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紅 陳梅芳 盧志英 梁燕玲 莫華龍 廖華標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時機與并發癥的分析及護理
譚志紅 陳梅芳 盧志英 梁燕玲 莫華龍 廖華標
目的探討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的腸內營養時機及并發癥的護理措施。方法156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78例)采取傳統營養支持和護理, 觀察組(78例)按照患者具體情況入院后6~24 h內予以營養支持和護理, 觀察兩組的臨床效果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總蛋白三項營養指標改善效果均顯著好于對照組(P<0.01), 觀察組住院時間(50.6±5.6)d, 對照組住院時間(78.8±8.6)d, 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主要并發癥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和肝腎損傷, 觀察組上述各項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早期營養支持和護理利于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吸收營養, 降低并發癥, 縮短了住院時間, 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神經內科重癥;腸內營養;早期并發癥;護理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多數伴有吞咽困難癥狀, 加之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 患者此時的營養無法正常吸收, 逐漸發展出現營養代謝障礙, 自身免疫力隨之下降, 從而導致多器官功能的衰竭, 大大增加死亡發生率。相關研究[1]指出腸內營養輸注可保持腸黏膜結構的完整性, 保證腸道免疫功能, 從而緩解吞咽困難所造成的營養缺乏, 對神經內科重癥的臨床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部分患者出現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并發癥, 分析認為腸內營養時機的選擇和上述并發癥密切關聯。本研究對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的腸內營養時機及并發癥的護理措施進行了探討, 現將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3月~2014年5月本院156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其分為兩組, 對照組78例, 男42例, 女36例, 年齡20~68歲, 平均年齡(43.8±8.6)歲,腦梗死38例, 腦出血23例, 腦卒中17例,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32.6±1.6)分, 觀察組78例, 男44例, 女34例, 年齡23~72歲, 平均年齡(44.6±8.8)歲, 腦梗死37例, 腦出血22例, 腦卒中19例,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32.8±1.8)分, 兩組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免疫系統缺陷和精神障礙。
1.2營養支持 對照組入院搶救后采取早期禁食措施, 3 d后留置胃管, 以鼻飼方式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觀察組搶救后,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6~24 h內, 預留胃管, 然后予以腸內營養支持。營養液100~200 ml/次, 2~3 h/次, 兩組在鼻飼前做好評估, 加強對胃腸道的保護和相關預防。
1.3護理 在常規治療和營養支持的基礎上加強臨床護理干預, 主要措施包括:①密切監測病情, 護理人員定期觀察神志、呼吸、脈搏、血壓和尿量等情況, 并做好記錄, 記錄營養支持的時間和次數。②導管護理, 時刻注意導管通暢性,喂養結束后用生理鹽水沖洗, 避免堵塞, 若管道不通, 用適量溫水沖洗。③并發癥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正確掌握神經內科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定期檢測血清電解質和尿素氮水平, 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減少各類感染。④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 營養支持前醫護人員要同患者溝通交流, 使其對腸內營養支持的認識加深, 給予適當的鼓勵支持, 提高其治療信心, 取得患者的配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總蛋白三項營養指標改善效果均顯著好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1。觀察組住院時間(50.6±5.6)d, 對照組住院時間(78.8±8.6)d, 差異具統計學意義(t=24.27, P=0.000);兩組主要并發癥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和肝腎損傷,觀察組上述各項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表1兩組營養支持前后營養指標改善效果比較

表1兩組營養支持前后營養指標改善效果比較
注:白蛋白組間比較, t=12.24,aP=0.000;前白蛋白組間比較, t=4.08,bP=0.0001;總蛋白組間比較, t=3.57,cP=0.0006
組別時間例數白蛋白(g/L)前白蛋白(mg/L)總蛋白(g/L)對照組治療前7825.8±2.3160.3±30.351.3±6.3治療后7830.6±2.6206.8±27.658.2±6.8觀察組治療前7825.7±2.2161.2±30.251.2±6.2治療后78 35.6±2.5a225.2±28.7b62.2±7.2c

表2兩組的并發癥比較[n (%)]
部分學者指出危重患者的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內細菌/內毒素移位是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 臨床上認為危重患者的腸道處于休眠狀態, 進而忽略了其在整體病理過程中的作用[2]。傳統觀念認為禁食是危重病患的常規處理措施, 60年代后期腸外營養逐漸發展, 90年代病患初步處理后開始考慮給予腸內營養支持, 以防早期缺乏營養底物而加重對其他器官組織的傷害[3]。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的內環境已經嚴重紊亂, 體內外茶酚氨分泌增加, 致使胃腸黏膜缺血, 迅速出現胃黏膜糜爛和消化道出血。研究指出胃腸內早期營養通過改善胃腸黏膜及其功能完整性, 同時促進谷氨酰胺和膳食纖維吸收, 提供胃黏膜的相關合成性底物。腸內營養時機對重癥患者的治療非常關鍵, 臨床上給予營養支持的原則是 “盡早開始”, 允許有個體化的時間選擇[4]。
本研究結果提示合理的腸內營養支持時機對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恢復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相關研究指出重癥病理狀態下, 患者的腸道功能障礙可能是造成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的刺激因子, 因此在該病原發病積極治療的基礎上需要對胃腸功能進行維護:①維持胃腸道的正常殺菌功能;②盡早胃腸道營養支持, 為腸黏膜提供合成底物, 保護胃黏膜的完整性;③盡早通便或清潔灌腸, 減少結腸內細菌、內毒素量。結果提示通過有效的腸道支持和護理, 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顯著改善, 較好的維護了胃腸屏障功能, 減少了并發癥, 縮短了住院時間, 利于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的治療和恢復。
[1] 朱敏.長期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支氣管擴張的療效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16):38-39.
[2] 劉積鋒, 鐘小寧, 何志義, 等.小劑量羅紅霉素對支氣管擴張癥穩定期治療的影響.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2, 35(11):824-827.
[3] 鄭冬香, 盧婉嫻, 謝佩卿, 等.降低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誤吸的方法探討.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3):203-205.
[4] 王淼.神經內科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及其臨床意義.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2, 3(11):27-28.
2014-06-10]
527200 廣東省羅定市紅十字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