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山山 孫宏立 張利姣
螺旋CT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臨床應用觀察
郭山山 孫宏立 張利姣
目的探討螺旋CT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56例臨床診斷為HIE的患兒進行頭顱CT掃描, 對其臨床分度和CT分型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本組HIE患兒臨床分度與CT分型對比分析, 臨床分度與CT分型的符合率是:輕度60.00%, 中度75.86%, 重度70.59%, 臨床分度與CT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IE患兒頭顱臨床分度與CT分型有一定相關性, 但也有差異性, 兩者綜合評價可作出較明確診斷, 為臨床的早期診療提供重要依據。
缺氧缺血性腦?。宦菪鼵T;新生兒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新生兒圍生期窒息導致腦缺氧缺血性損害, 是引起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者, 病死率較高, 重度HIE病死率達75%, 幸存者可遺留后遺癥, 如腦性癱瘓、智力低下和癲癇等永久性神經功能缺陷。頭顱CT掃描可以顯示病變的部位、范圍、有無并發癥, 對HIE的診斷、分型、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及預后判斷提供較高的參考價值[1]。本文對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間收治的56例HIE患兒的臨床資料和CT影像進行回顧性研究, 探討螺旋CT在HIE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56例均為本院經臨床及CT檢查確診為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患兒, 其中男32例, 女24例;胎齡<37周16例, 37~42周31例, >42周9例, 平均胎齡35.8周;出生后5 min Apgar評分3~8分;窒息原因:胎位不正1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和子癇8例、前置胎盤7例、產程異常6例、胎頭吸引6例、臍帶繞頸5例、臍帶過短4例、吸引產4例、急產2例。臨床表現主要為不同程度的發紺、反應遲鈍、精神萎靡、嗜睡、昏迷、驚厥、抽搐、原始反射減弱或消失、肌張力異常及顱內高壓等癥狀。
1.2方法 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機, 全部采用螺旋方式掃描,掃描前患兒自然睡眠或應用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腸鎮靜,均以眶耳線為基線向上自顱底至顱頂普通軸位連續掃描, 其掃描條件為:管電壓100~120 kV, 管電流180~200 mAs, 床速7.5 mm/轉, 螺距1.5, 矩陣512×512, 掃描層厚5 mm, 層間距8 mm, 窗寬80 Hu, 窗位35 Hu。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臨床分度 ①輕度:患兒激惹與淡漠交替出現, 過度覺醒, 擁抱反射活躍, 肌張力增加或正常, 顱神經檢查正常;②中度:抑制狀態, 呈嗜睡或淺昏迷, 出現驚厥、呼吸暫停, 擁抱、吸吮反射減弱, 肌張力下降, 周期性呼吸暫停,瞳孔縮??;③重度:昏迷狀態, 生后數小時出現持續驚厥,反射消失, 肌張力消失, 有呼吸不規則或暫停、心動過緩和低血壓, 瞳孔固定無反應[2]。
1.3.2CT分型 由2位有經驗的CT診斷醫生共同閱片,按照1997年制定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診斷依據和分度標準, 從腦白質低密度區域檢測4~5個點, 取其平均值, CT值<18 Hu作為判斷腦白質密度減低的標準, 根據CT圖像低密度灶的大小、范圍將HIE分為:①輕型:表現為腦實質散在局限性密度灶, 與周圍腦實質界限尚清, 分部范圍在1或2個腦葉之內, 以額葉多見, 其次為枕葉、頂葉, 腦池、腦室、腦溝正常, 部分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②中型:表現腦實質內多發性低密度灶, 范圍超過2個腦葉, 但不累及全部腦葉, 由于腦水腫的出現, 腦灰白質界限不清, 鄰近腦溝部分或全部消失;③重型:表現大腦半球彌漫低密度影, 腦灰白質界限消失, 腦室、腦池也因水腫而變狹小, 可出現腦實質、腦池、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出血[3]。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分度與CT分型的符合率是:輕度60.00%, 中度75.86%, 重度70.59%, 臨床分度與CT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臨床分度與CT分型比較結果[n(%)]
HIE是以宮內窘迫和分娩過程中或出生時窒息以及出生后的疾病為主要原因引起的腦損傷疾病, 本組資料中大多患兒均有宮內窒息史。CT是臨床診斷HIE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 CT能夠準確反映腦組織出血、水腫及壞死等方面的改變, CT可明確出血的部位、大小、范圍以及對周圍腦組織壓迫情況, 并能動態了解其演變過程, 可作為評價臨床療效及隨訪復查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表現以顱內出血與腦水腫作為診斷基礎, 以蛛網膜下隙出血最為常見, 少數病例可出現腦室出血及腦實質出血。
本組患兒臨床分度與CT分型對比分析, 臨床分度與CT分型的符合率是:輕度60.00%, 中度75.86%, 重度70.59%,臨床分度與CT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臨床分度對腦損害的判定與CT分型基本一致, 但是臨床對腦損害的判定與CT分型有較大出入, 臨床分度可能存在局限性, 其原因可能與CT掃描時機不同或窒息時間長短有一定關系,臨床醫生應積極選用CT檢查, 在評估HIE預后時切忌用單一手段, 需結合臨床及影像學表現來評定。當臨床分度與CT分型不一致時, 建議以CT分型為準, 因為臨床分度多是憑臨床經驗分度, 有一定的主觀性[4]。
綜上所述, 螺旋CT能早期、準確、快速、客觀地顯示HIE患兒腦組織病變部位、范圍、嚴重程度等, 對HIE的診斷、制定方案、判定療效及預后有重要價值。
參考資料
[1] 劉玉花, 姜山, 肖格林.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診斷.實用放射學雜志, 2007(6):514-515.
[2] 張青勤.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88例.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6, 17(5):471-472.
[3] 路利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分度結果分析.實用醫技雜志, 2008, 9(10):739.
[4] 揚錫強, 易著文.兒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123-124.
2014-05-16]
450006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影像科(郭山山孫宏立), 保健科(張利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