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任瑞娟 周樂興 張明香
前列地爾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治療淤膽型肝炎療效分析
王麗 任瑞娟 周樂興 張明香
目的觀察前列地爾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UDCA)治療淤膽型肝炎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將86例淤膽型肝炎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在常規(guī)保肝、支持治療基礎上, 治療組給予熊去氧膽酸膠囊0.2 g, 2次/d口服, 前列地爾注射液10 μ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對照組給予茵梔黃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兩組療程均為4~6周。結(jié)果治療組治療后的血清總膽紅素(TSB)、直接膽紅素(DSB)、堿性磷酸酶(ALP)、癥狀、體征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前列地爾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治療淤膽型肝炎療效滿意, 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熊去氧膽酸; 前列地爾; 淤膽型肝炎
本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前列地爾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治療淤膽型肝炎8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根據(jù)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2000年西安肝病會議),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86例淤膽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TSB明顯升高(>171 μmol/L), 以DSB升高為主, 同時ALP升高, 排除梗阻性黃疸, 并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對照組43例。治療組中男32例、女11例, 平均年齡49.1歲, 其中乙肝29例、丙肝3例、戊肝5例、巨細胞病毒感染2例、其他原因所致4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齡49.5歲, 其中乙肝32例、戊肝3例、丙肝5例、其他原因不明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治療前肝功能、病原學構(gòu)成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除常規(guī)治療(保肝、支持治療等)外, 治療組予以前列地爾注射液10 μ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 1次/d, 熊去氧膽酸膠囊(梧露灑)0.2 g, 2次/d口服。對照組給予茵梔黃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 1次/d。療程4~6周, 療程結(jié)束后比較相關指標。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肝功恢復或接近正常, TSB<34.2 μmol/L, 癥狀、體征消失;有效:ALP<80 U/L, TSB下降>50%, 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治療組顯效30例、有效5例、無效8例, 總有效率81.4%。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0例、無效15例, 總有效率65.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 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

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
注:治療后兩組比較,aP<0.05
治療后TSB(μmol/L)DSB(μmol/L)ALP(U/L)TSB(μmol/L)DSB(μmol/L)ALP(U/L)治療組43254.0±62.6173.7±57.6204.2±92.1 65.3±27.1a40.4±17.7a133.4±41.9a對照組43218.5±78.8151.9±60.4184.6±83.796.4±48.361.1±35.4178.3±78.1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
2.3不良反應 治療組3例出現(xiàn)輸液處疼痛, 經(jīng)減慢輸液速度而緩解。對照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淤膽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的肝病之一, 又稱毛細膽管型肝炎或膽汁淤積性肝炎[1], 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傷, 肝細胞排泌膽汁功能障礙, 導致膽小管及肝內(nèi)膽小管膽汁淤積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由于淤積的膽汁不能主動經(jīng)膽小管排至腸管而返流至血液, 可進一步加重肝損傷, 甚至引起繼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該病類似于急性黃疸性肝炎, 可發(fā)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 表現(xiàn)為乏力、納差、黃疸等急性黃疸型肝炎所具有的癥狀和體征。隨病情進展, 黃疸加重, 可出現(xiàn)“酶膽分離”現(xiàn)象, 類似于重型肝炎表現(xiàn)。但患者大多自覺癥狀輕,無出血傾向, 無低白蛋白血癥、腹水出現(xiàn), 凝血酶原時間正常。患者以“重度黃疸、黃疸持續(xù)時間長、住院費用較高”為特征[2]。目前臨床多通過保護肝細胞、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加速膽紅素代謝、減少膽管及毛細膽管的炎癥刺激、促進膽汁排泄等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
淤膽型肝炎患者膽汁淤積與微循環(huán)障礙同時存在, 治療中改善肝臟循環(huán)有著重要作用[3]。前列地爾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載體制劑, 具有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保護肝細胞及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作用于肝細胞膜及肝血管上的前列腺素E1受體, 防止四氯化碳對細胞內(nèi)質(zhì)網(wǎng)的破壞, 以達到保護肝細胞作用。前列腺素E1通過舒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性而增加血液流動性,從而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肝細胞的環(huán)磷腺苷(cAMP)能促進胰高血糖素的釋放, 使膽汁分泌增加, 加速肝內(nèi)毒性物質(zhì)排泄。前列腺素E1能夠提高肝細胞的cAMP, 抑制磷酸酯酶A2活性, 以起到保護肝細胞膜及溶酶體膜, 防止肝細胞破壞[4]。還可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 舒張血管, 使肝臟血流量增加,降低肝動脈及門靜脈壓力[4]。由于肝臟微循環(huán)改善, 利于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前列腺素E1還能抑制活性氧的產(chǎn)生, 對過強的免疫損傷具有抑制調(diào)節(jié)作用[5]。基于上述作用, 前列地爾已廣泛應用于各種肝病的治療, 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UDCA是三級膽酸, 可出現(xiàn)在膽汁中, 濃度極低, 僅占膽汁酸的3%。它是一種親水性膽汁酸, 通過提高膽汁酸池中親水性膽汁酸, 促進內(nèi)源性膽汁酸的排泄, 改善膽汁淤積。目前, UDCA在各種膽汁淤積性肝病被廣泛應用, 其作用機理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提高膽管細胞分泌膽汁酸能力, 改變膽汁酸成分, 有助于利膽。②UDCA可取代肝內(nèi)蓄積的疏水毒性膽汁酸, 拮抗疏水毒性膽汁酸的細胞毒作用, 保護細胞及細胞膜。③松弛oddi括約肌, 利于膽汁排泄, 防止膽汁淤積。④通過減少肝脂肪, 提高肝臟過氧化物酶活性, 以促進肝糖原的積累, 提高肝臟解毒能力。⑤減少膽汁酸對皮下神經(jīng)末梢的刺激, 緩解瘙癢癥狀。⑥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6]:膽汁淤積性肝病存在MHCI類抗原的表達異常, UDCA可減少此抗原的表達以及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
近年多項基礎及臨床研究表明[7,8], 單用前列地爾或熊去氧膽酸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療效肯定。也有報道[9]兩藥合用治療重度慢性肝炎伴膽汁淤積取得一定效果。本組資料結(jié)果顯示兩藥聯(lián)用治療淤膽型肝炎能夠增強退黃效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 治療前后TSB、DSB、ALP均有明顯下降, 癥狀、體征改善明顯,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前列地爾與熊去氧膽酸兩藥聯(lián)用具有減輕炎癥過程中肝細胞損傷, 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 增加肝細胞代謝、修復及再生能力, 促進膽紅素的轉(zhuǎn)化及排泄, 有利于恢復肝臟功能。臨床應用中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
[1] 賀曦, 孫衛(wèi)軍, 賀鵬.涼血活血藥伍熊去氧膽酸片治療瘀膽型肝炎療效觀察.實用醫(yī)師進修雜志, 2008, 36(1):60-61.
[2] 楊滌, 郜桂菊, 魏凱, 等.淤膽型肝炎的臨床特征分析.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1, 5(24):7423-7424.
[3] 顏炳柱, 陳立艷, 康嵐, 等.前列地爾聯(lián)合腺苷蛋氨酸治療病毒性肝炎高膽紅素血癥療效觀察.胃腸病和肝病學雜志, 2011, 20(9):839-841.
[4] 羅青, 茍衛(wèi).前列地爾脂微球載體制劑治療肝臟疾病的應用.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 2007, 21(1):50-51.
[5] 白麗娜, 周旻, 李月紅.前列地爾脂微球載體的藥理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 2008, 22(1):47-50.
[6] 胡景芝, 張兵, 劉克勤.熊去氧膽酸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內(nèi)膽汁淤積的療效觀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21):207-208.
[7] 徐路, 王青.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淤膽型肝炎臨床觀察.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0, 7(16):1729-1730.
[8] 楊曉筠.熊去氧膽酸治療酒精性肝病伴膽汁淤積患者療效分析.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3, 16(1):71-72.
[9] 黃彤, 楊玲.熊去氧膽酸聯(lián)合前列地爾治療慢性肝炎重度伴膽汁淤積的臨床觀察.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0, 10(4):473-474.
2014-08-27]
453000 新鄉(xiāng)市傳染病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