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麗 王金華 宋光耀
卵巢交界性漿液性腫瘤-微乳頭型臨床病理分析
湛麗 王金華 宋光耀
目的探討卵巢交界性漿液性腫瘤-微乳頭型(micropapillary SBT)臨床病理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7例微乳頭型SBT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 并復習相關文獻。結果7例患者, 年齡35~61歲,以“下腹不適, 盆腔包塊”為主要臨床癥狀就診, 術前檢查血CA125升高。5例腫瘤發生在雙側卵巢, 2例為單側。5例伴有卵巢表面腫物。腫物囊性或囊實性, 直徑5~13 cm, 呈乳頭狀、菜花狀或結節狀。3例伴有腹膜種植及2例淋巴結受累, 3例輸卵管受累, 4例腹水腫瘤細胞陽性。鏡下主要表現為微乳頭結構與篩狀結構。免疫組化P53弱表達或不表達, Ki-67陽性細胞<20%。結論微乳頭型SBT好發于雙側卵巢, 多伴有血CA125值升高, 伴有表面腫物者易腹膜種植、淋巴結受累及其他臟器種植, 臨床醫生手術時應注意詳查卵巢外腫瘤種植情況。
交界性漿液性腫瘤;微乳頭型;腹膜種植
交界性漿液性腫瘤-微乳頭型(micropapillary SBT)在WHO(2003)女性生殖器官腫瘤分類中被列為交界性腫瘤中獨特的類型, 以示不同于普通類型的交界瘤。由于其生物學行為更接近低度惡性漿液性癌, 近年部分學者贊成將其歸入低級別漿液性癌范疇。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7例卵巢微乳頭型SBT患者臨床病理資料分析, 并復習相關文獻, 探討其臨床病理特點。
1.1一般資料 7例卵巢微乳頭型SBT患者均為大連市婦幼保健院2012~2014年收治的病例。患者年齡35~61歲, 平均年齡44.9歲, 多以“下腹不適, 盆腔包塊”為主要癥狀就診。術前化驗檢查提示血CA125升高, 值從400.0~780.1 U/ml, 其他腫瘤標記物值均在正常范圍。4例患者伴有腹水, 檢查腫瘤細胞學為陽性。5例患者腫瘤發生在雙側卵巢, 2例為單側;除1例35歲患者保留子宮外, 其余患者均行分期手術, 即全子宮、雙附件、大網、闌尾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病理診斷參照WHO(2003)女性生殖器官腫瘤分類所提供的標準, 并經2名資深的病理醫生確定診斷。
1.2方法 手術標本均經10%的福爾馬林固定, 石蠟包埋, 5 μm連續切片, 常規HE染色。P53、Ki-67 鼠抗人單克隆抗體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采用免疫組化SP法,以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以已知陽性組織作為陽性對照, 細胞核出現清晰的棕黃色顆粒定為陽性染色。
2.1大體特點 7例患者, 腫物3例為囊性, 4例為囊實性,腫瘤直徑5~13 cm, 囊腔內多為暗褐色液體, 囊內見數量不一、大小不等的乳頭狀結節, 部分囊壁粗糙, 呈天鵝絨狀或細顆粒狀, 實性區腫物多為結節狀, 質中稍脆, 局部略呈淡黃色。5例患者卵巢表面同時伴有菜花樣腫物, 送檢大網膜3例可見散在的大至5 cm不等的實性結節, 部分病例腹膜、淋巴結及輸卵管受累。詳見表1。
2.2鏡下特點 粗大的乳頭, 輪廓規整, 無逐級分支, 表面上皮增生呈絨毛狀或細長的微乳頭狀, 乳頭密集, 互不融合,含纖維性或水腫性間質或沒有間質, 微乳頭的長度為寬度的5倍, 形成“水母頭樣”外觀。微乳頭表面被覆立方細胞。核圓形, 胞質少, 輕至中度異型, 可見小核仁。部分微乳頭形成篩狀結構。免疫組化顯示P53 弱陽性或陰性, Ki-67陽性細胞范圍5%~20%。
2.3病理診斷 卵巢交界性漿液性腫瘤-微乳頭型(微乳頭型SBT)。

表1 7例患者腫瘤發病部位、大小及其他部位受累情況
微乳頭型 SBT發病年齡17~77歲, 平均年齡38歲, 臨床癥狀同大多數卵巢腫瘤一樣, 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 與普通型漿液性交界性腫瘤沒有差異。本院收治的7例患者, 血CA125值均升高且在400 U/ml以上, 其中5例為雙側。有作者回顧性分析了1064例卵巢交界瘤的血CA125水平顯示, 49%的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正常, 少于25%的病例CA125的水平超過100 U/ml[1]。好發雙側及術前檢查血CA125水平明顯升高可能是微乳頭型SBT的特點之一, 術后隨診CA125有助于判斷腫瘤的復發。
與普通類型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的復雜乳頭與多級分支不同, 微乳頭結構表現為很多無分支的大乳頭, 纖維軸寬大,表面包繞放射狀的細絲樣微乳頭, 極少或無纖維支撐。由于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中的微乳頭結構十分常見, 診斷要求腫瘤中連續的微乳頭區域直徑≥5 mm或在腫瘤的比率≥10%。部分腫瘤細胞在纖維血管軸心周圍圍繞篩狀上皮或微乳頭與篩狀結構相混合者也歸入微乳頭型SBT中, 此型被稱作篩狀型SBT。陳樂真[2]在著作中提出, 診斷微乳頭型SBT還應注意到以下兩點:微乳頭型不能出現間質浸潤及微乳頭中的核異型不能出現重度異型, 如具備這兩點診斷為低級別(高分化)的漿液性乳頭狀癌。因此, 對于這型病變應充分取材, 仔細尋找有無間質浸潤, 以免漏診一些高分化漿液性癌, 導致臨床治療不足。有作者提出, 微乳頭型SBT盡管無間質浸潤, 卻與卵巢漿液性腫瘤的復發、擴散和死亡相關, 應該是低度惡性漿液型腺癌的一種特殊類型, 即非浸潤性微乳頭型漿液性癌[3]。這種觀點已被大部分臨床醫生接受。作者的免疫組化結果, P53的弱表達或不表達及Ki-67陽性細胞<20%, 提示微乳頭型SBT不伴或少部分病例伴TP53突變,支持微乳頭型SBT為低度惡性漿液性腫瘤的診斷。
微乳頭型SBT伴有腹膜種植, 較為常見, 尤其伴有卵巢表面病變的患者, 本院收治的7例患者, 3例伴有腹膜種植,均伴有卵巢表面腫物, 提示伴有卵巢表面病變的腫瘤患者發生腹膜種植的危險度較高。有關腹膜種植病變究竟是真正的種植還是獨立于卵巢的原發腹膜腫瘤, 一直存在著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合并的“腹膜種植”可能是第二苗勒管系統病變, 其性質可以與卵巢病變相同, 也可以不同于卵巢病變。腹膜是否存在病灶, 對判斷預后極為重要。有研究顯示, 腹膜的浸潤性種植預后較差, 50%以上有復發, 10年生存率約為35%[4]。因此臨床醫生在手術時應行多點活檢防止遺漏浸潤性種植。
SBT伴有淋巴結受累, 是指淋巴結中出現類似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的上皮成分, 通常累及盆腔或主動脈旁及大網膜淋巴結。淋巴結的病灶來源存在爭議, 可能是輸卵管上皮異位, 或來源苗勒包涵腺體的原發性漿液性交界性腫瘤, 或淋巴竇中的真性轉移。由于尚不能確認淋巴結受累是與卵巢腫瘤直接相關還是獨立性的病變, 專家建議不使用“淋巴結轉移”。Seidman等[5]統計了43例交界性腫瘤伴淋巴結受累, 經6.5年隨訪, 生存率達98%以上, 提示淋巴結受累對預后無明顯影響。
[1] Longacre TA, McKenney JK, Tazelaar HD, et al.Ovarian Serous tumor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borderline tumors):outcomebased study of 276 patients with long-term(>or=5 year)follow-up.Am J Surg Pathol, 2005(29):707.
[2] 陳樂真.婦產科診斷病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 316.
[3] Kurman RJ, Ellenson LH, Ronnett BM.Blaustein’s pathology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6thed.London:Springer, 2011: 720-735.
[4] Ochiai K, Shinozaki H, Takada A, et al.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069 epithelial borderline malignancies of the ovary treated in Japan.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I Oncology, 1998(17):14-29.
[5] Seidman JD, Kurman RJ.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a critical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emphasis on prognostic indicators.Hum Pathol, 2000(31):539.
2014-05-28]
116033 大連市婦幼保健院病理科(湛麗 宋光耀);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檢驗科(王金華)