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專
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陳專
目的探討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90例腦卒中患者, 按照數字抽取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45例。對照組治療前后予以常規護理,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心理干預,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狀況。結果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相比較護理前抑郁程度下降, 且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均得到提高, 研究組比對照組上升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卒中患者實施合理心理干預, 能夠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避免卒中后出現抑郁癥狀, 對于患者臨床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護理;腦卒中;生活質量
本文選取90例腦卒中患者, 分析心理干預對其生活質量影響作用,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90例腦卒中患者, 按照數字抽取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45例。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診斷, 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標準。研究組45例患者, 男23例, 女22例, 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54.2±3.4)歲;對照組45例患者, 男24例, 女21例, 年齡44~76歲, 平均年齡(52.6±4.5)歲,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治療及護理措施, 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心理干預, 主要措施:①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實際情況仔細了解, 把握其心理狀況, 從而了解其心理焦慮、抑郁產生原因, 針對此予以有效心理干預, 使之能夠提供治療信心, 積極主動對抗病魔;②護理人員需仔細聽取患者傾訴, 且注意患者心理狀況變化, 并耐心予以開導,對其進行積極暗示, 提供有效幫助, 緩解患者不良心理, 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發生, 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有關治療措施, 有利于康復治療[1];③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實際文化水平制定合理健康教育方案, 使得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法, 明確心理變化會對疾病所造成的影響等, 避免患者產生不良情緒, 且應用康復實例對患者進行激勵, 提高其對抗疾病信心;④護理人員應耐心對患者肢體功能訓練予以合理指導, 與患者家屬積極交流溝通, 使其能夠對患者提高關心力度;⑤家屬日常行為往往對患者造成較大影響作用所以護理人員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 促使家屬應用積極言行對患者形成有利影響, 使之能夠與患者進行良好交流溝通, 家屬應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變化, 確保家屬情緒保持穩定同時可以避免患者出現消極情緒。
1.3療效判定標準 抑郁狀態評價:采取Psychology Express修正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腦卒中后抑郁情緒, 分值越高, 顯示抑郁程度越嚴重, 自評量表應用4級評分法進行評價, 主要有20個問題, 抑郁患者評價標準: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生活質量評價選取Hopkin’s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價, 分值越高, 表明生活質量越差。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 兩組患者與護理前相比較SDS評分、SCL-90總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抑郁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抑郁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0.05
組別例數時間SDS評分SCL-90總分對照組45護理前68.36±7.52168.79±20.59護理后 58.74±6.16a120.58±13.89a研究組45護理前69.81±6.89168.54±17.46護理后 46.58±5.94ab93.48±13.42ab
腦卒中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存在較為明顯致殘率及死亡率, 提高合理治療過程中, 大部分患者往往還會發生癱瘓、失語等較嚴重副作用, 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針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特點, 給予適宜心理干預, 對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提高作用。
心理護理在臨床醫學心理學中屬于較為重要組成部分,經合理交流溝通, 對患者心理行為均造成一定積極作用, 促進疾病有效恢復, 增加臨床治療效果, 減少住院時間,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腦卒中患者大部分會出現不同程度悲觀、焦慮等不良情緒, 由此導致行為上受到一定消極影響,很大程度上對患者病情康復造成不良影響, 引發神經功能無法快速恢復, 進一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從而出現惡性循環現象, 導致病情更為嚴重。經有效心理干預, 可以使得患者了解相關康復知識, 避免其存在錯誤認知, 且應不斷提高康復意識, 由被動接受到患者主動參與, 在患者整個康復過程中, 確保其發揮自身價值, 提高神經功能恢復速度, 加快病情康復。針對性的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 并與家庭支持相結合, 緩解患者心理負擔, 讓患者將心理包袱放下,采取積極心態與康復計劃積極配合, 由此緩解患者卒中后抑郁情況, 效果明顯時會避免抑郁癥狀產生,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確保患者能夠最大限度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以健康狀態重返社會[3]。
心理干預在臨床中最大特征是能夠充分發揮患者心理資源, 使之合理應對危機, 遭受心理困難及挫折時可以應用合理措施應對, 而且增強安全感, 患者能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 提高治愈的信心和勇氣。
綜上所述, 經心理干預能夠避免患者產生不良心理, 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等, 對于臨床恢復具有重要價值。
[1] 鄭舟軍.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二級康復中的應用研究.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5):396.
[2] 王莉.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干預方法的實施與評價.護士進修雜志, 2010, 25(20):1829.
[3] 楊魏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分析及臨床護理干預.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21):1957.
2014-05-04]
473132 河南省南陽油田總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