宣傳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