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朝陽
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防治研究
付朝陽
目的 對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防治進行研究。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患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39例早產兒的病歷資料, 同時收集39例正常未患該病的新生兒為對照組, 分析兩組新生兒的基本情況。并提出預防該病的相關措施。結果 觀察組的患兒出生后的體重低于對照組患兒;吸氧、機械通氣的時間, 出現感染的幾率等, 明顯高于對照組未患該病的患兒(P<0.05)。結論 對早產患兒減少機械通氣、吸氧的時間是預防該病的關鍵, 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幾率,患病后通過積極的綜合治療能有效的改善病癥。
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防治研究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多發于早產患兒中, 是早產患兒常發的一種并發癥[1]。臨床治療中患兒需長時間的機械通氣和吸氧治療, 極易引發肺部感染, 長期以往還會對患兒的智力、體格發育造成影響。當前, 醫療技術逐年提高, 也增加了早產兒生存的幾率, 同時導致該病的發病幾率也呈現為上升趨勢。為了更深層次的探索該病的預防、治療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患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39例早產兒的病歷資料, 對其進行了防治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患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39例早產兒的病歷資料, 設置為觀察組。收集39例未患該病的新生兒資料為對照組。觀察組患兒中女性患兒為16例, 男性患兒為23例;患兒的胎齡為28.3~34.8周, 平均為(30.24±1.38)周;患兒出生后的體重為1983.2~2461.4 g, 平均體重為(2059.31±27.62)g。測量頭圍26.8~32.9 cm, 平均頭圍(30.56±1.94)cm。對照組新生兒中, 女性患兒為18例, 男性患兒為21例;患兒的胎齡為37.9~39.7周, 平均為(38.02±1.68)周;患兒出生后的體重為2593.7~3843.2 g, 平均體重為(3091.64±47.81)g。測量頭圍33.4~35.5 cm, 平均頭圍(33.83±0.57)cm;患有新生兒肺炎的患兒為20例, 胎糞誤吸性的肺炎患兒為11例, 呼吸反復出現暫停的患兒為8例。所有患兒的出生體重、頭圍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因早產而出現該病, 但生命體征較弱的患兒用規格為240 mg的固爾蘇藥物治療, 按照患兒體重1 kg給藥80~160 mg。同時加以氧氣和機械通氣輔助治療, 效果不明顯時可1 kg追加100 mg藥物, 每隔12小時加一次, 但不要超過最大劑量300 mg。吸氧時要保證正常的氧飽和度, 運用正壓通氣。機械通氣時, 為減少通氣時對患兒肺部造成的損傷, 可運用胸外負壓進行通氣, 但要減少通氣的時間。可運用靜脈保證營養的攝入, 并注意鈣、磷元素及維生素D的供給, 以促進患兒骨骼的發育。給予患兒沙丁胺醇等支氣管的擴張藥物, 可在較短時間內改善患兒的肺功能, 但對出現喘鳴的患兒應謹慎使用。適當選擇利尿劑、血管擴張藥物,能減少患兒肺間質內的水分, 減輕患兒肺內高壓, 降低肺部負荷, 有助于患兒的呼吸得到改善。對照組患兒進行吸氧,對癥用藥治療。
1.3統計學方法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 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吸氧、通氣的時間均超過28 d, 經X線檢查后患兒雙肺紋較粗, 透亮度較低, 同時出現不規則的條索影。肺部出現反復感染的患兒為19例, 出現胎膜早破的患兒為23例。對照組患兒吸氧時間、通氣時間分別為(15.62±7.04)d、(4.31±3.69)d。肺部出現反復感染的患兒為7例, 出現胎膜早破的患兒為11例。觀察組患兒明顯高于對照組未患該病的患兒(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兒各種因素對比
引起該病的因素眾多, 早產兒由于身體發育未完全, 尤其是肺部[2]。早產兒出生后一般均先行機械通氣3 d, 再行吸氧治療, 在治療的過程中常會引發其他病癥, 加重患兒的病情。而該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肺功能未能發育成熟, 就過早處于高氧的環境中, 產生大量的自由基, 將具有清除能力的氧化系統的上限被打破, 從而氧產生的毒性直接致使肺部的損傷[3]。這也的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兒均被確診為該病患兒平均胎齡為(30.24±1.38)周,這時肺部的血管氣道正處于成熟期, 肺泡也才開始逐漸發育。各種因素導致患兒早產后, 胎兒的肺泡較為簡單, 肺間質過于纖維化, 導致肺部發育不良, 也是引發低氧血癥狀的因素[4]。對照組患兒均為適齡分娩, 患病后進行吸氧等對癥治療, 且治療的時間少于觀察組患兒;觀察組患兒治療期間肺部出現反復感染的幾率為48.71%, 出現胎膜早破現象的幾率為66.66%, 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經本次研究不難看出, 患兒出生后的體重, 吸氧、機械通氣的時間, 出現反復感染的幾率等, 都是導致該病的重要因素。因此, 減少機械通氣的時間, 可提升呼吸道本身的防御機制, 減少肺部反復感染的發生。適量給予利尿、血管擴張劑可有效的減輕患兒水腫等癥狀。
綜上所述, 治療該病患兒時, 除積極盡早的接受治療并加強抗感染和營養治療外, 還要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 以達到預防該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錦龍,譚瑋,胡方金.39例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相關因素臨床分析.江西醫藥, 2012,47(06):126-127.
[2] 李彥夫.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高危因素及防治對策.中國醫藥導刊, 2012,14(03):117-118.
[3] 龔小蓮.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危險因素及治療分析.中外醫療, 2013,5(11):107-108.
[4] 王金元,肖續武,刁敬軍.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危險因素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1):147-148.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