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觀察
姜海波
目的 探討肺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 根據患者意愿將本院近兩年收治的76例肺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8例, 分別給予兩組患者泮托拉唑及西咪替丁治療, 同時給予其常規肺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平均止血時間、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平均止血時間明顯長于參考組(P<0.05),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 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結論 針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給予患者有效的抑酸藥物及相應藥物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 改善預后。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效果
肺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消化內科疾病,起病急, 發病兇險, 極易引起休克現象[1], 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 因此盡早診斷及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法, 提高患者康復率, 現就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近兩年收治的76例肺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6例肺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男41例, 女35例,年齡19~79歲, 平均年齡(50.34±4.17)歲,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體征、病史、大便潛血試驗及血常規檢查等確診, 均伴隨不同程度嘔血、黑便、上腹部疼痛現象部分患者出現暈厥、血壓下降、冷汗、面色蒼白、心率加快等現象, 根據患者意愿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8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臨床表現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輸血擴充血容量, 常規擴容, 給予患者生長抑素、甲腎上腺素。凝血酶、氨甲環酸等藥物;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泮托拉唑40 ml與0.9%氯化鈉溶液100 ml混合液, 2次/d, 每次均在15~30 min內完成;參考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西咪替丁注射劑600 ml與葡萄糖250 ml混合液, 2次/d, 在出血現象得到控制后, 兩組患者均停止注射選擇口服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對兩組患者止血時間進行觀察, 并記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1.3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24 h候嘔血及便血現象停止,大便潛血試驗結果為陰性, 在胃鏡下觀察未發現出血現象,經胃管抽出檢查胃液清亮無色;有效:治療72 h后達到顯效中的診斷標準;無效:治療72 h后未達到顯效中的診斷標準。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總和。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1%,參考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1.1%,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n(%)]
2.2止血時間及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止血時間為(30.54±3.12)h, 治療期間出現2例腹瀉、1例頭痛,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9%, 參考組患者平均止血時間為(52.17±13.55) h, 治療期間出現5例腹瀉、3例白細胞減低、3例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增高,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9%, 兩組患者平均出血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導致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較多, 應激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癥、上消化道腫瘤等是常見病因, 而食管炎、十二指腸炎、上消化道憩室、胰腺腫瘤、胃黏膜脫垂、食管裂孔疝、胰腺腫瘤等是較為少見的病因。多數患者訴諸伴隨黑便或咖啡色嘔吐物, 然而部分非典型性患者則表現為腹脹、頭暈、腹瀉等癥狀, 入院時無明顯體征, 極易造成誤診, 耽擱患者治療最佳時間[2], 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血壓、面色及血紅蛋白等觀察, 必要情況下可對患者進行常規B超檢查, 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相應體征及肝炎肝硬化病史, 從而明確診斷并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導致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并引起患者死亡,因此當患者病情加重出現大量黑便及咖啡色嘔吐物時, 要立即對患者進行治療。目前臨床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采用內鏡及藥物治療, 本次研究中分別采用泮托拉唑、西咪替丁治療。泮托拉唑作為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 當患者體處于弱酸性或中性條件下相對穩定, 然而在強酸環境下可迅速活化, 并選擇性的對H+/K+-ATP 酶產生作用, 能夠對胞漿內的管狀泡上的H+/K+-ATP 酶急壁細胞頂端膜構成分泌性微管進行特異性抑制[3], 從而減少胃酸分泌, 能夠非競爭性的對組胺、促胃液素、膽堿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進行非競爭性機制, 并對部分基礎胃酸分泌進行抑制, 效果顯著。西咪替丁為第一代H2受體拮抗劑, 雖然能夠對組胺受體進行拮抗, 然而不會對乙酰膽堿受體及促胃液素產生作用, 因此抑酸能力較差, 而藥物半衰期較短, 因此需要加大劑量進行治療, 從而增加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本次治療中,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參考組, 患者平均止血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少于參考組(P<0.05),由此可知,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盡量選擇強效乙酸藥物有助于提高臨床治愈率, 幫助患者更好康復。
[1] 謝朝陽.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效果觀察.臨床醫學, 2012,6(16):163.
[2] 羅明初.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312例診療體會.當代醫學, 2009,15(18):69-70.
[3] 羅桂金.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當代醫學, 2012,18(30):42.
450000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內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