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艷霞
多層螺旋CT對周圍型小肺癌的診斷價值
閆艷霞
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對周圍型小肺癌的診斷價值。方法80例周圍型小肺癌患者,均應用多層螺旋CT檢查, 分析其臨床檢查資料與腫瘤征象。結果應用多層螺旋CT檢查顯示, 周圍型小肺癌患者空泡征、邊緣毛躁、分葉征、細支氣管氣相、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等臨床征象均存在較高檢出率, 實驗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層螺旋CT可以較為準確的定位周圍型小肺癌各臨床征象, 臨床檢出率較高, 具有明顯臨床應用價值。
多層螺旋CT;周圍型小肺癌;診斷價值
周圍型小肺癌(SPLC)原發自肺段支氣管以下, 直徑≤2 cm的一種肺癌病變。周圍型小肺癌病情具有較為快速進展, 預后質量較差, 因此需及早予以診斷治療, 如此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提高生存率[1]。選取80例周圍型小肺癌患者, 應用多層螺旋CT掃描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80例周圍型小肺癌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1.6±3.4)歲。小細胞癌患者12例, 腺癌患者40例, 細支氣管肺泡癌患者6例, 鱗癌患者22例。病變位置:左肺下葉患者10例, 左肺上葉患者20例, 右肺下葉患者10例, 右肺中葉患者12例, 右肺上葉患者28例。
1.2方法 患者均應用CE16 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 橫斷高分辨薄層和全胸容積多平面重建(MPR)掃描。掃描參數設置:薄層厚度1~2 cm, 由肺底至肺尖進行連續性掃描, 管電流45 mA, 管電壓120 kV, 重建層厚度2.4 mm, 層距4 mm, 層厚10 mm。患者經橫斷位薄層及MPR掃描檢查后, 觀察臨床征象空泡征、短毛刺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細支氣管氣相、分葉征等檢出率。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多層螺旋CT檢查顯示, 周圍型小肺癌患者空泡征、邊緣毛躁、分葉征、細支氣管氣相、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等各項臨床征象, 均存在較高檢出率。實驗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多層螺旋CT對周圍型小肺癌臨床征象檢查情況對比[n(%)]
肺癌在臨床在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發病率存在逐年上升趨勢。肺癌預后與診斷時臨床分期存在較為密切相關性。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可以有效提高預后,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周圍型小肺癌在進行輔助檢查時影像學表現并無較為統一標準, 臨床表現存在多樣化, 無法確定一個明確診斷標準, 使得臨床診斷難度上升。因此對于超過40歲, 肺部存在異常影像患者, 需予以再次詳細檢查, 對于病灶直徑<2 cm早期周圍型小肺癌需進行嚴格檢測。腫瘤邊緣征象特點較為明顯, 分葉征通常屬于周圍型小肺癌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基本征象, 絕大部分小肺癌顯示深分葉, 弦距與距長比例>2/5。病理基礎:腫瘤邊緣各位置腫瘤細胞存在不同分化程度, 生長速度也無相同性;肺部所存在的結締組織間隔, 進到腫瘤血管、支氣管分支、由腫瘤內部往外部生長的血管和結締組織等均會導致腫瘤生長受到一定局限性, 形成陷窩,由此存在分葉形態。邊緣毛糙呈現細短毛刺、棘狀突起狀態,此乃肺癌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征象, 此類表現是因為腫瘤間質, 血管往瘤外生長和腫瘤細胞往周圍發生蔓延而導致的。腫瘤內部CT表現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空泡征:結節內小灶性透光區域, 直徑<5 mm, 也由此能夠區分肺癌空洞, 有的單發, 有的多發。若多個密集小泡匯集到一起出現蜂窩狀則為蜂窩征, 病理基礎是未被腫瘤組織所占據的含氣肺組織;未發生閉合或擴張性小支氣管;乳頭狀癌結構之間含氣腔隙;沿肺泡壁生長癌組織無封閉性肺泡腔及融解、破壞與擴大性肺泡腔;腫瘤內小灶性壞死排出后而產生。此征通常出現在細支氣管肺泡癌與腺癌中, 有的也出現在鱗癌中。有的空泡內由于存在粘液, 出現脫落性腫瘤細胞等成分,導致CT值上升, 與水樣密度具有相似性。肺窗上出現小泡狀模糊低密度影, 縱隔窗上則存在小泡狀透亮影。②細支氣管氣相[2]:具有細條狀特點, 直徑為1 mm空氣密度影,有的為小泡狀, 其直徑<1 mm空氣密度影, 出現在連續數個鄰近層面上, 其病理為擴張性細支氣管, 通常出現在細支氣管肺泡癌或腺癌中。腫瘤鄰近結構發生變化的CT征象主要為血管集束征:其周圍血管往結節位置聚集, 血管在腫瘤邊緣出現中斷現象或直接貫穿腫瘤, 有的動、靜脈均會受到累及, 肺靜脈累及可以有效鑒別于良、惡性。胸膜凹陷征:臨床中存在三種表現形式, 在凹入中心與掃描層面平行時會表現為典型性胸膜凹陷征, 瘤灶與鄰近胸壁間三角形影或稱喇叭口, 尖端與線狀影具有相連特點[3];在層面偏離凹陷中心位置時, 線狀影則自一條分成兩條或以上, 有的會出現與瘤體逐漸分開現象, 三角形影自大變小, 分離為兩個小三角形;出現水平裂和斜襲胸膜凹陷表現呈現曲線影。病理基礎通常認為是病灶內纖維瘢痕組織收縮而引發。瘢痕收縮力經瘤體相鄰纖維網架傳遞至臟層胸膜, 使得臟層胸膜往瘤灶方向發展。凹入位置與壁層胸膜間形成空隙, 內部有生理性液體進行充填。
總之, 多層螺旋CT對周圍型小肺癌具有明顯臨床檢出率, 推廣應用價值較高。
[1] 馬先紅.多層螺旋 CT 對周圍型小肺癌的診斷價值.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0, 2(36):331-332.
[2] 陳愛麗.多層螺旋 CT 對周圍小肺癌的診斷價值.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0, 14(7):1108-1109.
[3] 劉澤坤.多層螺旋 CT 對周圍型小肺癌的診斷價值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32):117-118.
2014-07-02]
454750 河南省焦作孟州市第二人民醫院CT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