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江
(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中學,浙江紹興312000)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形式共同合作學習,系統化的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種種動態因素穿插加以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在國家新課標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極為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把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許多國家中小組合作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和方略,由于其實際效果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1、能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新課標中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與其他學科相比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布置完問題或者任務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進行巡視指導,幫助和糾正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來進行自我的學習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基和計算機操作差異很大,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學習時要從零開始,相反有的學生很早接觸計算機,對信息技術包含的知識和技能都有了很深的認識。認知能力、情感需要和基礎知識技能等各方面因素導致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和多個教育層次,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將基礎不一的學生分在同一組內,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既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同時減輕了老師的壓力,還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求知欲。以小組為單位,每個組員都對這個小組產生了一個責任和擔當,組員對自己的小組負責,對自己的同伴產生關心,這都是以知識的交流作為溝通的。信息技術學習的內容就是舊知識與新知識的相互聯系。小組合作學習避免了學生過度擔心自己一個人無法解答的尷尬局面,能積極地幫助組內其他成員,學習氣氛顯得輕松、活潑而又團結互助。學生明白,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這樣把小組成員緊緊凝聚起來,增強了團隊意識,相應的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好。
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勵,從而促成他們形成一個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使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集體中心意識,增強學生捍衛集體榮譽而學習的強烈動機,這種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3、能和信息技術課程互為補充
小組合作學習倡導的是一種“積極互賴、分工合作、人人盡責、同時互動”的學習模式。信息技術課堂上經常要求學生準備和收集各種資料,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得小組中的每位學生能夠共享圖片和文字等許多學習素材,共同培養正確學習動機和技能,樹立獨創的思維與見解,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利用組間異質、互補的特點不斷彌補學生之間的巨大差異,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互相監督管理、激勵促進的特點優化了課堂秩序,有助于教師對課堂紀律的有序性進行合理監控。能夠很好地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人際交流技能和小組協作技能。
4、能激發鍛煉學生操作能力
課堂上當學生完成一些具體的任務,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只介紹一些基本的操作,剩余的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完成小組任務過程中探索驗證。比如在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圖文并茂更清晰》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插入自選圖形,并進行排列和組合,我先講解了插入自選圖形的方法,學生由于初次接觸,會感覺陌生,但是純粹的圖形插入,掌握之后馬上會感覺單一無聊,因此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給他們一些主題:動物幾何圖形拼出作品。當學生已掌握基本方法時,對如何設計讓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過程中自己去體會,這樣做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并逐漸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合作學習有多種組織形式,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和信息技術的特點,采用了鄰桌合作、立場式合作和學生自由組合等三種形式。
1、鄰桌合作
按正常的座次,將座位鄰近的學生組成合作小組,每組4人左右,這種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需要將學生分出層次,可減少學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礙,且課堂上無需重新調整座位,操作比較簡單。
2、立場式合作
組建是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所謂“組內異質”,是指合作學習小組在結構上體現班級的縮影,學生按性別、學生成績、個性特點、家庭和社會背景、守紀狀況等方面的合理差異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組間同質”是指各小組的總體水平要基本一致,從而保證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賽。
3、自由組合合作
每一個學生在班集體中總有幾個性格合的來,志同道合的同學,他們總喜歡在一起做事。讓學生根據他們自己意愿,每4-5人為一組,讓他們自己推薦1人組長,這種小組合作,由于是他們自己組合的,有較高的凝聚力,而且組長也比較容易管理,完成任務往往能事半功倍。
在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創作活動中,明確的分工與和諧的合作,使每一個組員都能積極投入、發揮作用。經過合作學習,不少學生還擁有了自己的“強項”。為了便于合作與交流,可根據學生的專長和他們所選的主題內容,在原有分組的基礎上對各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同一組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如奧運會、多彩貴州等);每組的各個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如有人擅長信息搜索與下載,有人擅長Word排版,有人擅長美化設計等),由組長負責組內協調和組間交流。
1、因材施教,解決了學生“不夠吃”“吃不飽”的問題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的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這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教學的深度、廣度、速度要適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正確對待個別差異,善于發現和培養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認清他們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對學困生,要積極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對他們分層要求,以“補偏求弊”。我在縣級公開課,浙教版七年級上冊信息技術第十三課《創建數據表格》的課堂中,第一部分內容是初識EXCEL,由于大多數學生是第一次接觸EXCEL軟件,而這塊內容里要識記的內容有特別多,如:單元格地址、工作表、工作簿、行、列、標題欄、菜單欄…………,如果一一講解那這堂課的教學任務將無法完成,采用了小組合作,由于一組中總有個別學生已有接觸或掌握的比較快,可以讓他們對組員進行個別講解,比教師一個人講解效果要好的多,尤其是其中有一個小組還懂得了單元格絕對地址與相對地址的區別,這一點讓我和聽課的老師感到很意外。
2、教師能更好駕馭課堂,因地制宜布置任務
現行社會的競爭越來越積激烈,教師這個職業也一樣,教師比武,評職稱等還有各種各樣的評比活動等等,大都采用借班上課,老師和學生的初次接觸,往往會使課堂一片沉寂,而開展小組合作,會使課堂氣氛活躍。我在一次優質課評比中上的是七年級第八課《封面設計》,一開始學生就是聽,不敢發言,于是我將學生按鄰桌合作的方式進行小組合作,讓每一小組完成一個作品,讓他們一名同學先來講如何插入圖片和文本框,提示同學操作方法,進行比賽前的熱身運動,一名同學來當小老師演示本組的學習結果,并進行講解,一名同學負責組織教學。最后采取同學自評、互評結合老師評價,進行的異常激烈。同學們有序合作,各小組爭先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一個個漂亮的封面作品隨著下課鈴聲產生了,課間,同學們仍沉浸在剛才的興奮與喜悅中。
“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實踐,大致上可以說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教學條件及人為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還有一點遺憾和不足。
1、時機不恰當。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沒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結果由于時機不當,收效甚微。
解決策略:選擇適當的時機,不要追求形式,并且根據不同的課堂選擇不同的合作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帶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對象或任務,把學生領進“最近發展區”。合作學習的“問題”,可以是教師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設計的探究性、發散性、矛盾性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在質疑問難中主動提出的問題,但一節課中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次數和時間,防止隨意性與形式化。
2、規則不明。教師往往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討論,教室里馬上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卻“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有的小組借機會閑聊、說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和具體任務,“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解決策略: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組員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可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提示員各一名。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精髓是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3、評價不全面。開展小組合作后常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性的匯報交流,但小組代表一站起來發言就是“我認為……”、“我覺得……”代表的往往是自己個人的意見。教師對小組匯報的評價也常常是“你說得真好!”、“你的見解真不錯”。顯然,學生的不正確的發言方式是由教師的不科學的評價造成的。教師很少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參與程度以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進行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這種不公正、不全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不可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解決策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和獎勵方式。評價的主體要多樣,有教師評價,也有學生評價。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建立了團隊意識,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總之,有實效性的合作學習,能把一個有限的課堂變為人人參與的無限空間,同時有利于尊重學生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是一種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教與學形式。相信只要我們心系學生,情寄課堂,就一定能探求到有效合作學習強有力的支撐點,一定能贏來“華而又實”的信息技術新課堂。
[1]朱彩蘭,李文光.新課程視野下的信息技術教學[J].信息技術教育,2007,
[2]王吉慶主編.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