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 馬傳根 丁濤 張義軒 劉揚
羥乙基淀粉對腰麻下剖宮產術低血壓的治療作用
楊晴 馬傳根 丁濤 張義軒 劉揚
腰麻具有用藥量少、起效迅速、鎮痛完善且肌松完全等優點, 現已成為剖宮產常用的麻醉方法[1]。但是腰麻后低血壓的發生率較高, 本研究探討產科在實施腰麻剖宮產時采用膠體羥乙基淀粉擴容預防術中低血壓的臨床效果, 尋求減少麻醉并發癥的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6月選擇孕36~40周擇期剖宮產產婦60例, 年齡20~36周歲, 術前檢查無其他系統性疾病,血常規和血凝報告正常, 肝腎功正常, 將患者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
1.2方法 所有產婦術前常規禁食、禁飲。兩組產婦入手術室后常規面罩吸氧, 立即建立靜脈通道, L3~4間隙進行麻醉穿刺, 硬膜外及蛛網膜下腔穿刺均順利, 見腦脊液回流后, 1%羅哌卡因2 ml(20 mg)用腦脊液稀釋至2.5 ml后再緩慢注入, 然后退出椎管內麻醉針, 針眼用創可貼固定。完成麻醉穿刺后產婦取平臥位, 調節體位, 維持麻醉平面于T6~8以下, 同時手術床左傾15~30°。麻醉穿刺開始的同時試驗組于30 min內靜脈滴注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5430)500 ml, 對照組于30 min內靜脈滴注復方氯化鈉注射液500 ml, 隨后均采用林格液常規靜脈維持, 兩組均于調節麻醉平面時靜脈推注10 mg麻黃堿。
1.3監測指標 連續監測并記錄開始實施麻醉穿刺前(T1)、麻醉后血壓最低時(T2)的平均動脈壓(MAP);分別記錄兩組的MAP由T2回升至T1水平時所用的時間;記錄新生兒1 min和5 min Apgar評分及產婦惡心嘔吐的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產婦年齡、身高、體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照組T2時MAP[(62.7±16.3)mm Hg(1 mm Hg=0.133 kPa)]明顯低于T1時(89.9±11.9)mm Hg (P<0.01), 試驗組各時間點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T2時的MAP明顯低于T2時的試驗組(80.6±17.3)mm Hg (P<0.01)。試驗組MAP由T2回升至T1時(89.5±11.6)mm Hg所用的時間(1.8±0.67)min, 而對照組所需時間為(2.6±0.72)min,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新生兒出生后1 min試驗組Apga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出生5 min兩組Apgar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術中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兩組產婦術中惡心嘔吐、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表1兩組產婦術中惡心嘔吐、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1
組別例數惡心嘔吐Apgar評分(分)出生1 min出生5 min試驗組30 3(10.0)b9.1±1.2b9.6±0.9a對照組307(23.3)8.0±1.39.4±0.9
麻醉開始時同步擴容預防腰麻引起的低血壓, 近年來倍受關注[2]。腰麻使阻滯范圍內血管快速擴張造成血容量相對不足, 回心血量減少;加之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出現致回心血量進一步減少, 血壓快速下降。嚴重持續的低血壓可使產婦腦組織缺血缺氧, 從而引起產婦惡心嘔吐, 同時引起胎盤組織供血供氧減少, 直接導致新生兒Apgar評分降低。在腰麻的同時靜脈輸入500 ml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擴容, 能夠顯著增加圍手術期組織的容量和血壓, 擴容效應長達4~6 h, 且嬰幼兒使用安全。本研究結果表明, 試驗組血壓由T2回升至T1水平所用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同時,對照組產婦的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試驗組和新生兒出生1 min Apgar評分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有研究報道[3],母體低血壓持續超過2 min以上即可對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因此, 產婦低血壓一定要及時得到處理, 使其迅速回升。
麻醉開始時給予晶膠體的輸入, 同時給予小劑量麻黃堿,加大手術床左側傾斜度是手術過程中快速升高血壓的三要素, 其中膠體液的輸入是比較重要的一方面。本研究中使用的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是中分子量低取代級的羥乙基淀粉, 分子量為130000±20000, 取代級0.4。它通過增加血液的膠體滲透壓而增加血液總量以保證母體在應激狀態下有足夠的有效血容量。這有利于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阻止內源性凝血物質的激活, 進而減少血栓形成;并可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引起全身血管收縮, 有利于微循環的灌注。本研究表明羥乙基淀粉穩定血壓效果明顯好于平衡液, 可有效維持循環血量的穩定, 并可使血壓在2 min內快速回升, 減少產婦因低血壓引起的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同時減少了因胎盤組織灌注不足而導致的新生兒Apgar評分降低。
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作為較好的擴容液,能夠有效的擴充血容量, 降低因腰麻所導致的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然而單純的輸液負荷不能有效提高回心血量以及外周血管總阻力, 還需輔用些血管活性藥, 同時配合體位干預, 才能迅速有力地提升血壓, 從而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1] 蘇帆.循證醫學與麻醉手術實踐.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240.
[2] 譚冠先, 郭曲練, 黃文起.椎管內麻醉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202.
[3] 婁鋒, 王子峰, 牛鳳荔, 等.產科麻醉與鎮痛.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122-123.
[4] 孟凡民, 張加強, 張衛, 等.應用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40注射液預防剖宮產術低血壓多中心臨床研究.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0, 24(7):635-637.
2014-08-18]
475000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麻醉與重癥研究所(楊晴馬傳根 丁濤 張義軒);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劉揚)
馬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