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靜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300204)
漢字的改革及存亡問題一直牽動著中國人敏銳的神經。最近,由央視推出的暑期特別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河南衛視主打的漢字文化節目《漢字英雄》在眾多的綜藝類節目中脫穎而出。這類節目的“走紅”再一次引起了不少網友和各界人士對漢字存亡問題的大討論:手寫漢字離我們越來越遠真的意味著漢字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計算機時代到來時就曾有人預言漢字難以進入計算機系統,拼音將逐漸取代漢字,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系統”的發明讓這種說法不攻自破了,時間也做出了最好的證明。但是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上,成人組無論是對常用字還是生僻字的正確書寫率都極低。這無疑是數字化時代所帶來的“惡果”,“無紙化辦公”、“智能拼音輸入法”都對手寫漢字構成了不小的沖擊。但提筆忘字、寫字難看、常用字不會寫的“漢字危機”不會導致漢字的消亡。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文字具有聲音符號所不具備的特有“威望”。正如索緒爾在其《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指出的一樣:“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現前者。…書寫的詞常跟它所表現的口說的詞緊密地混在一起,結果篡奪了主要的作用;人們終于把聲音符號的代表看得和這符號本身一樣重要或比它更加重要。”①那么,文字為什么具有如此的“威望”呢?
根據索緒爾的觀點,一方面,語言作為一個系統,那么某種語言的所有使用者就必須遵守該系統的法規,比如字典、語法或正字法,它們就時時刻刻在規范著某種語言的使用者,而這些法規本身恰恰就是成文的規定。因此,文字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漢語的使用也同樣如此。現如今,全球有大約十幾億人在使用漢語,從古到今出版發行的漢語字典、詞典層出不窮,國家和教育部門也十分注重對漢語和漢字的規范化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確定了漢字作為中國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由此可見漢字的地位不是隨便可以動搖的。除此之外,中國正在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各項法律制度將逐步完善起來,各行各業已經或終將建立維護本行業正常秩序的規章制度,而這些法律法規最終都必須落實在漢字上,否則就失去了其威懾力,我們也將無法可依、無規章制度可循,社會秩序也就無從談起。從這一點上來看,只要中國沒有走向滅亡,中國的社會沒有倒退發展,那么漢字的生命力就會一直延續下去,絕不會輕易被淹沒在歷史的漩渦中。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文字表現為視覺形象,這要比聽覺形象更容易為人所掌握,而且更持久、更穩固。因此文字作為語言的表現者,其一旦產生就會隨著語言的使用而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只要語言還被人們所使用,那么它的文字就不會輕易滅亡。對于漢語和漢字來說更是如此。作為使用時間最長的唯一的表意文字,漢字已經走過了五千多年的風雨歲月,歷經朝代的變遷、更迭,卻一直保持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就是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大力推廣漢語的同時,中國的不斷強大帶來了“漢語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和使用漢語,他們想通過學習漢語來了解中國的國情,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那么只要漢語還被人們所使用,漢字就不會輕易消亡,而隨時代改變的只是漢字傳播和傳承方式而已。
“文化是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與傳授的成果,有聲語言的可憐的歷時效應和共時效應都無法完成這一人類的偉大任務。所以,只有文字才是文化的基礎和載體。”②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和載體。《辭海》就將文字解釋為:“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擴大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的文化工具,對人類文明的促進起很大作用。”漢字對中國文化的促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最主要的基礎”。③歷經五千多年的積淀,中華民族擁有著最獨特、最燦爛的文明,經歷了無數次的歷史變遷,漢字使中華文明在傳承過程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從未間斷,其中漢字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在中國文化中,除了詩詞歌賦意外,書法、對聯、燈謎、酒令等等都是中國所獨有的藝術形式,而這些文化的傳承是與漢字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了漢字,中華文明也將黯然失色。瑞典著名漢字學家也曾指出:“中國人拋棄漢字之日,就是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基礎之時”。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漢字對于中國的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何等重要的作用。此外,漢字“…是一種傳遞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打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金鑰匙,它是掌握和運用這種文化的唯一不可或缺的工具”。④的確,文字是獲取和傳遞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比如,對中國歷史的記載,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通過漢字來實現。更重要的是,在中華文明傳承的浩瀚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反映古代軍事、文學、哲學、道德、數學還是天文成就的書籍,還是反映近當代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現狀的相關資料,主要都是通過漢字記載的。那么要想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文明,那么漢字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介都不能取代的。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人數最多的表意文字,它所承載的中華文明曾在世界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四大文明古國所使用文字中唯一存活下來的。相反,其它三個文明古國的文明及文字早已隨著外來侵略者和外來文明的入侵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外族入侵史。宋朝末期,蒙古族入侵中原建立了元朝并成為主要的統治者;明末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后統治了中國將近三百年的時間,但是這兩次外族入侵沒有動搖漢文化和漢字的地位。不僅如此,滿族入關之后被漢文化所折服,并逐步漢化,從幾代皇帝的書法造詣上就可以看出滿人對漢字的崇拜程度。而到了清朝末期,中華民族嚴重落后于西方,為了效仿西方的先進制度,就曾有許多進步人士提議舍棄漢字而使用拼音文字。但中華文明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已經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了。最終,該提議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類社會步入計算機時代,漢字在輸入計算機、檢索和編程方面遇到了巨大的瓶頸,這給漢字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多人對漢字產生質疑,“計算機將成為漢字的墳墓”、“漢字將被拼音文字所淘汰”、“漢字無法進入計算機”等說法屢見不鮮,一時間,漢字成為眾矢之的。但很快,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再一次向世人證明漢字的生命力是堅不可摧的。
如今,隨著計算機、手機的不斷普及,各種聊天軟件、電子郵件、手機短信代替了手寫書信,學生撰寫論文、作家創作都可以通過計算機輕松解決,“無紙化辦公”更是司空見慣。大部分現代人換上了“電腦失寫癥”,對手寫漢字越來越陌生。漢字再次面臨危機,但我們大可不必為漢字的命運擔憂。漢字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不用手寫,并不代表漢字就會消失。在信息化時代,各種先進的科技手段反而豐富了漢字傳播的途徑,單一的手寫漢字傳播方式已不再適應時代潮流。事實已經證明,漢字從其誕生開始就一直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但這些決不能成為我們握著鼠標就忘了筆桿、忽視漢字結構和書寫方法的理由。
自倉頡造字起,漢字就與中華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與傳統文化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以浩瀚廣博不斷抒寫著不朽的華夏傳奇,以雋逸靈秀展示著不屈的民族精神。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載體,漢字為華夏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它也必將以其健壯的骨骼繼續屹立不倒。事實證明,漢字的生命力一直都存在。手寫漢字的危機不會帶來漢字的失傳,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傳承和發揚中華文明應該從寫好每一個漢字開始,這需要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共同努力。“橫平豎直寫字”,“堂堂正正做人”,保護好漢字和中國文化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①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第47頁.
②畢可生.漢字的社會學研究[J],漢字文化,1993(02).
③畢可生.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漢字社會學[J],蘭州大學學報,1996(02).
④畢可生.漢字的社會學研究[J],漢字文化,1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