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華,白鵬,鄭麗,王永
(哈爾濱體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8)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市場化趨勢,高校畢業生資源配置機制已經完全轉向了市場配置[1],市場在為大學生提供適合其自身發展的職業和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國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正逐年增長,而社會上的有效需求則滯后于畢業生數量的增長,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經被社會所公認,尤其是在現階段受全球金融危機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并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影響到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還影響到國家經濟的建設和社會的和諧,因此,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受到了政府、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
大學生就業是指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并完成后,根據自身個體特點和環境變化等因素,尋找適合其自身發展要求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工作崗位的過程。大學生就業過程可以實現大學生轉變為職業人,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同時,也是使大學生實現其個人價值的重要環節。
大學生就業觀是指大學生這一就業主體對就業相關方面目的的根本認識和態度,具體包括就業的意義、方式和空間等。大學生的就業觀受到多種情況的因素的制約,具體主要有國家因素、用人單位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等,因此,大學生就業觀還具有相對整體性和相對局部性的特征[3]。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大學生自身方面:比較積極的方面是,隨著嚴峻就業形勢的挑戰,大學生的競爭和風險意識顯著提高、職業流動意識增強、自我肯定意識濃厚、為了實現其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渴望實現自我的高層次需求也逐步凸顯出來。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大學生就業方面的不足之處,如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偏高、不愿去基層服務、對當前就業形勢比較悲觀、因缺乏人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目標模糊、誠信意識薄弱、在求職中缺乏自信、依賴性強等等。
社會方面:社會的就業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各行業失業的人口數增多;用人單位對“名牌效應”的喜好,使得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占據就業市場,而一般院校、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就業難;學歷層次性差異明顯,專科生就業困難;家庭背景會影響到就業,使得貧困生就業困難;性別歧視嚴重,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由地域性差異而造成的欠發達地區難以吸納畢業生等等問題。
將當前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主要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具體為:
國家人事部統計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約有1500萬國企員工面臨下崗,而年度新增城鎮勞動力又達900萬之多,農村剩余勞動力也達到1.49億,尤其是隨著近些年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的精簡,這些都將給就業市場帶來巨大的壓力。
此外,還存在其他方面的社會原因,主要是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和市場經濟自發調節的負面效應,如報考時熱衷于熱門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意向大多定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好單位等,都會造成不協調。此外,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缺乏法律約束,就業秩序混亂,就業渠道不夠暢通等,而時下社會總體就業形勢也是不容樂觀的。
高校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不夠重視,體現在高校對大學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培養上缺乏系統性的設計和較為明確的目標,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有效載體即學生社團的扶持力度不夠。
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化要求必須把大學生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這就要求學科專業設置要尊重市場規律,不能使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嚴重脫離。此外,高校還存在高等教育規模逐步擴大,學校基本建設與“擴招”需求不匹配,就業指導渠道和信息獲取不暢通而影響學生就業機會等問題。
用人單位一直沒有改變其招聘觀念,不是以自己實際的需求來招人,而是追求高學歷和重點院校,沒能給普通高校畢業學生機會來驗證他們的能力,不能真正做到人力資源使用的最優化。或者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要求有工作經驗,或在招聘時限制性地對崗位所招人員要求必須是男性或者女性。
主要體現在家長仍持有老觀念,對職業地位的期望過高,不肯讓畢業生放下架子,以低姿態走入社會,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發展的機會。對區域選擇也給孩子定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此外,一些家長不注重單位是否適合并有利于畢業生發展,只一味的追求高工資和高待遇,這也會使一部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造成就業率下降。
自身綜合素質偏低,尤其是90后的獨生子女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適應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以致其對就業市場無所適從。大學畢業生中也存在就業準備不足的現象以及存在職業意識淡薄、自卑自棄、依賴等方面的不良心理狀態。此外,當今大學生的擇業觀存在偏差、就業理念滯后、存在不良的擇業心理、缺乏獨立能力以及團隊意識等,這都要求畢業生要提高其綜合素質,以適應找工作的需要。
要想較好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社會、高校以及學生個人必須要共同努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通過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不斷創新觀念等方式方法不斷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4]。
(1)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在適應市場需要的前提下,對高校辦學模式進行改革,以保證畢業生總體供應和需求結構的平衡;在通過市場調查及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設置專業,具備由基礎、專業、綜合、發展四個層次構成的科學的課程體系,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宗旨突出高校的辦學特色,根據現代科技發展的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進行專業調整,以突出學科的專業特色,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在適當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和學科建設、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師素質的基礎上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期找工作的需要。
(2)實現就業工作的制度化
要想順利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就要具有規范的制度,就業的制度化水平可以作為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是否得當的衡量標準。教育部《關于做好200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嚴格制定一系列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
(3)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新體系
對待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要發揮國家和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制定相應的戰略性決策,從而形成權威的政策導向體系。
(4)建立就業市場機制
制定一系列解決就業市場秩序混亂、制度不健全等問題的措施,通過宏觀調控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機制。如完善各省市人才市場和就業市場并對其依法進行嚴格的管理,此外還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畢業生信息和招聘單位信息的數據庫,建立促進學生和用人單位交流的平臺。
(1)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的模式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和社會體制的轉變,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知識文化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加以改革以適應社會形勢和愈加強烈的職業的流動性。高校應當根據現階段國家和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態,調整其專業的設置形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發展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機制
建立全員化、系統化、全程性的就業指導工作機制;加強改進原有的就業指導方法,轉變就業指導職能;通過開展合作教育[5]、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因材施教的規劃設計大學生的職業生涯、通過與企業聯合建立大學生社會實習基地等方式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培訓途徑;建立形成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新文化,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根據新的社會需求而調整培養的目標、為學生營造創業環境、創業條件、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等。
(3)完善大學生就業的服務系統
首先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信息系統的建設,使網絡信息系統能夠真正起到“媒介”的作用,保證就業信息渠道的暢通,為學生服務;其次,通過建立校友追蹤庫、建立校友顧問委員會等,發揮“關系營銷”優勢,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收集就業信息,拓寬就業信息渠道。
(4)指導大學生轉變并樹立新的就業觀念
指導大學畢業生轉變其就業觀念以適應現代激烈的就業競爭,實現其從“精英”向“大眾”的改變、從“城市”向“基層”的轉變、從“公有”單位向“非公有”單位轉變、從“專業對口”向“通用人才”的轉變[6]和從“打工”向“創業”的轉變。為大學生樹立國家需要同個人發展相結合的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民營企業大有作為的觀念、自主創業光榮的觀念和艱苦創業厚積薄發的觀念。
大學生要樹立現代就業觀,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要求在大學學習期間,大學生在重視自身專業課學習的同時,要積極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組織管理、社會適應、團隊協作、決策、開拓創新和競爭等方面的能力[7],同時還必須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條件來培養自己的自主創業意識。
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對大學生的就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用人單位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優化其人員配置結構,達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實現用人單位最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用人單位也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大學在科研和技術上支持用人單位,用人單位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建立校企之間在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上的協作運行機制。
大學生就業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對于當前的社會情況,要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在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首先重塑職業中介機構的正面形象;其次加大力度整合并扶持優勢職業中介機構,使其做大做強,更好的為大學生就業服務;此外,還應加強中介機構與大學的聯系,只有各方面共同參與,才能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得到根本、有效地緩解和最后的解決。
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是一項長期而又任重道遠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講,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將直接影響整個社會就業的轉變。首先是觀念的轉變,這是非常困難的,觀念轉變會使學生的行動、實踐直接地發生轉變,即所謂的“思想引導行動”。要想讓大學生在就業、創業的實踐中實現其自身價值、以服務于社會及國家作為其擇業的最重要標準,首先就要讓大學生的思想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大學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同時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有力資源。要想實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充分解決就業問題,只有充分調動各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并通過政府、社會、高校和學生的緊密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機制,開創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1].呂朋林.不對稱信息下大學生擇業問題的博弈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06.
[2].趙宏斌,陳平水.我國經濟轉型期大學畢業生失業狀況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3].羅三桂.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觀[J].現代大學教育,2005(3).
[4].魏森安.大學生擇業現狀及其社會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
[5].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學生就業及其啟示[J].學習月刊,2005,(4).
[6].岳昌君,丁小浩.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學報,2004,28(2).
[7].涂思義.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