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進 譚子虎
·臨床醫學·
腦梗死再發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
劉進進 譚子虎
目的探討導致腦梗死再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并對其臨床特點進行分析, 為臨床上有效預防和治療腦梗死再發提供依據。方法107例再發腦梗死患者(A組)和121例初發腦梗死患者(B組)為研究對象,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危險因素以及臨床特點。結果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50%, 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4%, B組優于A組, 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顯著高于B組,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死再發的危險因素, 臨床預防腦梗死再發應以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頸動脈粥樣硬化為主要突破口和目標。
腦梗死;再發;危險因素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 多發于中老年人, 這主要是因為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導致腦血管硬化、腦血流速度下降, 易在腦動脈內壁形成血栓, 導致腦動脈阻塞。該病具有高再發、高致殘的特點, 而再發性腦梗死的致死率則更高。本文分析了107例再發腦梗死患者和121例初發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 旨在分析探討引起腦梗死再發的危險因素, 為臨床預防和治療腦梗死再發提供可靠依據, 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228例研究對象均來源于2013年湖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專業防治宣教與高知人群血管性癡呆疾病負擔的相關性研究》, 經頭部CT、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的患者, 其中再發腦梗死患者(A組)107例, 初發腦梗死患者(B組)121例。A組中, 男63例, 女44例, 年齡51~77歲, 平均年齡(66.3±4.1)歲, 再發時間為初發后1~5年內;B組中,男75例, 女46例, 年齡49~79歲, 平均年齡(67.0±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界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腦梗死的診斷標準:①經頭部CT或者MRI確定患者有腦梗死;②原初發腦梗死癥狀和體征惡化,有新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出現;③再發腦梗死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
1.2方法 對所有入選病例進行詳細詢問病史、藥物治療史、記錄患者病歷資料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患者均給予相應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活血化瘀等常規治療。
1.3療效評定標準[2]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超過91%, 病殘程度為5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 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7%;致殘:永久性地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A組患者中基本治愈21例, 顯效39例, 有效24例, 無效14例, 致殘9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8.50%;B組患者中基本治愈38例, 顯效48例, 有效29例,無效4例, 致殘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5.04%。B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患者,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腦梗死伴發疾病比較 A組中伴發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例數明顯多于B組,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兩組患者腦梗死并發情況比較[n(%)]
在我國, 腦卒中是引起致殘和死亡的最主要疾病。腦梗死是腦卒中最為常見的類型, 具有相當高的再發率和致殘率,再發時間一般在首次發病后的5年內, 而腦梗死再發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都要明顯高于初發腦梗死患者[3]。因此, 初發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應對主要危險因素加強預防, 降低再發率, 改善近期和遠期預后。根據臨床觀察, 并不是所有的腦梗死患者都會出現再發情況, 我國初發腦梗死患者出現再發的概率在14%以下[4]。
在本研究中, 再發腦梗死患者中伴發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例數明顯高于初發腦梗死, 提示高血壓和糖尿病是腦梗死再發的危險因素, 這主要是由于高血壓和糖尿病都能作用于腦血管, 加強對患者腦血管的損害, 不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 從而增加了腦梗死再發的風險。因此臨床上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對患者血壓和血糖的控制[5]。再發腦梗死患者中血脂代謝異常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例數亦明顯多于初發腦梗死患者, 提示脂代謝異常和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再發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頸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彈性變差、脂質斑塊脫落, 都可造成腦卒中的發生。
綜上所述, 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死再發的危險因素, 臨床預防腦梗死再發應加強患者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 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1] 王新德.急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 (第四屆全國腦血管修訂方案).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1995, 23(6): 670-670.
[2] 陸強峰, 徐紅, 金水忠.蚓激酶腸溶膠囊預防老年腦梗死復發的臨床效果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13): 94-95.
[3] 周宇明.復發性腦梗死100 例臨床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8(6): 790-790.
[4] 黃文鋒, 陳其凰.不同年齡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10): 34.
[5] 李莉, 徐迎紅, 徐燕, 等.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危險因素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8 (12): 1763.
2014-08-25]
專業防治宣教與高知人群血管性癡呆疾病負擔的相關性研究(項目編號:B2013128)
430061 湖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