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增利 廖佳唯
上海金融學院 201209
在老齡化背景下對社區養老的建議
孫增利 廖佳唯
上海金融學院 201209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的國家行列,而上海市是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因此所帶來的的養老問題十分嚴重。我們通過走訪上海的社區以及周邊省市的社區,通過調研對比,并且再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針對當前上海市的一些不同類型的社區養老模式考察,結合當前上海養老的現狀分析,指出一些不足以及提出一些建議,旨在能完善當今的養老服務體系然后能更好的為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服務。
人口老齡化;養老模式;社區養老;養老服務
根據聯合國的標準,如果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總人數人口達到10%或65歲及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國家的行列了。2013年3月21日,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市統計局聯合發布了最新統計的本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發展信息。(發布數據來源于《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調查制度》)據最新統計,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戶籍總人口1426.93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萬人,占總人口的25.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萬人,占總人口的17.2%。

表1 上海老年人口年齡構成(2012)
根據數據分析可知,上海老年人口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十二五”時期,上海戶籍的老年人口還將平均每年增加20多萬。到2015年,上海的老年人口比重將接近30%。如此嚴重的老齡化會帶來很多社會上的問題,會增加國家對醫療衛生上的支出;另外,老齡人口的占比增多意味著勞動力占比的減少,這將會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更為顯著的是養老所帶來的護工流動性強,醫護人員工資低,醫療設備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
在中國整個老齡化的背景下,重點探索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上海的養老格局模式,并且重點解決當下上海目前養老格局中出現的問題。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找到當期上海養老格局中出現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在和指導老師的溝通交流和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望能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能更好的為生活在上海養老服務機構的老人服務,從而讓他們安享晚年。
我們文章的行文結構為:先分析上海目前的養老現狀,對目前的養老格局進行了分析闡述,再是重點講述目前現存的這些養老格局出現的問題,從整個機構的模式再細節到某個具體的問題,我們一層一層的講述。最后,針對每個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
(一)上海養老格局
在“十一五”期間,上海養老格局概括為“9073”,即90%的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的老人,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的老人在機構養老。90%在家庭養老,街道或居委會為老人建活動室或活動場所,配備適合老人活動的各種器械,開辦各種電腦班、鋼琴班、書法班等。上海現已建有各類老年活動室近5000家,在郊區農村計劃再建300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對老人的關注隨之而降低,再加上老年人易發生腦血栓,心絞痛,心梗等一系列突發性疾病,搶救不及時就會有生命危險,機構養老能更好的預防這些突發狀況,能夠給老人專業護理,機構養老市場需求很大,處上升趨勢。
(二)家庭養老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家庭養老。但由于計劃生育的政策,現在很多家庭面臨著4+2+1的家庭結構模式。從2013年起,上海市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將為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處境最值得關注的是“失獨戶”,目前上海失獨家庭7000多戶,傷殘家庭1600多戶。在面對著高額的醫療費用以及日漸增加的生活壓力面前,僅僅靠家庭養老模式已不是長久之計,更不利于社會的長期發展。
(三)上海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就是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大部分子女因為工作或者是要照顧自己孩子等等原因,不能長時間來照顧自己的父母,而老年人又是一個容易突發急性病的群體,如果搶救不及時就會有生命的危險,所以子女白天把自己的父母送到社區養老機構,由那里專業的人員進行照顧,晚上自己在接回家。但目前社區養老機構較少,專業程度較低,老人平時的活動大多是靜態的,很容易讓身體機能下降,不利于老人的身體健康。
(一)相應的養老設施還未跟上養老化的速度
在醫療設備上,約20%的機構沒有配備基礎救助設施,80%以上的機構在緊急救助情況發生時,需要到外界調配車輛;60%以上的機構沒有和當地醫院建立綠色通道,難以保證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救治。民辦養老機構配備的養老服務人員數量嚴重不足,與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的老年人與服務人員配置比例差距較大。
(二)養老行業面臨著專業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匱乏
很多醫護人員并沒有專業的醫護背景,僅是通過幾天的緊急培訓就持證上崗了。而他們的高強度工作和低廉的工資待遇以及處于下級的社會地位形成了鮮明對比,導致社區護工流動性很大,所以不利于社區人員管理,也加大了老年人的生活適應難度;并且很多社區面臨著“護工荒”的問題。另外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照顧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大部分是五十歲左右的阿姨,他們更是沒有什么相關專業知識和掌握處理老年人發生意外情況的緊急措施,多數社區并沒有專門的醫療機構,且沒有和周邊醫院簽訂合作協議,例如每月定期的檢查身體或者是社區老人的綠色通道。
(三)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提供不足
老人平時只能在社區里,其活動場所十分有限,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是不允許出去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老年人的自由,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發展。而在社區中大部分老年人娛樂方式就是打牌以及看電視,活動內容十分單調,對老人的精神關懷遠遠不夠。而相比于國外如美國來說,他們國家所提供的的日常活動則就豐富多彩了。有專屬電視頻道、廣播節目、報紙雜志,設有健身房、影劇院、網球場、舞廳、游戲室、老齡大學、圖書館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
(一)深化“9073”養老服務格局

表3 主要年份養老服務
資料來源:上海統計年鑒(2013)
根據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所提供的的各種養老機構是不能滿足目前上海龐大的老年人的數量要求,我們在強調社區養老的作用。由于計劃生育的政策,導致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夫妻二人很難承擔起照顧四位老年人的責任,因此,如今的年邁老年人很難回歸到過去的家庭養老中去。
主要方式是讓社區居委會進行本小區的調查,確定需要照顧的老人人數和需要的服務。例如需要有人上門進行打掃衛生,上門送老年餐等等。之后進行人員的招募與培訓,隨后確定一個小區為中心服務點,保證這個小區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附近的幾個小區進行服務,在這個中心服務小區建立食堂,辦公地點,可以覆蓋到其他幾個小區,達到效率原則,節約成本。
社區養老服務工作者涵蓋人員應該廣泛,不僅僅是專業的服務人員,還要有家屬、志愿者等,要充分運用社會資源。發展社區養老資金應該多元化,不僅是政府的財政支持,還要有慈善機構的捐助、社會捐助、企事單位的大力支持。養老服務內容應該多元化,包括生活照料、物質幫助、心理支持、整體關懷等多個方面。
讓盡可能多的老人進行社區養老。養老院主要照顧的是生活不能自理,沒有經濟來源的孤寡老人,例如生活可以自理,行動方便,意識清醒的老人則進行社區養老,這樣大大減少養老機構的壓力。
(二)完善管理水平
上海市人大召開“2013年立法工作會議暨五年立法規劃編制工作動員會”。作為今年頗受關注的民生類立法計劃,《上海市養老機構服務和管理條例》(暫定名)將于2013年11月份進行執行,讓養老院更好的發展,最終使養老院內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并有執業醫師、護士24小時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及針灸、推拿、理療、康復等,醫護人員服務到床前,讓老人可以安享晚年。另外,要相應建立一套完善的養老護理培訓基地,對入職工作的養老護理人員以及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還可以對保姆市場上的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從而為那些專業養老機構提高充足的后備人員。此外,要相應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而弊端也不斷出現,相應的糾紛事件也呈增長趨勢。這就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養老服務機構的操作,并且大家在處理糾紛時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盡最大努力維護相關者的利益,促進養老服務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三)降低社區護工流動性
1.提高護工的待遇水平。國家可以以立法的形式進行護工工齡的確定,工作滿5到10年可以在退休后每月多領300元的養老金,或者是享受醫療的補助,在看病時可以享受比一般人高的醫療待遇。通過這樣一些政策可以提高護工在社會中的地位,從而降低護工的流動性。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關注護工的一份子,使護工的群體壯大,年齡結構趨向合理化。
2.定期對護工進行績效考核。可以采取老人對護工的打分制度,對高分者進行薪資或者其他方面的獎勵,而對不合格者進行談話教育,若屢犯不該者,則應該給與開除。另外,要定期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加強對專業化服務隊伍的建設。這樣做的好處時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競爭機制,則增加了護工為老人的服務熱情;另一方面,形成了老人和護工的一條關系鏈,增加了他們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單獨的個體。讓他們之間形成感情的樞紐,讓護工愿意在這里為老人服務,從而減少他們的流動性。這會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四)完善法律
要想促進社區養老的健全發展,我們得進一步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完善的法律能為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法律在社區養老服務中起到基礎指導作用。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相關的法律、政策相對滯后,目前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等政策和意見。但沒有出臺統一的鼓勵扶持社區養老發展的政策法規,也缺乏管理監督國家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制度,導致目前全國各地各環節存在難以實現統一、組織的現象。因此應盡快修訂相關立法,用法律制度推進和保障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
[1]唐悅艷.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模式調研報告.民營科技2013年第一期.
[2]陳元剛,謝金桃,王牧.我國社會養老研究文獻綜述.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3卷第九期, 2009(9).
[3]2011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公報.
[4]鄭杭生等.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謝美娥.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3.
[6]朱佩蘭.安老與社會工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7]李建新.國際比較中的中國人口老齡化變動特征.學海,2005(6).
[8]梅陳玉嬋等.老年學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9]田凱.當前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0(6).
[10]人民網.2013-5-2.
[11]關信平,趙婷婷.當前城市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中的問題及相關政策分析.社會保障制度,2013(1).
[12]張衛國.美國養老社區研究.社會保障制度,2013(1).
[13]張乃仁.社會化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研究綜述,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