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李滿元
ICU患者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耐藥分析
王欣 李滿元
目的探究從ICU患者分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并檢測其耐藥情況。方法收集ICU病房里院源性感染患者體內的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通過微稀釋法對其進行五種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結果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最高的是阿米卡星(53.3%), 其次是頭孢他啶(43.3%)。陰溝腸桿菌對頭孢他啶的耐藥率是16.7%。銅綠假單胞菌中有18例(60%)是多重耐藥, 陰溝腸桿菌則沒有多重耐藥。結論ICU病房患者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重耐藥率比較顯著, 可能給患者帶來危害, 因此應采取措施預防醫院感染。同時應該建立評價ICU病房細菌耐藥的新模式。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
醫院獲得性感染可能導致嚴重患病, 過度消耗醫療費用甚至死亡。ICU病房的患者患院源性感染的概率是普通病房的5~7倍[1]。革蘭陰性菌是導致院源性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死亡率是20%~30%[2]。銅綠假單胞菌又是其中最常見的菌種。全世界范圍內多重耐藥越來越普遍[3], 其機制主要是基因突變和基因傳導, 并能夠在細菌之間迅速擴散。細菌多重耐藥會帶來嚴重后果, 導致高死亡率, 因此迫切需要獲得關于耐藥模式的數據, 從而指導臨床醫生有效治療, 縮短這些多重耐藥菌在體內停留時間。本實驗的目的就是從ICU病房患者體內分離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并探究它們的耐藥特點。
1.1材料 收集2011~2012年ICU病房患者尿液和痰液。標本采集是在患者入院48 h后進行的。任何近期有感染病史或疑似感染的病例應剔除。為了獲得單克隆菌落, 把標本種在一種培養基上(Merk, Germany), 然后37℃孵育24 h。革蘭染色以及生化實驗進行鑒定。
1.2抗生素敏感試驗 采用微稀釋法進行抗生素敏感性(CLSI 2010 M02-A9)實驗, 根據最小抑菌濃度將其分為敏感、中介、耐藥。額外信息包括年齡, 標本類型和入院原因(手術或非手術)是通過問卷獲得。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是用SPSS20.0來分析的。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本研究人群結構特點 30例銅綠假單胞菌有18例是多重耐藥, 陰溝腸桿菌中沒有發現多重耐藥。患者住院原因(手術或非手術)可能與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重耐藥有關(P=0.004)。見表1。
表1人群結構特點

表1人群結構特點
變量敏感耐藥(MDR)P年齡58.41±18.557±21.40.68男6 8 0.56 10住院時間52.6±36.746.6±410.843尿7 9 0.51女6痰5 9手術730.004非手術515
2.2銅綠假單胞菌主要對阿米卡星、頭孢他啶、頭孢吡肟、亞胺培南和環丙沙星耐藥率分別是53.3%、43.3%、40.0%、40.0%和33.3%。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的耐藥和中介耐藥率分別是26.6%和53.3%。陰溝腸桿菌對本實驗的抗生素較敏感, 對頭孢他啶、頭孢吡肟、亞胺培南和環丙沙星的耐藥率分別是16.7%、13.3%、6.7%和6.7%, 對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最有效的抗生素是環丙沙星和阿米卡星。ICU病房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耐藥特點, 見表2。

表2ICU病房銅綠假單胞菌和陰溝腸桿菌耐藥特點(n, %)
多重耐藥的出現是一件全球比較關注的重大問題。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隨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本實驗研究結果發現銅綠假單胞菌比陰溝腸桿菌更易對抗素敏感。
另外, 銅綠假單胞菌對抗生素的耐藥越來越流行, 例如,銅綠假單胞菌對最有效的抗生素阿米卡星的耐藥率是53.3%,遠遠超過了今年在ICU病房得到的結果46.2%。這一結果與印度報道的71%的耐藥率也不同[4]。陰溝腸桿菌對阿米卡星的耐藥率也不盡相同, 耐藥率在36%~100%中變化而作者的實驗中的耐藥率是6.7%。
本實驗表明60%的銅綠假單胞菌是多重耐藥, 而陰溝腸桿菌中沒有出現多重耐藥, 這一耐藥率顯著高于之前研究得出的耐藥率(42.3%和16%)。然而本次研究發現耐藥和住院原因(手術和非手術)顯著相關(P=0.004), 但是與年齡性別,樣本來源以及住院時間長短沒有關系。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的一些研究報道類似。這次試驗結果與前人報道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區細菌耐藥機制不一致, 以及不同地區的用藥政策衛生措施不同。事實上, 全世界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不同醫院耐藥流行趨勢和耐藥機制不盡相同。雖然本實驗得到一些有用的實驗結果, 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是標本量不足, 其次本次試驗只考慮兩種病源細菌的耐藥情況。
總之, 考慮到ICU病房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重耐藥會帶來嚴重后果, 采取嚴格的防御多重耐藥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 Gunseren F, Mamikoglu L, Ozturk S, et al.A surveillance study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eight hospitals in Turkey.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9(43):373-378.
[2] Najafi N, Alikhani A, Babamahmoudi F, et al.Increased cefepime MIC for enterobacteriacae clinical isolates.Caspian J Intern Med, 2013(4):654-657.
[3] Nikokar I, Tishayar A, Flakiyan Z, et al.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frequency of class 1 integrons amo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burn patients in Guilan, Iran.Iran J Microbiol, 2013(5): 36-41.
[4] Kouchaksaraei FM, Shahbandashti EF, Molana Z, et al.Molecular detection of integrin genes and patter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intensivecare unit, Shahid Beheshti Hospital, Northern of Iran.IJMCM, 2012(1):209-216.
2014-06-05]
113000 撫順市第四醫院遼寧撫順(王欣);錦州市婦嬰醫院(李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